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
7340300000038

第38章 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中的问题(5)

造成这一原因,是由于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扰,成绩平平,又不善于交际,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想自我表现又没有什么特长,这样就容易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加剧自卑心理的产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有许多“同病相怜”的人可以彼此给予安慰和支持,心灵找到了归属和依靠,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自我。因此,不由自主地在网络世界里越陷越深。网络成瘾也反映了大学生个体本身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

心理保健是指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一切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可以说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成长的。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矛盾,能否顺利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决定着大学生个体的心理能否走向成熟。所以,大学生必须不断地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必须依据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按照心理保健的一般性原则,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活动,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形成开朗、健全的人格,发挥个体的精神、心理的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与控制,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尽管有的大学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增加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健康含义的片面理解,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是评价健康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只知道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康不仅包括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了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健康和道德健康与心灵健康。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二是对心理健康含义的片面理解。他们往往认为只要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而忽略了大学生应该具有持续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才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更忽略了自身心理潜能的发挥。为此,大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参加有关心理课程的学习,听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也可以自修、阅读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就等于把握了心理健康的钥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身心的保健,就有了自助自救的能力,从而在遇到各种矛盾时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完成学业。

二、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正处在青年中晚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面对生活环境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行、心理个性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社会、人生、行为、是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在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科学地分析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现实,改变不切实际的想法与幻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控的能力,促进发展自己的健康水平。这是大学生提高人生修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良好的对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

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尽管每个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对自己是非常了解的,但事实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个性的变化特点,并且不能很好地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要么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孤芳自赏,对自己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要么对自己评价过低,过于自卑怯懦,丧失信心。过高地估计自己,会使大学生在实现抱负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处处碰壁,感到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在与自己过不去,总是与自己作对,于是就容易产生怀才不遇、时不走运、牢骚满腹;过低估计自己,会使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努力寻求发展、得过且过、坐失良机,没有竞争的勇气,总是认为自不如人而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所以,大学生不仅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要愉快地接受自己。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说人的可贵之处是应该做到自己了解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地观察自己、认识自己、认定自己、悦纳自己,真正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

悦纳自我是自我健康发展的关键。悦纳自我就是要愉快地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甚至是理智而客观地接受自己的某些缺陷与不足,并努力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体验到快乐、满足与幸福。只有当自己能够充分地悦纳自己后,才会悦纳别人,才能有良好的感觉和精神状态,展示于人前的才是更加出色的品质。人都是优、缺点的集合体,都有可贵之处,也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大学生应当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悦纳自己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努力“开发”“塑造”它,更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并不断地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克服它、改正它。这样才能顺利地走过青春期,完成学业,加快自己社会化的进程,保持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健康的、合格的、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四、激励自我,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为了使自己有实现理想的强大动力,除了要认识自我、悦纳自己之外,还要不断地激励自我,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激励自我,才能更好地产生自信,培养出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与性格,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抗击力,使自己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发挥可达到80%90%,即一个人在受到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受激励前的34倍。因此,一个人在其他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为确保成功的概率,要善于使用激励机制。在外力的激励和内在的激励都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功的指数也将大大地增加。

适应是为了谋取健康的生存。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与环境发生其和谐的作用,才会更好地改造自己、保护自己健康地生存与发展。人只有面对现实做出正确的、有效的适应,才会在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积极地加以解决。大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许多人都不适应了,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新的问题,如脱离了父母的“保姆式”的照顾,生活自制能力差,生活的变迁与学习方式的突然变化等。自己若是不能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又不能适应外界引起的突然的变化,就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而那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环境的突然变化,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从各个方面主动自觉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变化,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新生活的强者。

五、反省自我,调节控制情绪

反省自我就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出发,认真地不断地重新构建自我,改正错误,总结教训,调整目标,对人和事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健康的心态,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健康的、稳定的心境。

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尤其对一些遇事容易激动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我自己又做了什么?是怎样处理此事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下次我应该怎样做才会得到最好的成绩与效果?这样反省自己每一天所发生的事,就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不会时常波动,改正自己遇事冲动的不良情绪,在反省中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折”的是不良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因为,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背景,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烈的因素。情绪体验有强弱、正性与负性之分。稳定而乐观向上的情绪会使人心情开朗、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兴趣与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调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反,一个人若是情绪波动很大,又不稳定,喜怒无常,常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而自己又不能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就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健康。所以,大学生要学会反省自己,遇到事情要冷静处理,更要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问题,并努力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发生。不能让不良的情绪无克制地发作,从而放纵自己不良情绪的发泄。要学会多多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恰当的宣泄。注意遇到烦恼事时,及时转移自己的目标,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或从事一些文艺活动或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而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向他人、朋友、老师倾诉心中的烦恼,或向心理咨询中心来求助,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的压力。这些都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

六、完善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大学生不可能独立其身生活在其中,而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离不开复杂的集体和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与他人在思想上、文化上、情感上、心理上进行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体谅,相互疏导,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生活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会被他人所悦纳,与人进行真诚的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郑重提出21世纪教育的4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共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自己就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改造自己,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加强自身知识、文化、道德和人格的修养,并不断地给予自己信心和悦纳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明白的人”。尽管完善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只有这样努力地去做,才会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才会与他人、与环境、与社会形成和谐的关系。人最终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知识掌握得多少,而关键因素是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所以,大学生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是每个人一生都应学习研究的课题,它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知道,生活习惯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人精力充沛、身心健康,提高活动和学习效率,并能延年益寿;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大学生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俄罗斯学者兹马诺夫斯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

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

懒惰+嗜烟+嗜酒

生活习惯是每天习得而成的,因此它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生活习惯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和环境监督来改掉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大约有60%的大学生生活没有规律,没有科学的作息制度,不按时睡觉,不按时起床,不能按时吃饭,不能妥善安排好学习、作息、娱乐的时间,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生活无计划,生活缺乏规律,自己每天想做什么没有计划性,经常破坏人体生物节律,导致身体机能减退,负面情绪增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习效率降低。长期这样下去,不仅影响学习和学业,而且还容易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八、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在刚刚踏入社会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对于毕业后所面临的个人社会化历程,并没有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会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素质与现实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必须加快角色的转变,主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好在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快自己的社会化里程。

通过在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正确地评价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加速职业适应过程,进而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塑自我、提高自身的潜能,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建立起良好的和谐关系,这对于自己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