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
7340300000003

第3章 总论(3)

2)吸毒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吸食拌有掺杂物的海洛因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的病变,如惊厥、震颤、麻痹、弱视、身体注射部位的肌肉功能障碍。长期吸毒还可引起智力减退和造成个性改变,以及吸食海洛因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造成脑缺氧。另外,静脉注射拌有掺杂物的毒品,也可以直接引起脑血栓。可卡因滥用还可以引起颅内出血、抽搐、持续性或机械性重复动作、语言失调和步态异常等。

3)吸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很多毒品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毒性,吸毒还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和缺血性改变。可卡因会引起心血管失常、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很容易导致心肌梗死。此外,可卡因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小板聚集引起小血管内血栓形成,进而引起栓塞。

4)吸毒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吸毒主要通过3种主要途径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经呼吸道滥用毒品对呼吸道有直接的刺激;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的毒品对呼吸道有特异性的毒性作用;由吸毒引起的营养不良和感染也可能波及呼吸系统。海洛因过量或中毒时可发生海洛因性肺水肿,如抢救不及时往往引起死亡。

(四)不良的性行为

不良的性行为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目前国际上列为性病的病种已逾20种,我国重点防治的性病有8种,即淋病、梅毒、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艾滋病等。当性病患者与健康人进行性接触时,病原体很容易侵入健康人体内而引起感染。但有些病原体亦可通过非接触性途径传染,如被病原体污染的毛巾、内衣、坐便器、浴盆、注射器针头等,或通过输血、注射器制品、接受器官或组织的移植而感染。此外,某些性病还可以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由母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1.艾滋病的危害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与人们的性生活、性行为密切相关,它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由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发病原因是一种名叫HIV的逆转录病毒,当它进入人体后很难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反过来专门破坏人体用于抗御疾病侵袭的免疫细胞,最后造成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的全面崩溃,引起各种恶性肿瘤、真菌和霉菌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交替发生,以致病人最后死于感染和衰竭。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以后,目前已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根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已达3600万人,艾滋病患者中90%是2049岁的中青年人。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关键起因是欧、美、非洲广泛流行的性关系混乱。艾滋病是一种很难对付、很可怕的疾病,但它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容易预防。

2.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掌握了预防知识,就会把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的病毒及时杀灭;或者不让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污染健康人,就能有效地预防艾滋病。要预防艾滋病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洁身自爱。要遵守性道德,自觉抵制“性自由”、“性解放”等不良思潮的侵袭,避免婚前和婚外恋性行为,摒弃卖淫、嫖娼。如患有性病,要彻底治疗,否则破损处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避孕套,妇女有权在性交时要求对方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避孕套。

(2)拒绝任何毒品。已吸毒者要坚持戒毒;避免与吸毒者发生性关系;未戒毒品的人要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3)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必须接受注射时,要使用一次性并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针头,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不与别人共用牙刷、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拔牙、文身、美容。

(4)感染了艾滋病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和哺乳,男方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考虑不要孩子。

生活模式与健康

一、什么是生活模式

这里所说的生活模式是一天内休息、饮食、工作、学习和体育锻炼等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科学的生活模式有助于人的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有利于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一个人的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一定的程序。譬如,就一天来说,起床、吃饭、学习、工作、休息、运动,都要有规律地安排好,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讲究生活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同学们在学校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按照作息要求进行的,这使得生活井然有序,安排有条有理。这样,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有规律性地进行。比如说,人的体温上午低,下午逐渐升高,到了傍晚达到最高,有时早、晚可相差0.5℃或更多;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上午911时达到最佳,出现第一次学习、工作能力的高峰,然后其功能逐渐下降。到下午46时其活动能力又上升,出现第二次学习、工作能力的高峰。夜晚,大脑皮质已经处于休眠状态,如果马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等到第二天早上也会准时醒来。如果破坏了这个规律,延长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就会给大脑皮质带来很大的负担。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而且还扰乱了身体的生物钟,导致大脑皮质的病理性变化,会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

据调查,凡是长寿的老人,他们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有良好的生活模式。2000多年前,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总结古人长寿的原因时说:“起居有恒……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生活有规律,可以活到100岁以上。因此,科学的生活模式可以防止人体“生物钟”紊乱,对保证人体的健康,延年益寿是十分重要的。

二、生物钟

节律性是生命活动的特性之一,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界时间过程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科学家们认为,每个人从诞生到生命终止,都存在着一种固定不变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因此,近百年来,人们一直都把生物存在节律这一现象看做是一种科学的奥秘,对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深入研究。1960年,代表世界许多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在美国长岛举行了国际研讨会,对生物钟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近20年来,对人体节律性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很多研究表明,人体除了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之外,各种生理活动,如心率、体温、呼吸、血压、血和尿中的各种成分,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和物质代谢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特点。人体这种生物节律性现象在动植物中也广泛存在。

生物机体有一种不靠钟表来感知时间规律的本领。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动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好像受着某种内在的时钟控制,这种神秘的时钟称为“生物钟”,这是生物体内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科学家们观察到,有些植物的叶子在白天竖着,而夜间却垂下,如果将这些植物放在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的暗室里,它们的叶子仍然能按时竖起与垂下,就像有一个钟表计时那样准确。在很多动物身上都存在这种现象,海龟到固定的时间就会出发进行远洋长游,蜘蛛总是在夜里12时到清晨4时织网;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间12时最高。人类也同样观察到这种有趣的现象,一位科学家在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的地洞里生活了200多天,他没有靠钟表,也没有白天、黑夜的标志,但身体的活动却仍然基本保持平时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

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确实有“刻着”时刻的生物钟,是生物钟在调节人体内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以及大脑的周期性变化。

三、良好的生活模式的意义

人体各种生理指标及某些激素的分泌,均具有24小时的节律性变化,正是由于体内的这种生物节律性使机体的活动保持正常和稳定。早晨头脑清楚、精力充沛,这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有关;白天体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也和生理功能的昼夜节律性有关。当人们24小时的生物节律由于各种原因被破坏时,可能会造成某些生理机能的下降或障碍。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这种节律性有目的地改变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符合生物节律性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是大为有益的。那么,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模式呢?

(一)学会休息与睡眠

人的生理活动是以一日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称为“昼夜节律”。人的生物节奏与昼夜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一昼夜中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睡眠、工作、休息、学习、锻炼,要比非特定时间从事上述活动的效率要高。如果人们经常打乱生物节律,睡眠不定时,吃饭无定时,工作与休息时间混乱,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诸如失眠、消化不良、反应迟钝、疲倦无力、情绪反常、性功能下降等生理性和心理性疾病的产生,或者很容易产生“亚健康”状态。因此,保持工作与休息的正常节律对健康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休息与睡眠并不是消极的过程,而对生物节律的保持具有积极的意义。

“休息”的科学含义,不仅仅是指全身肌肉的放松,而且还是指人体司令部---大脑神经系统的休息。

神经系统的休息,一般称为抑制过程。人体在睡醒时肌肉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心脏、呼吸等器官和系统,都处于兴奋状态。人体各器官长时间地兴奋,就会产生疲劳现象。这时就需要休息,也就是使兴奋得到适当的抑制。兴奋和抑制必须有节律地交替,方能保持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睡眠是一种很好的补偿性休息。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是白天工作,晚上睡眠。睡眠可使全身各器官系统在白天工作、学习中的疲劳得到充分的恢复。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整夜不睡觉,白天就会出现倦怠、烦躁不安等状况,不仅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效率下降,各器官系统功能减退,而且身体抵抗能力也降低,易患各种疾病。因为这干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的分泌节奏,所以夜晚必须有充分的睡眠补偿。

睡眠还是一种大脑保护性抑制。大脑皮质全面地抑制,能保护大脑皮层细胞免于衰竭,使大脑皮质细胞工作所消耗的物质能量可以得到充分的恢复和补偿。如果兴奋状态继续下去,失去的物质得不到补偿,神经细胞就会死亡。

睡眠也是提高大脑思考记忆效率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神经细胞对累积的各种信息进行再加工整理与储存,有助于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人在一天内应该睡多长时间合适呢?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小学生需要睡10个小时左右;中学生需要睡9个小时左右;大学生需要睡8个小时左右;成年人通常睡七八个小时;老年人只要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而在体育锻炼运动量较大的情况下,睡眠时间要适当地增加。中午最好有一定时间的午睡。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卧如弓”就是指睡眠的姿势。通常睡眠应该向右侧卧,微屈双腿,全身自然放松,犹如弓状。为什么要多采取这样的睡眠姿势呢?因为心脏处在胸腔的偏左位置,向右卧会使较多的血液流向身体的右侧,这样既能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脏的休息,又能恢复肝脏的功能,也有利于帮助胃肠消化。当然,睡眠的姿势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夜之间,往往翻身2045次,以求得到舒适的体位。

一些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对健康是有不良影响的。例如,趴着睡,会压迫心脏、肺脏,影响心肺功能的恢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还会压迫乳房,影响乳房的发育。蒙头睡觉的习惯是最不好的。在被子里会形成一种所谓的“小气候”环境,造成空气污染,容易产生缺氧,这样既不卫生又不能呼吸较新鲜的空气,不利于身体健康。

可见,定时就寝,按时起床,养成固定的“睡眠节奏”,讲究休息的科学性,并根据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习惯,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对自身的工作、学习和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讲究饮食规律

饮食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简单地说,食物就是生命的能源。人们究竟需要吃什么、吃多少、如何吃,才能提供人体活动、消耗、生长发育所需之“能源”呢?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又处于繁重而紧张的学习阶段,不但需要维持每天学习、生活、体育锻炼等活动所消耗的“能源”,还要供给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建筑材料”。这个时期对食物的要求,不论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比较高,男生又比女生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注重和讲究饮食的规律和营养。

饮食需要定时、定量。因为人一天的饮食定时、定量完全符合人体生物节律的要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有研究表明,人体消化液分泌存在昼夜节律,例如,唾液自然分泌的速度在午后3时特别高,而唾液中钠和氯的含量在早晨5时最高;对胃酸度的测定表明,在一日测定10次,发现胃液酸度也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峰值在午后7时。事实上,在人体内除了这一自然节律外,还受到人体自身的条件反射规律的制约,人们形成的一日三餐的用餐时间,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发挥作用。人们在准备用餐时,其胃肠及消化腺就会开始分泌消化液、消化酶活性提高,准备消化进餐的食物。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十分牢固的,时间的节奏和规律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