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7327600000009

第9章 希特勒性格详细分析报告(3)

(11)对母亲的认同。在希特勒的体质之中有很大的女性成分,他有很多女性化的特质,其中一些被掩藏起来。因此,考虑到他公开承认的对母亲的爱,我们必须假定,在他的早年,他和母亲之间有一种性情上的亲缘性或者生物上的认同感。阿道夫天生自发地感受到他母亲的感受,但是,这不是他主动想要拥有的品质。有一些证据表明,在希特勒心目中,“德国”是一个代表了理想母亲的神秘主义概念,替代了他自己的不完美的母亲。但是,不论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迹象表明,希特勒崇拜他的母亲或者任何与她相似的女人,或者他采纳过她的任何思想感情,又或者他在任何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她的哪怕一点影响。所以,结论是,希特勒与他母亲有很多共同特质,但是他拒绝这些特质,视其为软弱和女性化的证据,在他这样做的过程中事实上也拒绝了她。

①对母亲的拒绝。希特勒怎样得尊敬和模仿他的父亲,就有多么不尊敬和否定他的母亲。在后面的部分,将会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希特勒很可能非常热爱他的母亲,但是,对母亲的这种强烈的依赖性的依恋表明,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是一种令人羞耻的符号,所以他被迫贬低与母亲的关系。18岁时,他能够太近地看到母亲的弱点,既不够女性化也不够男性化,因而无法尊重母亲。他写道:

那段让我学会变得强硬的岁月(在维也纳)使我受益匪浅……更令我赞美它的,则是它将我从轻松的生活的空虚(和母亲生活在林茨)之中解救出来,它把一个懦弱的人从毛绒绒的舒适小窝中拖出来,给予了他对于养母的崇高的悲哀……(《我的奋斗》)

哈尼施报告说,在维也纳,希特勒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关于爱的理想主义”,但是他对女性非常缺乏尊重,他相信每一个女人都是可以被占有的。这一评论与后面我们将给出的证据相一致,它们共同暗示希特勒一度对母亲屈服于父亲非常愤愤不平,并且最终为此而嘲笑她。因为他一向轻视身体上的虚弱,我们可以预计他对女性也是轻视的,并且有一些事实表明,真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在希特勒先生死后,青春期少年阿道夫在一定程度上接替了父亲的角色,甚至可能在一些时候用无礼的言辞讽刺他母亲,乃至于动手打她。如果这是真的,就能够帮助解释她去世时希特勒异乎寻常的悲伤,因为他的沮丧有一部分出自于内疚,同时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描写典型下层阶级家庭的一段惊人的文字。

当小伙子在14岁的年纪离开了学校(阿道夫在大约16岁时辍学)时,很难说哪种情况更糟糕:他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难以置信的无知,抑或他令人刺痛的冒失行为和与年龄不相称的令人发指的悖德(在12岁时,阿道夫的不道德行为就引起了他老师的注意)……过去的3岁幼童,现在已经变成了蔑视一切权威的15岁少年(请回顾阿道夫与父亲的冲突)……现在,他到处闲荡,只有上帝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请看书中第7页……“给我的母亲带来了极大的悲痛,使我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在家混日子的无业游民”);仅仅为了一点零钱,他甚至可能会痛打那个曾是他母亲的可怜人,咒骂上帝和整个世界……(《我的奋斗》)

(12)稍后,我们将会提出证据,表明希特勒早期生活中最强烈的印象,是一个专制而严厉的老男人(他的父亲)欺凌并以嘲弄的方式虐待一个温柔而顺从的女人(他的母亲)。在这种环境下被养大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经历使他不可能相信、希望或者享受一段以和平、爱和温柔为特征的关系。

(13)这个男孩早期生活最突出的压力是攻击压力和拒绝压力。前者主要来自于父亲,后者来自于很多人。造成被拒绝的感觉的具体原因有很多,我们将要列出以下几条:①1895或1896年,妹妹保拉的出生;②他父亲的反对;③他在学校屡屡失败;④他缺少朋友;⑤双亲亡故,使他变成一文不名、缺少教育、没有工作的孤儿,并且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世界。在很多段落中,他被家庭拒绝的感觉是和被德国这个国家拒绝的感觉交织在一起表达的。稍后将会重新讨论这个观点。

我们与其他所有的德国人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彼此拥有、同舟共济吗?现在,这些问题第一次开始在我的小脑袋里盘旋不去。经过慎重的提问,我听到回答说,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足够幸运能够属于俾斯麦的帝国,我为此感到嫉妒,这令我无法理解。(《我的奋斗》)

从伟大的、共同的祖国母亲身边被生硬地分开。(《我的新秩序》)

(14)拒绝过去的自己和家庭联系。知道了希特勒对异族通婚、血统不纯、下层阶级和犹太民族疯狂的反感之后,有必要注意以下事实。

①在他的祖先居住的地方,巴伐利亚、波西米亚、摩拉维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经通婚了很多代,在他身上无疑有着以上所有的血统。

②他父亲是私生子,他的祖父可能是一名维也纳的犹太人。

③他的教父,普林斯先生,是一位维也纳的犹太人。

④他的父亲有过三任妻子,其中有一位女侍应生,一位家庭佣人,同时还有许多情人(传闻)。

⑤他父亲有至少一个非婚生的孩子。

⑥克拉拉·珀尔索,他的母亲,是阿洛伊斯·希特勒仅隔一代的堂亲,在那一代排行第二,同时也是他的被监护人(比他小23岁)。在他迎娶她之前,必须要获得教会的特殊许可。

⑦阿道夫的异母姐姐,安吉拉·希特勒,在维也纳开一家面向犹太学生的餐馆。

⑧阿道夫的妹妹,保拉·希特勒,一度是一名维也纳犹太人的情妇。

⑨希特勒的一位堂亲智力低下,他家族其他的大多数成员不是无知、文盲,就是智力迟钝。他本人就读实科中学(技术高中)时不得不重读了一年,而且没能成功毕业。

所以,希特勒一生中很多时间都在咒骂和谴责与他同属一个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类似于他家庭的成员,有着和他相似的特征。另一方面,他所树立的理想,他假装自己是的那个人,则是这一切的对立面。所以,我们有了一个相当清晰的针对自己的卑微感和自我轻蔑的反抗案例。在1908年他离开家乡,到1938年吞并奥地利这段时间中,他从没回到自己的家,也从来没有和他的亲属交流(只对他的异母姐姐安吉拉例外)。不像拿破仑,在希特勒逐渐位高权重的过程中,他没有带着自己的家庭一起,由此,我们看到他对过去的自我和家庭联系的拒绝。

(15)对德国的认同。希特勒的自我中心主义一直非常明显。过去他的生活方式,即使不是独狼,也相当特立独行。在他职业生涯中的诸多阶段,他对德国毋庸置疑的忠诚都让人感到非常不同寻常。因为这份忠诚产生于非常年少的时候,而且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多地决定了他将能成为一个优越的成功者,而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有一些力量影响了这一强烈融系作用,目前已经提到了一些,但仍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①路德维格·波什的影响。希特勒的老师波什,曾经起到了代理父亲的作用,他颂扬德国历史的荣光,并且把俾斯麦的帝国作为理想展示出来。

②希特勒同学组成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协会的影响。

③对权力的贯注。腓特烈大帝、俾斯麦和其他人的形象,比起奥地利英雄来,提供了更好的崇拜的焦点。

④与一个更加强大的民族融系满足了他年少的自尊心,提高了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也使他能够拒绝自己较为卑微的属于奥地利的自我。

⑤客体因为被重重阻碍,而得到更多的积极贯注,这是一条普遍原则:个体会把他难以得到的客体理想化——因为它如此接近又如此遥远。与此相联系的一件很有趣的事在于,大多数独裁者都并非土生土长于他们后来统治的国家。在帝国之外的希特勒对德国不间断的支持,明显是他作为奥斯特马肯人的自哀自怜的投射。

(梅梅尔回归帝国)我从而引领你回到你从未忘怀、也从未将你忘怀的家园。(《我的新秩序》)

⑥替代对父亲的违抗。通过认同德国,男孩希特勒找到了比自己严厉的父亲更加强大的客体,他对奥地利出身的父母的反叛受到阻碍,却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出口。

⑦德国是母亲的替身。考虑到童年期遭受的拒绝压力,德国很可能代表了一种养母的形象——稍后将会给出很多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希特勒在孩童时,甚至可能有过关于养父母的幻想。他说自己生来是巴伐利亚血统,据我们所知,这种说法没有依据。这个观点,在后面描述他1918年在德国屈辱最深之际全心致力于德国的事业时,进行充分讨论。在很多地方,希特勒谈到德国,都使用了他人在谈到挚爱的女人时可能会用到的言辞:

……想要去那里(德国)的渴望不断增强,那是我从少年之初就被秘密的愿望和爱吸引着的地方。(《我的奋斗》)

我起初当作无路可走的峡谷的困难,现在却激励着我用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爱去爱我的国家。(《我的奋斗》)

海登引用希特勒的话:数十万热爱祖国胜于一切的人,也应当得到他们的祖国超过一切的热爱。

我呼唤那些与祖国母亲分离的人,那些不得不为他们语言的神圣宝藏而战斗的人……还有现在痛苦地渴望着回归到亲爱的母亲怀抱中的人……(《我的奋斗》)

对于德国人来说,通常的表述是祖国父亲,但是希特勒经常替代以祖国母亲,他会提到“共同的祖国母亲”,“伟大的德国母亲”,“一切生命的德国母亲”。这并不奇怪,因为他曾是一个非常依赖人的少年,母亲去世之后,他变得身无分文,又没有朋友。所以,当我们发现他谈到“将我从轻松的生活的空虚之中解救出来,它把一个懦弱的人从毛绒绒的舒适小窝中拖出来,给予了他对于养母的崇高的悲哀……”时,却又同时将那段时间称为“当苦难女神将我拥入怀抱”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惊讶。据报告说,在他初到慕尼黑的日子里,有好几位年长的夫人像母亲一样关照过他,而他看起来在这样的关系之中寻得了宽慰。例如,在1902年,他在霍夫曼夫人那里找到了某种家一般的感觉。据海登所言,他经常要给她送去自己最新的肖像画,画上题写一些文字,比如:“致我亲爱的可信赖的小母亲,1925年圣诞,满怀尊敬的阿道夫·希特勒。”

II.维也纳岁月(1908-1913)

与当前的分析有关的主要事实如下:

1.1907年初夏,克拉拉·希特勒因乳腺癌接受手术,她死于1907年12月21日。在她去世前两个月,阿道夫·希特勒前往维也纳,接受艺术学院的考试,他落榜了。1908年冬天他搬去了维也纳,次年10月他再次去学院介绍自己。但是他带去作为自己作品范例的画作,被认为非常缺少天赋,以至于他被拒绝参加考试。他被告知,比起做画家来,他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建筑师,虽然,他自己说,他擅长色彩胜于起草图纸。

2.哈尼施,一名来自波西米亚的流浪汉,曾与希特勒为友,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维也纳的这些年的叙述。他们一起住在同一个招待所,或曰廉价寄宿屋。希特勒对哈尼施说的第一件事听起来像是(1)拒绝压力和(2)攻击性压力的投射。他说(1)他的女房东剥夺了他的财产,现在他无家可归,(2)他向一个醉汉乞讨几个便士,但是醉汉举起手杖羞辱了他,希特勒对此感到非常怨恨。

3.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蓄着胡子,身穿长外套,看起来非常像维也纳常见的那一类东方背景的犹太人。希特勒有一些犹太朋友,并且出售他绘制的明信片给犹太商人。最初几年,没有证据显示他对犹太人怀有敌意。直到后来,他聆听了反犹太主义的市长吕格尔(Lueger)的演讲,感到兴奋不已,才变成了公开的、后来甚至有些狂热的反犹太主义者。

4.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画他那些小水彩画时,出奇得懒惰和爱拖延。相比之下,他远远更感兴趣的,其实是向同住在招待所的人们高谈阔论政治问题,此时他已经有了模糊的建立一个政党的想法。

5.他花费了一些时间去设计一些用诡计挣钱的小机器。根据一位密告者的述说,他的名字被维也纳警方登记在案,曾被指控盗窃,而且密告者暗示,他1913年离开维也纳去往慕尼黑,其实是想要避免被判刑在监狱服役。

6.希特勒与哈尼施的友情,因为希特勒指责对方偷了他的钱戛然而止,这很有典型的希特勒式投射的意味。

7.哈尼施报告说,这几年里,希特勒在任何场合都大声公开地表达他对德国的热爱和对奥地利的仇恨。

8.希特勒被他在维也纳见到的性行为所惊骇,哈尼施说他有一种纯洁情结。

9.根据一位密告者的信息,希特勒在维也纳警方档案中被记录为性行为反常者。

10.1913年,希特勒离开维也纳,进入了他一直渴望成为其公民的国家,他成为了慕尼黑的居民。

11.拒绝压力可能是维也纳时期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艺术学院的拒绝,希特勒感到这是因为他受到的教育不够充分,这在他心中留下了对知识分子的普遍仇恨,在之后从未得到平息。下面的节选总结了他在这一点上的结论。

总体上,只有那些父母身居高位、一时富裕的孩子,才被认为值得获得高等教育,因此天赋只扮演了从属性的角色。

其他段落,则雄辩地叙述了在同性恋之都,他的尊严受到了权贵们怎样的侮辱。

……时髦圈子中的一部分人(既有穿裙子的也有穿裤子的),显示出优雅仁慈的赏光的态度来,他们“对人民的同情”有时候不仅傲慢自大,而且充满炫耀,极不得体。

维也纳对于很多人来说代表着无伤于人的快乐、节日般喜庆的享受,但对我来说,却是人生中最悲惨岁月的唯一一种活的记忆。

12.希特勒在维也纳度过了五年,他身无分文,生活在下层阶级同样身无分文的人中间,他亲身体会了文明社会沮丧的受害者的基本需要和观点,也与其他有同样体会的人密切接触。这样,很自然地,为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还参加了议会讨论和许多群众政治集会,批判性地观察了会议进程。从一开始,他的思考就始终为这样的问题所占据:为什么这个政治运动失败了,而那个政治运动成功了?对于他来说,现实的、战略的思考显得很自然,他不会犯下常见的错误,假定人类总体比他崇高,但又因为他观察到,只要生动地呈现出一个理想,数以百万未经教育、头脑简单的人都会高兴地为之战斗、贡献生命,所以他又不忘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类英雄主义的潜质。并且,希特勒花了很多时间在公共图书馆翻阅历史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书籍。《我的奋斗》证明,来自林茨的这个年轻人,虽然无法从高中毕业,却有能力从他看到和读到的内容中获益,这五年漂泊无定、工作无规律的生活,完全没有被浪费掉,廉价寄宿屋和啤酒屋是他的海德堡和维也纳大学。他写道:

于是,在几年之中,我建立起了知识的基础,并且至今仍从中获取养分。(《我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