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7327600000006

第6章 希特勒其人(2)

6.希特勒对艺术的态度

虽然希特勒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文官,他自己却渴望成为艺术家,所以,未能得到维也纳的学校的认可,是最令他受到创伤的经历之一。作为元首,他对艺术的兴趣延续了下来,并对音乐、绘画和建筑表现出了突出的喜爱。

众所周知,瓦格纳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几乎可以说唯一的作曲家。12岁时,他为《罗恩戈林》深深倾倒;19岁时他在维也纳盛赞瓦格纳的才华超越莫扎特;成为元首之后,他观看《纽伦堡名歌手》超过了一百次。他知道瓦格纳所有的乐曲,在欣赏表演的时候他获得感情的释放和行动的灵感。他的救世主情结、关于性的感受、纯正血统观,他对食物和饮料的态度,全都能在他最喜欢的作曲家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中找到刺激和强化。比如说,很有趣的一点是,他选择纽伦堡作为纳粹党国会每年的官方会议地点,而纽伦堡曾被瓦格纳拟人化为汉斯·萨克斯,并写入作品之中。

瓦格纳对希特勒的影响不只在音乐方面,还延伸到了文学领域。瓦格纳的政治着作也是希特勒喜爱的读物之一,而且他有意无意地复制了瓦格纳浮夸晦涩、言过其实的文风,结果是,借用海登的话来说,希特勒常常能把“一个鲜活的句子”变成“有骨头没肉的一堆难懂的词语”。

在绘画领域,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希特勒自己的作品,以及他对他人作品的态度。关于前者,有证据表明,当希特勒在维也纳的时候,除了擅长复制别人的作品之外,他没显示出什么才能。不过,现在留存的作品之中,有些作品虽毫无原创成分,但还是显示出了一点他对于构图和颜色的鉴赏力。他的很多绘画作品,表现出他对建筑、老旧的废墟,还有空荡而荒芜的地方非常痴迷执着。然而,他很少有作品会包含有人物。而他那有点陈腐的党徽、党旗设计,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他缺乏创造力。至于他人的绘画作品,希特勒总是用各种军事题材的绘画和刻板又清晰的裸体画装饰房间,将自己围绕其中。在他的指挥之下,德国艺术的现代性被清洗一空,古典气质则取而代之受到重视。

在建筑方面,希特勒为自己的艺术兴趣找到了最好的出口。他花费大量时间做建筑设计,德国所有重要的建筑和纪念碑都必须得到他的首肯。在建设新德国的建筑时,他重视和欣赏体积厚重、空间开阔、规模巨大、设计古典的特点。他的75英尺宽的摩托道、纽伦堡的会议场所,以及他在贝希特斯加登的隐居所,都印证了他的这些偏好。

7.希特勒的禁欲主义

希特勒的禁欲主义广为人知,也得到很多作者的证实。根据劳施宁的说法,希特勒本人将自己的素食主义和不沾烟酒的习惯归功于瓦格纳的影响。他认为,过度饮食是一种源自口腹之欲的毒害,是文明堕落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德国人总体上都是大肚食客,且喜爱饮酒,希特勒的禁欲作风尤其令人惊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有时候并不反对一些特定类型的放纵,比如说,他极度喜欢糖果、甜肉和面点,并且会大量食用。

8.希特勒的特殊能力

希特勒虽然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却拥有不凡的才能,特别是在正式教育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一些领域,甚至于还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不止一次发现,认识他的人(比如劳施宁)都很强调他的一种非常卓越的才能:他能把很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非常简单的语言。而说到他理解和利用对手弱点的能力,将敌人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能力,他把握时机在最有利的时刻进攻的能力,更是明显到简直用不着文献证明了。然而,希特勒的这些能力也必定有其局限。希特勒已经越来越孤立于外界,不了解现实中正在发生什么事,因此他决策时所参考的数据基础是不充分甚至错误的。而且,在理解欧洲(大陆)以外的社会文化中的人民时,希特勒自身的参考框架不足以成为合意的指南。因此,他常常误解英国、美国的意图,以致给他自己的扩张计划带来了不愉快的结果。

9.适应不良的明显证据

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适应不良的症状,比如他与女性的奇特关系,这里必须要补充一些性质不那么明确的行为特征。希特勒患有失眠症,当他真正睡着时,又会做猛烈的噩梦。有时他会产生幻觉,他长时间独自散步时经常会听见说话声。他过度担忧被人投毒,以至于采取极端谨慎的措施来防止他的食物和卧室中被下毒。在给他铺床时,只允许用一种特殊规定的方式。他无法稳定地工作,而是突然爆发出活力,要不然就是什么都做不了。即使是最小的决定,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不得不努力激励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受到阻挠时,他会歇斯底里,怒气爆发,尖声责骂,口中吐沫,控制不住地狂怒跺脚。不止一次的,在应该发表重要讲话的时候,他站在听众面前一言不发,然后一走了之,弃听众于不顾。至少有一次,在国际性的播音中,他突然莫名其妙地切断了线路。最后还要提到,希特勒经常威胁说,如果纳粹党被摧毁,或者德意志帝国的宏图落空,他就会自杀。

四、希特勒适应不良的来源

1.希特勒的攻击性和服从性的来源

希特勒具有分裂样气质,一方面天生敏感、害羞、内向,羞于表达对别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作为补偿,又兼具暴力的攻击性,冷漠无情,粗鲁凶暴。像这样的气质类型,从体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往往是与一种特定的体格相联系的。根据现在能够获得的照片,我们很难准确地判断希特勒的体格属于何种类型。他很可能属于克雷奇默分类法之中的运动型,但同时又接近矮胖型的边界,这意味着他被归入精神分裂型的气质类型之中。而依据谢尔顿的体系,他很可能被归类为443类——具有相当程度的双性体气质,也就是说,本质上具有男性的躯体,但是也表现出女性的特征。

然而,更加重要的,很可能是希特勒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状况。即使放在一个高度男性权威的社会之中比较,他的父亲也属于尤其凶狠好斗的类型,而且很可能对自己的儿子阿道夫十分暴力。这会使一个人一面高度服从权威,一面又在内心翻腾着叛逆之情。并且,我们知道希特勒对他的母亲极其依恋。如果他一直未曾充分成长,未能变得不那么依恋母亲——看起来他很可能确实如此,那么他可能会对母亲受到父亲奴役一事心有不甘,这份不甘引发内心深处无意识的仇恨,或许就成为了交织着恐惧的狂怒的来源。最后,他的艺术野心屡遭挫败,在维也纳期间,他孤独穷苦,在他心爱的军队中他从来没有晋升到下士以上的地位,这一切必定都彻底激发了他本来就具有的残忍和毁灭的倾向,并将其推动到最高点。

2.希特勒反犹太主义的来源

在希特勒成长的社会环境中,反犹太主义是文化的一部分。他本人承认,当他上学的时候,他回避学校里唯一的犹太男孩,而且我们也知道,在欧洲农村的天主教社区之中,反犹太主义和禁欲主义气氛都非常浓烈。在维也纳时,理所当然地,希特勒接触到了猛烈反对犹太人的文学作品。他说,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产生了对犹太人深深的仇恨。不过,这份仇恨的强度是病态的,意味着他的仇恨不仅有文化原因,还有一定的心理原因。这些心理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但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可能的理由。我们知道“希特勒”这个名字是一个常见的犹太名字,在维也纳,阿道夫因为长得像犹太人而遭到嘲笑。同时,阿道夫可能知道他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身世之谜的真相。我们还知道,很多帮助他、给他食物、购买他的画作的都是犹太人。不得不接受自己讨厌的人的好意帮助,并不会增加他对犹太人的喜爱。但是,以上这些还不是全部原因,因为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是与他对梅毒的病态忧虑以及对德国血统遭到污染的恐惧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就引出了对希特勒的理论的探讨。

3.希特勒关于种族和血统的理论之来源

对于希特勒来说,雅利安民族的优越性当然并不陌生,它的倡导者之一是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瓦格纳也在他的着作中颂扬了这一概念。但是,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自始至终不断重复血统、纯正血统、不受污染的血统,则不仅是纯粹的文化因素所能解释的。尤其是,希特勒把疾病(梅毒)带来的血液的不纯净与高等民族和低等民族混合带来的血统的不纯净联系在一起,他甚至说犹太人同时是两种不洁的根源,更加暗示着文化因素只是次要因素。

现在我们知道,童年时发现父母之间性行为的实质往往是梅毒恐惧症的根源。因为希特勒有一个私生的父亲,并且可能有犹太血统,同时他对母亲有强烈的固恋,所以当孩童时的希特勒发现了这一情况之后,可能就已经奠定了他梅毒恐惧症的基础。后来,他在维也纳与一名犹太妓女的猎奇经历则激发了这一病症,将一枚火星变成了熊熊大火。他非常害怕自己会感染,此后他所有的仇恨就指向了犹太人。

五、一种可能的心理学解释

希特勒的人格结构虽然还落在正常范围内,但现在来说,描述成具有迫害妄想和夸大妄想的偏执型人格可能更合适。这些症状来自于他人格中施虐-受虐之间的分裂。他之所以恐惧感染,认定犹太人是梅毒的来源,以及他之所以在性功能方面发生错乱导致与异性的关系异常,都与他人格成分之间的这种变换和对立相互适应、构成一体。

希特勒人生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其实是他将内心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并且试图解决这些冲突的结果。看起来,希特勒人格的分裂很明显是由于他同时认同他的母亲——他热情地爱着的人,和他的父亲——他憎恨和畏惧的人。而一旦希特勒扮演富有攻击性的角色,这种双重的矛盾的认同(一面温柔、被动、女性化,另一面残忍、好斗、男性化)又会带来对他母亲的深深的仇恨和蔑视,以及对他父亲的爱和尊敬。当这一内在冲突投射到现实世界之中时,德国就变成母亲的代表,而犹太人(有一段时间则是奥地利)则代表着父亲。类比地看,就好像,父亲是他的血统混杂的原因,是他受到统治和惩罚的来源,是他的艺术发展受到限制的罪魁。也正如孩子对性行为的幼稚理解,认为父亲袭击了母亲,使她窒息,令她染上疾病,犹太人、国际上的犹太资本等等,包围了德国,限制、威胁和攻击她,使她染上不纯正的血统。出于对父亲的恨和对母亲的爱,使希特勒产生了拯救母亲的愿望,所以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拯救者,他试图洗净她感染的污秽,摧毁她的敌人,突破他们的包围,解开她所有的束缚,来让她伸展到新的生活空间之中,无拘无束,自由呼吸。同时,希特勒也在净化自己,包围自己,脱离父亲的支配和限制。

父亲不仅仅受到畏惧,因为他至少部分地拥有着希特勒深爱的母亲,他也受到嫉妒,因此就必须要摧毁他,以完全拥有母亲。通过毁灭奥地利,便在象征意义上毁灭了父亲;而通过将所有德国人聚集在一个共同的帝国旗帜下,就在象征意义上完全支配和拥有了母亲。

但对于母亲的感情也不仅是爱,还有恨。因为她很软弱,同时她是自己感情的努力,并且她会让希特勒想起太多。当他扮演支配性的父亲的角色时,却令他想起自己所具有的温柔敏感的天性。所以,他虽然依靠德国人走上了统治地位,却鄙视和仇恨他们,他统治着他们,并且,恰恰是对他们的热爱使他自己害怕,所以他将德国人引向毁灭性的战争,在这里大量德国人被摧残毁灭。同时,得到他认同的父亲具有犹太血统,这使他可以运用全部所谓的“犹太”把戏:欺骗、说谎、暴力、突然袭击,不仅用来降服敌人,也用来收服德国人。

以支配性、好侵略、残忍的方式行事,唤起了他天性中另一部分的强烈抗议,这样只会带来严重的焦虑,从而引起噩梦和失眠。但是,通过虚构出天命的要求、命运,以及德国人民之中的民众灵魂,他缓和了自己的恐惧。

这出戏剧正在迅猛地接近其终局。只有在胜利时,关于天命要求的幻想才能够保持下去——他需要越来越伟大的胜利才能平息不断增长的焦虑和罪恶感。因此,侵害行动是有上限的:它高不过胜利的最高点。当最高点到达之后,人格可能会在自己罪恶感的洪流席卷之下坍塌。因此,一旦德国的失败已经足以打败他为自己虚构的天命,使他失去抵挡自己的罪恶感的盾牌时,希特勒随时可能会自我了断。到那时,他可能会把一直以来指向本国和邻国人民的毁灭力量转到他自己身上。

参考书目:

E.布洛赫《我的患者希特勒》(MyPatientHitler),科利尔,1941年3月15日。

M.多德《外交官的观察》(ThroughEmbassyEyes),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公司1939年版。

L.法拉戈《德国的心理战争》(GermanPsychologicalWarfare),纽约:全国士气委员会,1941年。

E.弗罗姆《逃离自由》(EscapefromFreedom),纽约:法勒与莱因哈特出版公司1941年版。

J.冈瑟《欧洲内部》(InsideEurope),纽约和伦敦:哈珀出版公司1936年版。

S.哈夫纳《德国:善与恶的双重人格》(Germany:JekyllandHyde),伦敦:塞克与沃步恩出版公司1940年版。

R.哈尼施《我曾是希特勒的哥们》(IWasHitler"sBuddy),新共和出版公司,1939年4月5日。

K.海登《希特勒传》(Hitler,ABiography),伦敦:康斯太布尔出版公司1936年版。

A.希特勒《我的奋斗》(MeinKampf),纽约:雷诺与希区柯克出版公司,1939年版。

A.希特勒《我的新秩序》(MyNewOrder),纽约:雷诺与希区柯克出版公司1941年版。

E.克雷奇默《体格与性格》(PhysiqueandCharacter),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公司1925年版。

K.克鲁格《希特勒的内心世界》(InsideHitler),纽约:阿瓦伦出版公司1941年版。

W.路易斯《希特勒狂热》(HitlerCult),伦敦:丹特出版公司1939年版。

《生活》杂志:1941年6月23日。

梅迪卡斯《从精神病专家的角度看希特勒》(APsychiatristLooksatHitler),新共和出版公司,1939年4月26日。

H.劳施宁《希特勒演讲》(HitlerSpeaks),伦敦:巴特沃斯出版公司1939年版。

W.H.谢尔顿《人类体质分类》(TheVarietiesofHumanPhysique),纽约:哈珀出版公司1940年版。

O.斯特拉瑟《我与希特勒》(HitlerandI),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40年版。

P.菲尔埃克《理论政治学》(Metapolitics),纽约:克诺夫出版公司194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