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之母善良聪明,每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箸而不食,为之悲痛而流泪,她说儿子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掌管官吏任用权,应当推举吴隐之。吴隐之的运气非常好,因为韩康伯当上了吏部尚书,这使得他刚刚出仕就担任了辅国将军功曹、征虏将军参军事等要职。因为申请替哥哥赴死,受到桓温赏识,曾出任晋陵太守。清廉俭朴的他给妻子的任务是出去背柴,虽然出任高职,可俸禄赏赐都分给了亲戚和族人,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因没有替换衣服,换衣服的时候只好披上棉絮,清苦得几乎与贫寒的庶民一般。
上任途中的他曾酌饮贪泉之水,并赋诗表达自己的清白之志。传说人只要喝贪泉水,就会拥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的态度很明确:“不看可产生贪欲之事,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即丧失清白之由如今已知。”饮泉水的他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经常吃的只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都交付外库,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故意作假。部属知道他廉洁,进奉鱼的时候,经常剔去鱼骨,这令吴隐之勃然大怒。当时朝廷看得很清楚:“在家中恪尽孝道,困境中砥砺清节,实在非常人所能及也,而成君子美德。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顺友爱,超于常人,俸禄均分给九族,廉洁克己,俭朴过人。身处可产生贪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执著操守,在海物杂错的富庶环境,家中亲属服装依旧。革除奢侈,务求俭约,使得岭南风俗为之改观,我对此有嘉奖。”
及至卢循进攻南海时,吴隐之率将坚守城池,其子吴旷之临阵战死。吴隐之后来被敌俘获,卢循上表欲予以处死,朝廷不同意,吴隐之终于得以还京。廉洁俭朴之风终不改,当乘船返回的时候,没有装载多余之物,京城的住房条件也非常简朴,只住数亩地六间茅屋,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当刘裕赐给他车牛住宅之时,他却坚决推辞,当上度支尚书、太常之后仅以竹篷为屏风。当女儿将要出嫁之时,谢石知道他家中贫穷,特意帮助他料理婚事。
帮忙的到他家门口时,正见婢女牵着狗去卖,此外未有预备。女儿出嫁用的仅仅是卖狗所得的微财,对于这位大官僚来说实在耐人寻味,即使只是某种做秀,但把做秀当做生活习惯何其难?其“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妻子不沾寸禄。”因为年纪衰老,他后来请求离职,朝廷颁诏予以同意,授其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给钱十万,米三百斛。“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仕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其子孙后代多“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不能苛责吴隐之的境界,但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篇文章可以被看作是吴隐之追求的超越,文章即方志敏的《清贫》:“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这卑鄙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这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劳苦!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
做官首先要做人,从吴隐之到方志敏,我们不难看到其职务背后的“清贫’’而高尚的人格力量。这种道德操守是对高尚追求的自觉坚守,当我们鄙视贪官时,往往说他做的不是人事,不做人事是管理对于人格力量忽视的必然结果,殊不知,人格力量总会穿越阴暗的障碍。人们总是渴望能够得到更多,人们可能因此疑问:什么能够铸造永恒呢?永恒的人伦意义在于得到不断怀念,而高尚的人格力量是得到怀念的逻辑前提。
沉默官场中的光亮
在乐于感受文恬武嬉风尚的封建官场,海瑞的古板和认真让他成为当然的另类,其清廉是始终如一的。他似乎并不懂得“刚柔相济”的道理,正直而果敢的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最终以清廉的正直之臣的形象而名垂青史。
出生在海南琼山的海瑞的童年生活非常贫困,从4岁起就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和母亲的针织维持生计。母亲刚毅正直,对儿子的教导非常慎重严格,当时的海南贫穷荒凉,这似乎是海瑞单调生活的历史原因。他曾经有过三次婚姻的经历,还纳过两个妾,但是都没能百年好合,前两次都结束于他的一纸孝顺的休书,后一位的逝世则是历史疑案,他的三个儿子都夭折,无后是不孝的极端,这也算是海瑞的毕生遗憾之一。
家境的寥落和家庭的不睦让这位不幸的知识分子成了工作狂,似乎只有工作能够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他的勤勉和任劳任怨都是出了名的,据说其受理的案件有时竟达3000多例,在乐于感受文恬武嬉风尚的封建官场,海瑞的古板和认真让他成为当然的另类。在33年的仕途历程中,其清廉是始终如一的,不仅亲自到后花同种植蔬菜,工作餐中也不能有鹅和黄酒,每逢有人有所表示,也都会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他不愿意玷污毕生追求的清白。
他的举措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却遭到诸多官员的极度反感,很少有人愿和他共事。他绝对不讲官场规则,因为他坚守着与官场习惯不同的四书五经中的道德律令和洪武时代的政策法规,圣人和太祖是绝对不会提倡阿谀奉承和贪污腐化的。他的努力要以极大的勇气作为支撑,摸老虎的屁股,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比如说严嵩的党羽巡视盐务,事前明令“素性俭朴,不喜逢迎”,这种冠冕堂皇的话让海瑞认真对待,他致书这位大人以简朴的诚意,迫使对方强忍怒气绕道离去。
有勇气不等于不必承担代价,海瑞的代价是遭到权臣弹劾,没有什么过错的海瑞被认为是“倨傲弗恭,不安分守”。这位七品芝麻官一度遭免职,好在他的老上司朱衡极力推荐,他才又到异地当了t品县令。此后被调往北京做户部主事,因为曾经以微职对抗腐败权臣,这个模范是应该得到表彰的。户部主事大抵也就是个闲官。没必要天天办公,其主要意义在于积累从政的资历。但海瑞等不得。他觉得自己应该对时局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不辜负自身的使命。
他的举措似乎迫切了,直接指责皇帝不听臣民直言,以使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甚至公然提到了皇帝屠杀臣属、不教亲儿和冷落皇后,难怪百姓觉得“嘉靖嘉靖”也即“家家皆净”,而惟一的办法就是“幡然悔悟,洗数十年之积误”。此疏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也成了全同的名人,连太监宫女都为他的正直所感动。这样的奏章自然让皇帝大怒,但海瑞已经为后事做好准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嘉靖皇帝只好拿着奏章仔细研读。
海瑞被判成斩监候,但嘉靖迟迟没有执行,只是要东厂严加监禁。嘉靖去世之后,海瑞被释放出狱,他的知名度又因为他的第二次遭遇而有所提升。但是他却放声痛哭,甚至衰弱得晕倒在地,似乎为“死不改悔”的皇帝而感到不智。在如何安排他的问题上,仍然让人头疼,最好的办法是把他束之高阁。但这并不能满足海瑞的渴望,这位以清廉为操守的孤臣是不会尸位素餐的,既然得不到重用,那就罢官退隐,内阁和吏部只好给他个应天巡抚的实缺,远远打发出去,眼不见心不烦。可海瑞觉得机会来了,他开始按部就班地推进自己的严厉的廉政举措,弹劾的奏章又多起来,他见状慷慨道:“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不愿意与妇人为伍的他回到老家,平平淡淡过了16年,同情他的人微乎其微。
他的坚持等于远离文官集团,正直而果敢的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他的“过激”或“过当”让时人难以接受。连提拔并爱护过他的徐阶的私田都被其责令还退,这样的果断似乎不近于人情。而海瑞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似乎并不懂得“刚柔相济”的道理,始终不变的清理吏治没有讲究方法,万历皇帝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海瑞有着高风亮节,但是不要“当局任事”了,还是让这个70多岁的老人安度晚年吧!洁身自好的他最后郁郁而终,他实在有太多的无奈。
当这位清官去世之后,京城百姓如丧考妣,很多店铺以停业的方式表示悼念。甚至有很多与他从未谋面的正直之士赶来送葬,痛哭之声不绝于耳,穿戴白衣白冠的队伍达到百余里,他以清廉的正直之臣的形象而名垂青史,尽管这不是他生前最大的期望。他的重振道德风尚的期望需要极其重要的社会和时代条件,但这种努力毕竟让沉默的封建官场看到了一丝光亮,尽管这光亮并不明丽,却也足以让后人因历史名士廉洁的宦海经历而感到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