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争雄战争在战国时代的日益残酷,诸侯间展开波诡云谲的外交斗争,斗争主线大致为合纵和连横。前者指山东诸弱国联合起来对付强秦;后者指秦国拉拢山东部分诸侯进攻别的弱国。在合纵连横运动之中,张仪是连横运动的代表,这个鬼谷子的弟子在楚国出师不利,楚相丢了一块宝玉,怀疑是他偷的,把他打了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这件事情确实没面子,可贵的是他在这个时候还能够幽默,他叫夫人看看嘴里的舌头还在不在.夫人说还在,他说那就不要紧了。
他的同学苏秦当时混得不错,在赵国邯郸当了大官,赶去投奔的他被安排在“招待所”,条件还是很上档次的,但是不让他见面,逗留了数日之后,苏秦才请他吃饭。当他到达苏秦衙门时,看到酒席排场大得很,苏秦坐在正当中高处,特地邀请了各国使节,张仪却被安排在角落,吃的是仆人用的饭食。苏秦在大庭广众之间羞辱他:“凭借你的才能,竟混到如此贫困潦倒的地步。我不是不能上言赵王使你得到荣华富贵,只是你太不足取了。”这顿饭吃得非常窝囊,张仪觉得比当时在赵国挨打还遭罪,回到招待所之后,招待所负责人见状不禁问他:张先生脸色不大痛快,有什么生气的事吧?张仪说自己当然有气!就把当年自己和苏秦的多年同窗情谊说了一番,总之,苏秦这个人无情无义,是个王八蛋。
张仪称谢告辞而去,他本来以为可以通过老同学得些好处,谁知竟然反取其辱。即然没有趣味,不如到秦国发展,苏秦适时告诉“招待所”负责人:“我恐怕比不上张仪,大概只有张仪能掌握秦国大权,可是他太穷了,没有办法跻身于其中。我害怕他不思进取,因此来激发他的斗志。”“招待所”负责人暗中侍奉张仪,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陪他走到秦国,一路上的花费大概能有三四十万人民币。凭着苏秦暗中的资助,张仪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又花了大约四五十万人民币,顺利地见到秦惠文王,惠文王遂和他谋划讨伐诸侯,双方都感到彼此很好。“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张仪没有忘记师父鬼谷子的这句话,秦王愿意听奇,自然流露出某种赏识,张仪终于开始得志了,他便准备报答“招待所”负责人。
“招待所”负责人这时准备辞去,张仪苦苦挽留,大抵说自己能够有今天多亏了先生的大力帮助啊,我当时投奔苏秦,苏秦又算什么玩意儿。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还有几分咬牙切齿,这时的他已经当上秦国宰相了,有了控制军队的能力,说过两年一定要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倒了大霉,苏秦注定会跟着遭罪,他便有机会让苏秦体验体验自己曾经品尝过的滋味。这时的他也完全知道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的能量,让苏秦倒霉,似乎已经成为发愤图强的真实动力。
“招待所”负责人见他执意要这样说,就告诉他苏秦是好人,当时之所以要气他,完全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长期安居,贪图安乐而不再上进,反而做不了大事。而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路费花销,都是苏秦亲自指使的。当然这个赵国的宰相也有自己的目的:“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十五年内不要出兵攻打赵国。”张仪确实感到很惊讶,他终于知道多年的同窗为自己的考虑是多么的深远啊!继而明确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就决不出兵打赵国。
他十分感慨地说:“你替我谢谢苏秦,苏秦在世,我张仪敢说什么!苏秦在世,我张仪还敢施展才能吗?”张仪的这种成功实际上内蕴着苏秦的成功,其纵横的能量不仅在于可以看见的实力,也或多或少地深深扎根于长远的目光中。批评意味着某种鼓励,批评和表扬也意味着纵横的两端,至于说苏秦对张仪的态度还是好意甚多而恶意甚少,毛泽东常引用苏秦和张仪的故事说:“我们(同志)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而张仪在发迹之前遭遇到很多压力,其问仅仅有段不长的时间厚着脸皮,此后便因为这种磨难而发愤图强,后成为名震诸侯的连横领导,张仪的毛病是通过苏秦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克服的。张仪的弱点在于贪财,苏秦因而“恐其乐小利而不遂”,因而“召辱之以激其意”。苏秦的目光非常敏锐,张仪改正的意志也很坚定。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对于恶意的批评,完全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免”。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他能够以看似微薄的力量左右时局,把战国的棋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这大概也算是文明史上的奇迹。
执两端而用其中
陈轸的最大特点在于中庸之道,这不是霸权之道也不是逃避之道,而是圆滑的思考和操作的方式。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执两端而用其中”。陈轸的纵横之道在于传授中庸,在乱世时能够把持中庸之道,弱国可以尽可能长期保持存在。
子日:“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意思是说,如果既有宋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又有祝沱那样的口才,是不是可以免祸于当时的社会呢?谋士陈轸的经历大抵可以为此做出回答,这个秦惠王的大臣曾经受到张仪的中伤,说他为楚国提供了国家机密,尤其糟糕的是,立即就要叛变而奔楚。秦王于是把陈轸叫来,要他对此事做出解释,言外之意已经很明白,说得清楚没啥事,说不清楚保不住脑袋,因为若叛国这样的事情成立,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够原谅的。
陈轸不慌不忙地答说:“如果我向楚出卖情报,楚王难道真会用我吗?”他的反驳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故事说得别开生面:有个楚人有两个妻子,分别遇到了某个男人的勾引,当勾引者挑逗年龄大的妻子时,遭到对方痛骂,当他勾引年轻妻子时,却获得了成功。这个楚人死后,有人问勾引者娶哪个女人做妻子,勾引者说要娶年龄大的,因为娶他做妻子可靠。年轻的妻子既然可以背叛原来的丈夫,难道不能够同样背叛新丈夫吗?作为这个故事的结论,陈轸的说法很有味道:“如果我向楚国卖情报,不就如同年轻妻子吗?又怎么会得到楚王的信任呢?”
秦王觉得他的说法很有道理,便没有因为张仪的刻意中伤而对其加以治罪,用口才免祸对于纵横家来说从来不是难事。能者“敏于事而慎于言”,而“慎于言”不等于是言谈甚少,陈轸的故事讲完之后,秦王实实在在地听出了新意。而陈轸的最大特点在于精通中庸之道,这种折中的处世方式不是霸权之道也不是逃避之道,而是圆滑的明哲保身,是以最微弱代价取得极大成功的思考和操作方式。《孔子家语》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日:‘此谓何器?’对日:‘宥坐之器。’孔子日:‘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名君以为至诚,故常置于坐侧。’顾谓弟子日:‘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日:‘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后来陈轸成了齐国的使节,面临着危急任务,当楚国打败魏国之后,即将攻打齐国,陈轸特意去祝贺楚军的成功,临走的时候问楚国大臣昭阳:“按照楚国规定,击溃敌军又杀死敌将,夺取对方的城池,该受到怎样的封赏呢?”昭阳的回答比较实在:“官为上柱国,爵是上执圭。”陈轸知道该怎么说了:“此外还有没有比这更高的官爵?”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令尹是当时国家最尊贵的领导.昭阳觉得不可能有什么职位有所超越。陈轸这时以“画蛇添足”打比方:“楚国有个负责祭祀的专职官员,曾赏给他左右一壶酒,部属见酒不多,便商量着以比赛谁画蛇最快来决定酒的归属,有个人画得非常快,他觉得别人画得太慢,可以用这段时间再为蛇添上两只脚,然后便认真画起‘蛇足’。其余的人很快画好了,抢过酒壶说道:蛇本来就是没有脚的,为何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者遂未喝上酒。如今,楚国打败了魏国,已经挣得了无以复加的官爵,又何必画蛇添足再攻打齐国?要是不慎战败于沙场,难道官爵不会被赐予他人吗?’,这番话把昭阳说得目瞪口呆,楚王是极其嫉妒的人,贸然攻齐不如立即收兵回国。
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执两端而用其中”。陈轸的纵横之道在于为他人讲明白中庸的道理,在乱世时能够把持中庸之道,弱国可以尽可能长期地保持存在,强国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增大成功的几率,双方都可能对他的这种纵横给予高度的评价,陈轸所理解的这种道理对于政治及其外的事情的处理都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在纵横说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用精彩的话语吸引统治者,还可以深入浅出地拆解统治者可能遭遇的处境,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利害的正中,当偏离弊端的时候,利端又会自觉地生长出相对的某种新的弊端。
因此,时势确实也需要这种纵横之士,他们不断地指出弊端和不断生成的弊端,让人们真正走出对于利端的单纯迷恋。而在快乐的时候提及烦恼事,无论如何都要有轻巧的方式,陈轸的方式在于喻证。有时候我们总能在看似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例子中找到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喻证的方式也不断完善着谈话者和倾听者的对话质量,他们都因为中庸而有了意义。“中则正”,偏执从来都是成功的大敌,而在不偏不倚的态度中关注时局,保持的肯定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当朝廷理念和实施态度发生矛盾时,他无奈地成为悲哀的牺牲品。他一生打了多次大战,成果越来越辉煌,最后竟然是涕泪横流扼腕叹日:“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坚守是要讲求原则的,不同的原则决定了不同的坚守境界,以促进坚守品位的构成。就如同出身农家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走的是忠于朝廷的道路,当朝廷的理念和实施的态度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无奈地成为悲哀的牺牲品。北宋末年投军的他因为作战勇敢被提升为秉义郎,赵构即位南京(今商丘)后,岳飞因为上书指责黄潜善、汪伯彦等消极官员,反对南迁而遭到革职。
武穆将军的发展道路是极其不平坦的,金割取南宋河北、河东之后,岳飞因为擅离职守而触犯军机,宗泽让他当“踏白使”以立功赎罪。宋高宗后来奔往杭州,金军焚扬州城,岳飞在开封之南薰门外破叛将王善的部队,时值金国王子兀术渡江南进,岳飞自率部退于广德。在常州和镇江大败金兵,收复建康,因功迁同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岳飞的忠于朝廷还表现在对江西农民起义的镇压上,高宗为此授其“精忠岳飞”的锦旗。这时的岳飞感觉良好,又大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了襄阳等六郡,镇压洞庭湖杨幺起义。此后又联络太行山忠义军,直至官拜太尉。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个很有文化的武将尽管不很得志,但是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身居高位的他提倡“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尽忠报国”,“廉洁奉公,不殖私产”,“待一万人如待一人”。人们因其高尚情操而对其产生深深的敬仰,“还我河山”的呼声让无数南宋臣民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他曾与高宗在建康府纵论恢复大计,谁知高宗改变主意,岳飞愤而去职,上庐山东林寺,后因为皇命重返鄂州。宋将郦琼降刘豫之后,岳飞进驻江州,并赴建康朝见,建议确立皇储。此后的一个举动对岳飞的命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高宗恢复了秦桧的宰相职位。从此专主和议。这时的武穆将军一定非常失望,“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在觐见时,愤然面斥秦桧:“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为后世讥。”但是宋高宗已经顾不上后世怎么看了,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更是让他产生极度的反感,他期望岳飞在报国的同时考虑考虑他这个不怎么正牌的皇帝的处境。宋高宗宣告宋金和议,授予岳飞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岳飞欲辞官而未被允。金后来败盟南侵,复取陕西、河南等地,岳飞开始第三次北伐,且取得郾城、颍昌之捷,收复蔡、陈、郑州及西京等地。还打算乘胜进军朱仙镇,两河义军纷纷拥护,他以“直抵黄龙府”为号,不止一次地直抒襟怀,“直捣向燕幽”、“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他主张收复全部失地,其治军之严连敌军都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待渡河之际,壮怀激烈的他突然接到高宗和秦桧的12道金牌,只好奉诏班师,收复之地皆失。
他一生打了多次大战,成果越来越辉煌,最后竟然是涕泪横流扼腕叹日:“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他从前线归来了,却没有报明主,因为他没有遇到,于是恢复旧神州也就不可能了。赴临安朝见的岳飞再次辞职,没有得到批准,并被解除兵权,不久被秦桧罗织罪名投入大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时年39岁的他没有死在疆场之上,作为事情的其他层面,中国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哪位奸臣如秦桧那样受到人们的痛恨。
“奸”可能一度使“忠”正者灰心丧气,但是决不会代表历史主流的认可,岳飞使得正义精神得以传承的努力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其诗文表达了年轻英雄在社会动荡中所持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克敌报国的志气,“其中心之所蕴,谋略之所施,往往见于表奏、题跋、吟咏之间。”这不是一般的舞文弄墨和附庸风雅,而是倾注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艺术水准也达到历代名将中的最高层次,因而得到词界的关注。值得欣慰的是,这位冤死的将领在宋宁宗时被追封为鄂王,那时秦桧等人已经在民间的唾骂声中长跪不起了。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杨老令公应该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榜样。由于内外原因,以死报国的杨业染上了悲剧的色调。但杨家将的优良家风以群体力量证明着,历史因为他们而生动,想起来似乎十分遥远,看起来却很是亲近。
杨老令公的出击契丹,应该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榜样,挥斥于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段的这两位将领长期成为后世说唱艺术的创作素材。名震千里的杨业弱冠之年便人事北汉,担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的赵匡胤已经建立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提出“奉国归宋”的建议而遭到反对。他深感北汉厚遇之恩,遂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在北汉战败后仍与宋军苦战。宋太宗听说杨业是勇将,便派人前去劝降。鉴于时局已定,北汉政权如过眼烟云,杨业悲愤而无奈地降宋。因“老于边事,洞晓边情”,被命与潘美共同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