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P·亨廷顿(1876~1947),美国当代政治学家,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学家。出生于纽约,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和政府学系主任。曾先后在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担任公职或充当顾问。其政治学方面的主要作品有:《政治力量:美国和苏联》、《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共同防务:国家政治中的战略计划》等。
本书共分为政治制度化、政治现代化、当今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普力夺社会、革命和改革以及现代政党体系与政治发展等几部分。
亨廷顿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差距不在于其政府统治形式,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美国和苏联一般可以归入有效能的国家,大多数处于现代化之中的亚、非、拉国家的政府则不同,这些国家缺乏政治上的共同体和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原因就是在这些国家中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参与政治,而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的发展步伐太慢。他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化以及民众参与政治的愿望提高,必须相应地提高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政治制度具有道德和结构两个范畴。如果没有有效的政治制度,社会就缺少实现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
接着,亨廷顿谈到了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他说,20世纪许多亚、非、拉国家之所以发生政治动乱,其原因是现代化而不是落后。现代化导致了腐败,这是国家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另外,现代化带来了城乡差距的拉大。亨廷顿认为,所有这些现代化带来的后果,都需要有一个高度制度化的政党的存在,因为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才能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作者认为当今现代化国家面临着很多问题。与美国当年所不同的是,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巨大社会障碍只有依靠强大的集权政府才能解决。传统国家进行现代化需要改变社会经济、文化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传统的东西,这就需要权力的集中;另一方面,现代化造就的、新的社会集团渴望参与政治,需要权力的分散。这样一来,传统国家推进现代化就必然会陷入困境。这个问题涉及如何处理传统权威与现代权威的关系。作者的办法是使传统的权威统而不治,而使人民通过选举组成的政党和立法机关所表达的意愿成为权威。
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东西,它是一种使传统社会现代化的手段。最有可能发生革命的情况有两种:政治制度没有为新兴社会力量参与政治提供渠道;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新兴社会力量具有强烈的参与政治的愿望。改革是指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范围有限而又缓慢的变化。改革者必须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之间取得平衡。
在关于现代政党体系与政治发展部分中,作者阐明了自己对政党制度的态度。他认为,现代化社会的最终政治体制是英美的两党制。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的稳定取决于政党的力量,而政党是否强大又取决于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就政治发展而言,政党制度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它的适应性和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两党制能成功地使政治两极化成为制度,维持一种更加公平的均势。历史证明,两党制在动员农村时比大多数其他类型的政治制度更加成功。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亨廷顿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历程。认为这些国家应该学习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走出本国的困境。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当代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变革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本书初版于1968年,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当作研究现代化理论问题的经典之作,是美国乃至西方研究现代政治理论的学者的必读书目。亨廷顿坚持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看问题,较之以往的理论在现实主义上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然而该书仍然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的立足点,在根本问题的论述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一条真正的走出困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