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7223400000021

第21章 决定命运的性格(5)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的人说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竞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国国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

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了。”

谁说孟尝君不善养士呢?他曾赖鸡鸣狗盗之徒脱身于虎狼之秦,又曾赖妻子的奸夫免去了齐国遭受进攻的灾难,其胸襟也实在是够宽广的了,只是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老庄哲学

庄子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看起来好像十分深奥,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庄子在考虑事物的意义时,总是把一个具体事物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去考察,而这个参照系又不断地扩大,甚至是无限地扩大;因此,那个具体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断地缩小,无限地缩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生死是非、万事万物也就没有差别了。可以说,这就是理解庄子哲学的“秘诀”。

庄子的哲学的确可以解放思想,开阔人们的胸怀;但在不肖者那里,它也可以变成游戏人生乃至放浪形骸的托词和借口,这是必须注意的。

庄子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生态度方面主张摒除一切世俗杂念的“逍遥游”,提倡“圣人无功”、“至人无名”。下面的这篇“逍遥游”,是体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

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大,不知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鼓动翅膀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垂挂在天上的云彩。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迁徙到南海去。南海这个地方——是天然的大地。《齐谐》这本书,是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时,翅膀击起的水花有三千里,拍附着旋风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蒸腾的游气呀,灰尘呀,小生物等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本色吗?莫非它高远得没有尽头?鹏从九万里的天上向下看。也就像这样的情形。

水的聚积不深,就不能浮载大船。在屋里的洼地中倒些水,可以用小草当船,在水面上飘浮;放上一个大器具就要胶在地上,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就没有力量承受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蜩和斑鸠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飞,一下子就飞起来了,碰到榆树、松树就停落在上面;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在地上就是了。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还要向南飞到南海去呢?”

到郊外去的人,只带三餐饭当天就可以返回,肚子仍然是饱的;去百里远的人,要用一夜的时间舂米备粮;去千里远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准备粮食。蜩和斑鸠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

小智赶不上大智,寿命短的赶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见光死的“朝菌”不知道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只带三餐饭寿命啊。楚国的南边有一种长寿的灵龟,把五百年当做一个春天,五百年当做一个秋天。上古时有一种大椿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做一个秋天,这就是寿命长啊。彭祖活了八百岁,以长寿而著名,一般人要与他相比,不也是很可悲吗?

……

所以,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的人,品行切合一乡人的心意的人,道德能投合一位国君的喜好的人,才能取信于全国的人——他们自鸣得意,也和蜩、斑鸠一样,然而宋荣子对他们只一笑而已,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更努力,全世上的人都批评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他区分了内我和外物,分清了荣辱的界限,知道不过如此而已。宋荣子在世上,并没有急切地追求什么;不过,他还有尚未达到的最高境界。

以上是庄子的观点。他认为,世俗之人都是“有所待”的,是不自由的,不能达至“逍遥游”的境界;实际上,他(它)们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大小,长短,高低,没有贵贱之分,本质上都是“有所待”。只有所谓能“乘天地之正,驭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逍遥游”——只有至人、神圣的人才能到达这种境界。

愚忠、愚孝

中国人讲万事孝为先,历史上也有很多朝代以孝治天下。的确。在我们这个自然血缘伦理型的国家里,孝确实是根本。如果此本不正,一切价值观念都将无从建立。但是,如何辨别真孝与愚孝,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的。

众所周知,曾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孝子。然而,要想做到孝,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单凭一颗孝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会适得其反。在孔子那里,孝,是一门深刻的哲学。

曾子给瓜秧除草,却误把瓜秧的根给斩断了。他的父亲曾晰大怒,拿起大木棍打曾子。曾子被打倒在地上,昏了过去,过了一会才苏醒过来,他赶快立起身来,上前说:“先前我做错了事,得罪了您,您用力来教育我,不是想让我赶快改正吗?”说完,曾子退到屏风后弹琴而歌,意思是想让曾晰听到他的歌声,知道他平安无事,不要为他担心。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告诉别人说:“如果曾参(即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屋。”曾子自以为没有什么过错,就派人去向孔子致歉。孔子说:“你没有听说瞽叟有个儿子,名叫舜。舜侍奉他父亲时,他父亲找他去做事,舜十分顺从,从来都是在他的身边。父亲想要杀死他,舜未曾使他得逞。他的父亲用小的木棍打他,就忍着;用大杖打他,就溜掉,这是为了逃避父亲的暴怒。现在,你起身去等待父亲暴怒打你,站在那里不离开。如果打死了你,你就使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孝的呢?”

凭曾子的才学,又身居于孔子的门下,有了过错自己居然不知,要做到孝可也真难呀!

我们今天看来,孔子主张的并不是愚忠、愚孝,不是“老子无过天无过”(意思是,父母和老天爷是不会有错的),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在忠、孝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东西,这就是道:一切要以道为转移,父母、君王都必须遵守这个道,否则,即使是父母君王,也可以不服从。后来的愚忠、愚孝,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而制造出来的,是与孔子的本意相冲突的。因此,那些迂腐、禁锢的封建观念绝不是孔子的主张,也绝不应该成为我们信奉的教条。

患难见人心

关于如何考察朋友的谚语很多,如“疾风知劲草”,“患难见人心”,“患难之交”等;西方的谚语也很多,我们最熟悉的有“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等。这都是人们千百年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但在现实当中要想运用这些经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公元前552年,晋国公卿内部由于栾祁作乱,引发了一场混乱。

起初,晋国的大夫栾桓子曾迫使范鞅一度逃离晋国。后来,范鞅回国,当然就对栾氏十分仇恨。栾桓子娶了范宣子的女儿栾祁为妻,生了栾盈。栾桓子死后,栾祁和栾氏的家臣州宾私通,整个栾氏家产几乎都为州宾所占有。栾盈对此当然极为不满,栾祁害怕栾盈干涉,便抢先到范宣子面前说栾盈的坏话(恶人先告状),她说:“栾盈对范氏始终不满,他一直以为他父亲栾桓子是范氏害死的,所以一直图谋叛乱。栾盈虽然是我儿子,但我怕他伤害您,不敢不告诉您这件事。”

栾盈是个十分有威望的人,他为人大方,喜好施舍,很多士人都归附于他。范宣子本来对栾盈就很不放心,害怕他对自己不利,又听栾祁这么一说,更加信以为真了。于是,他找了个借口,欲治栾盈之罪,逼得栾盈逃亡到楚国。接着,范宣子又将栾盈的亲族好友杀了一批,关押了一批。晋国大夫叔向也被认为是栾盈一党,因而遭受了关押,后来虽被释放,却被软禁在家。有人对叔向说:“您无缘无故地被关押,又不能为自己洗清,这能算聪明吗?”

叔向说:“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人被杀,被迫逃亡呢!比起他们,我今天仍是悠哉悠哉地过日子,这不是很聪明吗?不是很好吗?”叔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冤屈会得到申诉。

果然,不久以后,晋悼公的宠臣乐王鲋便前来求见叔向,他对叔向说:“您无故获罪,真是太冤了,我要向国君为您鸣冤。”叔向听了,只微微一笑,并未理睬他。

乐王鲋本来是一片好心,反而自讨没趣,只好悻悻而去。叔向见他走了,连送也不送。叔向手下的人见此,就都纷纷责备叔向对乐王鲋太不礼貌了。叔向说:“乐王鲋对这件事能起什么作用呢?这件事的解决,只有靠祁奚祁大夫才行。”

祁奚(即祁黄羊)就是那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叔向手下的人不解地问:“乐王鲋是国君的宠臣,他所说的话,国君没有不照办的。按人之常情,是应该请求他的帮助的。他想请求国君赦免您,您又不答应。而祁大夫已经告老退休,指望不上,您却一定要依靠他,这是为什么?”叔向说:“乐王鲋之所以得国君的宠爱,是因为他一切都顺从国君的意见,他怎能为我辩解呢?而祁大夫就不同了。想当初,国君让他举荐人才,他就推举一贯与他作对的人,还推举他自己的亲人,被人誉为‘荐贤不避仇,举才不避亲’的正直的人。因此,为我辩解,只有靠他了。”

果然,几天以后,晋悼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便顺着晋君的意思说:“他的哥哥羊舌虎与栾盈一党,他也可能参与策划叛乱。您关押他,并没有错。”

这时,祁奚已经告老在家闲居了,但当他听到叔向受牵连一事,立刻坐着车子去拜见范宣子。他对范宣子说:“《尚书》上曾说:智慧之人有谋略,善训诲,这样的人应当相信他,保护他。叔向为国谋划而少有过错,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样的人正是国家的栋梁,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都要赦免,以此来勉励有能力的人,怎能让这样的人蒙冤致死呢?想当初,鲧被诛戮而他的儿子禹却继承王位;商朝时,宰相伊尹流放了违法的太子之子太甲,太甲登王位并不怨恨他;管叔、蔡叔因谋反被杀而他们的兄弟周公却能辅佐成王。这样的事在古代很多,为什么叔向要因为哥哥羊舌虎而受牵连?”祁奚的一番话说得范宣子心服口服,于是他们俩便同乘一辆车面见晋悼公,劝说他赦免了叔向。

祁奚荐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是十分有名的。

祁奚是晋国的一个七十多岁的中军尉,他看到军队强大了,自己就想告老还乡。可他的职位无人接替,晋悼公就让他推荐一个人,祁奚首先推荐了解狐。悼公十分惊讶地问道:“解狐不是跟您有仇吗?您为什么推荐他呢?”祁奚说:“您问的是谁接替我的职位最合适,不是问谁跟我有仇。”晋悼公很佩服祁奚的看法,马上下令征召解狐前来任职,可解狐还没等上任就病死了。这回,祁奚推荐的是祁午,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晋悼公不再多问,就让祁午任中军尉的职,结果干得很好。后来中军尉的副手羊舌职死了,祁奚又推荐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任职,晋悼公也同意了。事实证明祁奚的推荐是完全正确的。

叔向的分析是极为正确的,乐王鲋之所以得到国君的宠爱,是因为他一切都顺从国君的意见,叔向的错案就是国君定的,想让乐王鲋这样的阿谀之人替你辩解无异于与虎谋皮。只有像祁奚那样的敢于坚持正义的人,才有可能为人鸣冤。

叔向分析的这条道理,不仅在古代适用,即使现在也仍然有其意义。

妻妾和臣民

政治不平等,言论必然没有自由。即使有言论,恐怕也是“有所求”,“有所怕”。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可谓意味深远。

齐国的国相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是一位相貌奇伟英俊的美男子。一天早晨,他穿好衣冠上朝,一边照镜子一边问夫人:“人家都说城北的徐公美。你看,我跟徐公相比,哪一个长得更英俊呢?”他的夫人回答:“当然是您长得英俊潇洒,徐公怎能跟您比?”所谓城北的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听到他的妻子说他比徐公还美,连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于是就问自己的妾:“我跟徐公谁长得英俊?”妾回答说:“徐公怎能和您比?”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邹忌跟客人谈话时,他又问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回答说:“徐公当然不如阁下漂亮啦!”

第三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仔细看徐公,再比一比自己,自认为并不如徐公英俊;再对着镜子仔细看看自己,也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索,并且自言自语:“我的妻子之所以说我英俊,是因为她爱我;我的妾夸赞我,是因为她怕我;客人也说我英俊,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时对齐威王说:“臣确实知道自己远不如徐公漂亮。但是由于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于是他们就都夸赞我比徐公英俊。如今齐国地方千里,是个有120座城池的大国,宫娥都爱君王,而朝廷群臣都怕君王。由此可见,君王一定被人蒙蔽得很厉害。”齐威王说:“贤卿的话很有道理。”

于是,齐威王乃立刻颁布诏令说:“从今以后,凡是齐国臣民,能够当面指出寡人的过错的,可接受‘上赏’;上书直谏寡人过错的,可‘中赏’;能在街头巷尾批评寡人过错的,可‘下赏’。

这道诏令刚一公布,群臣就争相进谏,王宫门前犹如市场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向朝廷进谏;一年以后,想要进谏的人已经无话可说了,因为所有的意见都已经献给朝廷。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都纷纷派使使节前来朝拜,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在中国历史上,臣下敢于直言进谏、君主从谏如流的事是很多的,但能够像齐威王那样敢于让天下百姓直言进谏的事还是不多见的,在这一点上,齐威王的做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邹忌能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齐王,让他明白自身处于蒙蔽之中。邹忌也因为这一次对齐王的讽谏而名垂青史。

“我的妻子之所以说我英俊,是因为她爱我;我的妾夸赞我,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也说我英俊,是因为他有求于我。”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反省啊!不平等便必然“有所求”、“有所怕”,“有所求”、“有所怕”就不会有真实的言论,没有真实的言论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齐王虽然一时纳谏,但不代表他永远纳谏,更不代表别人纳谏。因此,再深刻的自我反省也是不可靠的,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制度,才不会有妻妾与臣民对丈夫与君王的畏惧,才会有真实可靠的言论,也才会有公正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