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7204900000068

第68章 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传记

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传记

原中共酒泉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一)

熊国炳,化名张炳南,1898年生于四川省万源县竹峪乡太平村熊家湾。父亲熊朝兴、母亲邓氏,贫苦农民,尽管成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一年四季仍不得温饱。待到几个孩子出世,家道更穷。为了活命,父母亲将他送给邻村熊邦杰为子,取名熊国炳。幼时聪慧,上了四年私塾。16岁时,养父母给他成了家,他便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不几年,就生了两个男孩。夫妻俩日夜劳作,上养父母,下育儿女。1930年前后,养父母相继去世。

1932年12初,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适逢洪口场赶集。他刚刚卖完猎物,在一个杂货铺前突然被一个陌生人叫住谈买卖。这个客商打扮的人自我介绍是陕南来的商贩,来此购买皮货。谈过买卖后,就和熊国炳来到熊家。这个商贩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还向他讲述了江西、安徽、湖北、河南一带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打土豪、斗地主的故事。客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认熊国炳忠实可信,才说他叫刘子才,又名刘涛,也和熊国炳一样是苦水里泡大的,1929年11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六安、霍山起义,不久就当上了红军,这次是受部队党组织派遣,来川北了解敌情,策应红四方面军入川的。他恳切地对熊国炳说,穷人要翻身,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刘子才的话,如一把开心的钥匙,把熊国炳引上了革命的道路。

为了策应红四方面军入川,熊国炳告别妻儿,同刘子才一道,勘察地形,熟悉道路,了解敌情,在短短10多天中,就掌握了大量重要情报。1932年12月16日,刘子才和熊国炳赶到川陕边区的碑坝、钟家沟,向红四方面军领导机关报告了川北敌人防务空虚和入川道路情况。12月18日,熊国炳带领红军从核桃树进抵通江两河口,继而占领泥溪场。接着,红四方面军兵分三路,直下通江,进取巴中。由于熊国炳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和道路,一路进军,十分顺利,很快占领洪口、沙溪一带,红军所到之处,土豪劣绅望风而逃,穷苦百姓欢欣鼓舞。熊国炳带着红军来到他的家乡熊家湾,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军,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他被群众推选为赤卫队长和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成立了以邝继勋为主席的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熊国炳担任了委员。1933年2月初,袁克服同志介绍熊国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

熊国炳入党后,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在创建赤江、赤北、红口、南江、巴中等5县苏维埃政权的工作中,表现积极努力,工作成绩显著,受到红四方面军和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的夸奖。之后,熊国炳参加了筹备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1933年2月中旬在通江县城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熊国炳被推选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荣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熊国炳,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他和省苏维埃副主席杨孝全、罗海清发布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的布告》,号召川陕地区的父老兄弟姐妹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土地改革而斗争。熊国炳带领省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之中,宣传土改政策,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川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使这一地区的穷苦农民分得了土地。随着红军粉碎川军“三路围攻”的胜利,根据地逐步扩大,川陕苏维埃政府专门成立了土地革命委员会。熊国炳组织查田队下乡,开展查田运动,真正把苏维埃政府的土地政策落实到农民之中。他和粮食部的同志制定了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生产,以生产粮食为主,开展多种经营。他组织干部及时调剂耕牛、农具、良种和劳力,组织起千百个代耕队、割谷队,做到不误农时,辛勤耕耘,使粮食获得丰收,保障了川陕苏区军民的粮食供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曾赞扬说:“川陕边区农业收成良好。”

在红四方面军入川前,虽然王维舟、李家俊等领导的川东红色游击军曾多次发动农民起义,但对开辟新区、建设新区还没有现成经验。熊国炳担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后,面临着开辟新区和建设苏区的重要问题,他从“五县一市”和陕南特别区100余万人口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总结经验,研究工作方法。他和苏维埃政府委员一道,分赴各地,发动群众,采取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的办法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并培养出大批新区工作干部。他发动和领导苏区人民积极参加红军,组织地方游击队和担架队、运输队,开赴前线,支援红军作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他根据省委的指示和工作安排,带领工作组及时奔赴江口、阆中、广元、长赤、苍溪、万源等地,建立起6个县的苏维埃政权,接着又建立了渠县、营山等县的苏维埃政权。川陕苏区最盛时,在23个县(市)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总面积达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1933年6月25日,川陕省委在通江县的新场坝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6月28日又在旺苍县东凡乡的木门召开军事会议。根据省党代表会议的决定,8月1日又在巴中县城召开了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熊国炳做了自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以来的工作报告,大会改选苏维埃政府,熊国炳仍当选为主席。

这时,川陕省委提出了扩大20万红军的计划,熊国炳率领扩红宣传队到各地宣传,动员青年参加红军。为了推动扩红工作的进行,他和省、县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一道,制定了优待红军家属条例,组织代耕队、互助队帮助红军家属种田,激发了广大苏区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使红四方面军从入川时的一万余人,扩大到五个军15个师,近10万人,还组织了一大批赤卫军、游击队、少先队等地方武装,人数有10余万人。

这年10月,刘湘纠集四川军阀部队110个团、20多万兵力,向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为支援红军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熊国炳在巴中县城主持召开县苏维埃主席联席会议,接着又召开粮食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群众全力投入反“围攻”斗争,大力支援红军作战。1934年7月上旬,熊国炳参加了由徐向前、陈昌浩等主持的万源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开展万源保卫战,在坚守防御中继续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反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熊国炳在会后立即投入发动苏区广大群众的工作,组织群众全力以赴,支援红军作战。在人民的支援下,历时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作战,终于取得胜利。到1934年9月,红军共歼敌8万余人,基本恢复了苏区全盛时期的辖区,并攻克了阆中和苍溪两座县城。

12月,川陕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巴中召开,熊国炳第三次当选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三)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渡过嘉陵江,向川西发展,熊国炳率领川陕省苏维政府工作人员随军行动。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撤离后,川陕苏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熊国炳的两个儿子都被反动派杀害,妻子赵氏被活活饿死,其弟熊庭文为了活命,逃到万源县草坝场的深山里隐名埋姓。

5月,红四方面军占领茂县一带地区,开辟川西北根据地,熊国炳继续行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职权,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支援红军作战。但这一带地区的环境不如川陕根据地,语言不通,民族间存有隔阂,地广人稀,群众很难发动。为此,他受到张国焘的冷眼对待。张派遣了一个心腹之人担任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掌握政府实际权力,将熊国炳架空。11月,组建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委熊国炳任副主席,但情况并未改善。就在熊国炳工作困难的时候,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长张庭富(通江常池人),与他结成伴侣。

此后,熊国炳随红军部队行动,转战在川康地区,历尽千辛万苦。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并肩北上,继续长征。这时,苏维埃政府大批干部都被调进军队任职,熊国炳被派到红四方面军供给部任群众工作科长。在经历三次过草地的艰苦岁月里,部队的粮食极缺,天天吃野菜,常常以草根树皮充饥,有的战士倒在了草地中。看到这种情景,他心里十分痛苦、内疚。

熊国炳夫妇跟随红四方面军经过艰苦转战,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参加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但征尘未洗,又随部队西渡黄河,转战河西。11月11日,中央正式命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熊国炳被任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1937年1月,熊国炳和郑义斋带领西路军供给部和红五军一部从临泽突围,张庭富被敌军冲散。他随部队突出重围,转移到倪家营子。3月中旬,西路军余部又从三道柳沟突围,于3月14日进抵祁连山康隆寺以南的石窝附近。当天下午,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上召开会议,决定陈昌浩、徐向前离开部队,东返陕北,由李先念、王树声、李特、李卓然、熊国炳、曾传六、黄超、程世才等八位同志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率领所余部队在祁连山区打游击,伺机东返。会后,熊国炳带领200多名后勤机关人员组成的游击队开展活动,又遇敌军阻截,大部分同志牺牲。熊国炳从敌军重围中冲出来,战马又被打死,他摔进一个雪坑,把脚摔伤。他苏醒后,从雪坑里爬出来,幸好遇上方震等战友,即随方带领的一个班进行游击活动。

3月下旬,熊国炳同七名战友在祁连山游击时,与搜山的数十名马家军骑兵遭遇。为了掩护战友,熊国炳被敌人抓住。但他以“伙夫”的身份蒙过敌人,在裕固族群众的帮助下脱险。他带着伤痛,辗转来到酒泉东南部的屯升乡九家窑,一位好心的农民张大爷收留了他,用土法给他治疗脚伤,不久便能行走了。熊国炳为了不连累张大爷,又来到了酒泉城。此时,已是四五月间,酒泉城里的国民党和马家队伍正在大肆搜捕红军。马步芳把徐向前、陈昌浩、熊国炳列为“赤匪”首犯,悬赏1200块银元捉拿他们,还以600块银元的价格买他们的人头。他不敢在城里呆,便改名为张炳南,到城郊的王家醋坊打工。他白天在醋坊里干活,晚上在一个古庙中藏身。

国民党和马步芳军搜查红军的风声过后,熊国炳便定居在酒泉城内。他的妻子自被敌人冲散后,杳无音信,这时经人撮合,与寡妇白玉生成婚,。之后,便用唐家原来开馆子的一点积蓄,摆摊度日。结婚后,白玉生和她带来的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的身上,虽起早贪黑,但生活仍十分艰难。为了生计,1945年全家人上了玉门油矿,但生活仍难以维持,1948年底又返回酒泉。

解放后,熊国炳一家生活有了逐步改善。1951年9月,熊国炳向人民政府登记了参加红军的经历,政府给他补助了50块银元,4石麦子。熊国炳以此为本,开始经营磨房。他想到当年随西路军过来的巴山儿女,绝大部分牺牲了,深感自己有愧,无颜再出面工作。1952年,落户黄草乡泉湖村一队。1954年4月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四川老家。从老家回来不久,即遇到三年困难时期,他的生活也陷入困境。1960年10月,熊国炳旧伤复发,于月底逝世,终年62岁。

王文焕调查整理,原载《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本书收录时做了一些删削。王文焕曾任原中共酒泉地委党史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