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7203100000008

第8章 黄帝的传说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黄帝姓公孙,一说为姬姓。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黄帝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因此也称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古时是有熊国的都城,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

少典氏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有两位夫人:一是任姒,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公元5000年前,任姒生下了黄帝。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年)制定的。

据《史记·五帝本纪》:“……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是说黄帝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耳聪目明。可见我们人类的始祖黄帝是具有大智慧的,是个天才。

据《帝王世纪》所载,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轩辕黄帝”,是因为黄帝曾住在“轩辕”这个地方。据史料记载及学术界研究成果,黄帝部族原以游牧生活为主,“轩辕”的发明为部族生活提供了便捷的运输工具,也可遮蔽风雨。其实,轩辕就是活动的房屋,对人类来说太适用了。这在当时是社会生产的一大飞跃,在部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轩辕黄帝是崇尚黄色的,这是因为其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哺育他们的大河是黄河,而他们的皮肤又都是黄色的。因此,他们极其喜欢黄色。后来,子孙们尊崇黄帝,同时也尊其所好,于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色便发展为皇帝的专用色彩。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都用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具特色的黄色文明。

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为图腾,作为其部族的标志。在中国历史上,龙的形象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与完善。这实际上是黄帝部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逐渐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和反映。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居住的姬水流域,即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来,黄帝及其部族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

据《史记》所载:“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

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荥阳有“黄水”,封丘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

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和卢氏的熊耳山等地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这说明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

当时,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区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九夷部落在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便开始了。

蚩尤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急忙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重任,与蚩尤展开大战。传说黄帝与蚩尤一共打了三年仗,交锋了72次,前后经过阪泉之战、冀州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在众将辅佐之下,最后把蚩尤消灭在涿鹿之野。这场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炎帝被蚩尤打败后,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造反。

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后,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这场战争彻底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因战争而形成的双头领导体制,是部落时期双头领导体制向文明时代一元领导的一次转换,是一种政治制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中华各部族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逾长江、东至大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从这时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此后人们都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此外,黄帝在典章制度与经济文化上都有重大的贡献。据《史记》等史书所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管万国。这种管理形式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本人又考定了星历。黄帝还采铜铸鼎,用玉制造兵器,刳木为舟横济江河,建筑宫室以避寒暑。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丝。我国之所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附近的黄帝陵,是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至大历七年(772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重修和扩建,并植柏树1 140株。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因沮河水常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崩塌,威胁着庙宇的安全,宋太祖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移至桥山东麓,这就是今天的轩辕庙。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陵区约4平方千米,山水环抱,林木葱郁。桥山山顶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有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个大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

黄帝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朔方归来,祭奠黄帝时所筑。

黄帝陵下的轩辕庙里面有一些古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帝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