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7203100000006

第6章 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发明及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人民进行耕作,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的情况。

《白虎通义》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能够吃饱饭,故号神农。

上古时候,人们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和地上的走兽越打越少,人们开始饿肚子了。那时条件太差,害病是常有的事,急需草药救治。

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草和百花混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人们病饿交加,神农氏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让百姓果腹,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氏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办法。于是,神农氏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的历山出发了。

神农氏带着大家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跋山涉水,走啊,走啊,腿走肿了,脚起茧了,仍然不停地走。他们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座接着一座,峡谷一条连着一条,山上长满了奇花异草,香气扑鼻。看到这些美景,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

神农氏带着大家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中蹿出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了。神农氏临危不惧,马上让臣民挥舞手中的鞭子向野兽打去。他们刚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赶跑。那些虎豹身上被鞭子抽出的伤痕,后来都变成了斑纹。

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劝神农氏说:“这里环境太险恶,咱们还是回去吧。”神农氏摇头说:“决不能回去!黎民百姓在饿肚子,病人在受煎熬,我们怎能回去呢?”说着,他带头进了一条大峡谷,来到一座大山脚下。

这座山四面是悬崖峭壁,像刀切的一样陡。山的上半截插在云彩里,望不见山峰。悬崖峭壁上挂着瀑布,仿佛天上的银河掉了下来。悬崖峭壁上长满青苔,又光又滑,没有梯子是上不去的。

望着眼前这座高山,大家又劝神农氏说:“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吧。这样的高山,怕是连鸟都飞不上去的。”神农氏又摇摇头,问大家说:“黎民百姓在挨饿,病人在受罪,我们能忍心回去,不管他们吗?”大家听了这话,都留了下来,不再说什么了。

神农氏站在山下对着高山左望右望,上看下看,忽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在悬崖峭壁上的树枝爬来爬去,跳上跳下,一会儿钻到云里去,一会儿又从云里钻了出来。神农氏见了此景,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立即叫大家动手伐木割藤,靠着悬崖峭壁搭架子。他们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结冰降雪,从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终于搭到了山顶。

山上是植物王国,许多植物都没见过,叫不出名字来。神农氏高兴极了,忙着采摘各种植物的果实放到嘴里尝。他开始在这里尝百草,为百姓找吃的,找草药。

神农氏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以防野兽袭击。他叫人在墙内盖好茅屋,供人居住。后来,人们把神农氏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神家氏在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在篝火旁就着火光把能用的植物详细地记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草是甜的,哪些草是热的,哪些草是凉的,哪些能充饥,哪些能治病,他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神农氏把一棵草放到嘴里刚一尝,顿感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臣民们吓坏了,慌忙扶他坐起来,不知所措。神农氏明白自己中毒了,可是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于是,他只好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指了指面前一棵又红又亮的灵芝草,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巴。一个青年慌忙把那棵灵芝草放到嘴里嚼碎,然后喂到神农氏嘴里。神农氏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也能说话了。从此,人们便知道灵芝草能让人起死回生。

发生这样的事件后,虽然有惊无险,但臣民们还是担心尝百草太危险了,便又劝神农氏下山回去。神农氏又摇了摇头,反问道:“黎民百姓饿了没饭吃,病了无药治,我能回去吗?”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风雨不误,一天也不休息。

神农氏天天尝百草,尝完一山又一山,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山山水水,终于尝出了麦子、稻子、谷子、高粱、豆子能充饥,就把它们的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

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造福人类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神农氏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总结为八条:驯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

神农架人文历史久远,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为缅怀祖先,歌颂神农的伟大业绩,1997年于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了一座神农祭坛,神农雕像立于群山之中,气宇不凡,栩栩如生,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炎帝(神农)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千米的鹿原镇。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炎帝陵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有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气势恢弘,富有民族传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