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瓷器
7201700000005

第5章 中国瓷器史(2)

金代瓷器在我国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金代瓷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以前为前期,迁都以后为后期。金代前期瓷器釉色单调,造型朴拙,缺少装饰,加工粗糙,胎骨厚,颜色杂,釉面不匀,缺乏润泽感。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后,号称“小尧舜”,金朝经济在他的引领下迅速地发展起来,从而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北方的定窑烧制出好多精美的瓷器,如“金定窑赭釉鱼藻纹瓷匜”,1975年于吉林省前郭县塔虎城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高6厘米,口径17厘米,呈直壁圆钵形,胎较薄,一侧口边有平槽短流,矮圈足。此器内外为两种釉色,外赭内白。内底阴刻一尾鲤鱼,刻纹精细,鳍鳞俱全。鱼的上方有水藻,鱼的下方有起伏的水波纹,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此器造型美观,制作精细,施釉独特,是北方定窑瓷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南宋朝廷为了充实财力,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器大量运销外国。南宋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德化窑、同安窑的产品,如“南宋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厘米,口径23.5厘米,足13厘米,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着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穿金属提环。釉色青翠,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

北宋灭亡时,窑工纷纷南迁,带去了北方的新工艺,使南方的青瓷工艺和白瓷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了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六)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在烧造我国传统瓷器品种。

由于外销瓷增加,元朝瓷器生产规模普遍扩大,不但大型器物增多,而且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了。

在众多窑场中,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景德镇窑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制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出颇具气势的大型瓷器。

其次,景德镇烧出了青花、釉里红等名贵瓷器,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优点十分突出: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即先绘画,后涂釉,纹饰永远不会褪掉;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埋藏,还可以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明净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青花瓷器的这些优点是其他各类瓷器无法与之相比的,因而一出现便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标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即青花精品,描绘的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和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武官打着一面旗,上写“鬼谷”二字。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谋略家,曾教出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

釉里红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后,再涂一层透明釉,高温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和青花同为釉下彩,只是呈色有红、蓝之分。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画,差别只是一用铜,一用钴。它们都要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中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因此,青花瓷器的烧制比较容易,而釉里红瓷器烧制很难,如“元景德镇窑釉里红雁衔芦纹匜”,1980年11月于高安市出土,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高5.5厘米,口径14.3厘米,底径8.7厘米,撇口,底略内凹,长方槽形短流,流下有一卷云形小系,芒口,砂底。此器腹下部饰有艳丽的釉里红宽带纹,内刻水波纹,底心绘飞雁衔芦纹,巧妙地利用釉里红呈色的变化,十分精美。

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因此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荣获“瓷都”之美誉。

(七)明代瓷器

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稳定,南北各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明朝瓷器不仅畅销亚洲各国,而且还大量销往欧洲。

当时,外商根据本国的生活需要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他们所需要的瓷器。我国许多窑场适应西方市场的需求,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输出。

16世纪,明代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

明朝瓷器生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品种上,明代不仅有青花瓷,还出现了釉上三彩瓷,如“明嘉靖景德镇窑素三彩龙纹绣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高3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22.5厘米,鼓形,上下圆面。此墩腹部上下各有凸起鼓钉一周,墩面绘双龙荷花纹。腹部纹饰三层,上下绘回纹各一周,中部绘双龙穿莲花纹。此墩整体纹饰为黄、绿、紫三色,色彩协调,构图生动,是嘉靖素三彩的代表瓷器。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窑、龙泉窑仍在烧造外,瓷器生产已经遍及河南、山西、甘肃、江西、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琉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山西所制的法华器多为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年间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不同:景德镇所烧制的法华器用瓷胎,而山西所烧制的法华器用陶胎,因而烧成温度不一样,如“明景德镇窑法华彩堆贴菊花耳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43厘米,口径10.1厘米,足径15.9厘米,撇口,圆腹,圈足,颈部两侧各堆贴一只菊花形耳,器体浅雕折枝菊花及飞鸟纹,彩釉以蓝为地,交错涂以紫、绿、白、黄等色。此瓶釉色鲜亮,为景德镇仿山西法华之杰作。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则是在明代开始的。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一样。德化窑的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好,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到欧洲后,法国人又称它为“鹅绒白”“中国白”,如“明晚期德化窑白瓷雕花耳杯”,小巧玲珑,精美如玉。

明代外销瓷的生产主要在福建,广东也有相当大的规模。但是,就整个制瓷业来说,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国制瓷业中心江西景德镇。

明代景德镇所产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聪明的制瓷工人将釉上彩和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釉下彩结合起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斗彩,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如“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绿龙纹盘”,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高4.5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2.3厘米。盘内壁涂以白釉,光洁晶莹。外壁釉下用青花勾勒出双龙戏珠纹,并在釉上轮廓线内填以绿彩,彩色透明,色调淡雅清新,是成化彩瓷中难得之珍品。

明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突飞猛进,不仅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还担负着宫廷御用瓷器的制作,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岿然不动。

(八)清代瓷器

清代前期和中期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时期,由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府为了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修水利、蠲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匠籍的束缚等。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前期的瓷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国家越来越富强。他从小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并十分喜爱西洋的科学、技术、医学和艺术。他在位期间,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直接的影响,如“清康熙景德镇窑画珐琅菊花方壶”,高9.6厘米,口径6厘米,壶内施浅蓝珐琅,器表颈部为浅蓝地,每一菊瓣内各画一朵小菊花。壶腹为黄地,四面以菊瓣式铜圈围成开光,其内部绘有不同颜色的盛开的菊花各一朵。此壶形制端庄稳重,线条流畅,是康熙时期的首创器型,其后出现的与之相同或相近的造型都是以此为雏形演变而成的。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励精图治。他十分爱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对瓷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山水人物斜方笔筒”,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高14.2厘米,边长10.2厘米,边宽7.7厘米,呈平行四边体形,底微内凹,侧面有垂直细棱纹,前后两面用仿木纹釉作边框,足以乱真,框内微下凹,一面绘墨彩山水图,一面饰粉彩人物图,形象生动逼真。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国家更加富强。他对各类瓷器的爱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下令集中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到宫中,制造出精美的瓷器珍品。乾隆时期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如“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40.2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21厘米,瓶口外撇,颈短粗,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此瓶内部套着一只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瓶的颈部与肩部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肩部开光内是用篆体书写的地支名。腹部饰黄地缠枝花纹,并镂出四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图上的童子或骑马,或执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此瓶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的口、颈都能转动,尤其是颈部和肩部的一部万年历,可以使天干与地支转动相配,有实用价值。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18世纪初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于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经销中国瓷器的商号,仅在伦敦就有52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繁荣,中国瓷器的生产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如康熙青花色彩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康熙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比明代瓷器的色彩更丰富,更明亮。

雍正青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的阶段,黄、蓝、绿、矾红等釉色也有很大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铜红釉和釉里红,在康雍时期都已恢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瓷工们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品种,如粉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

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仿古、仿其他工艺和仿外国瓷器的制品都极为精致。

清代瓷器的产地比较广,而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是瓷都景德镇。

青花瓷器仍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但民窑比官窑的烧造技术要高,民窑的釉上彩也比官窑丰富多彩。其他瓷器产地如福建德化窑、广东石湾窑也很活跃。

嘉庆前期,基本上仍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但从整体上看,已远逊于乾隆盛世了。这时,士大夫阶层风行鼻烟,瓷制鼻烟壶除粉彩外,也有不少青花和白釉的。

道光时期,青花和颜色釉制作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品种、造型已大为减少,产品中以莲花型的盘、碗较为突出,少量慎德堂款的粉彩、霁蓝描金和抹红描金瓷器较为精致。此外,陈国治所制的黄釉仿象牙瓷器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咸丰朝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国内太平天国革命的战争中度过的,官窑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更趋低落,但民间日用粉彩瓷器却还有一定的数量。

同治、光绪两朝,整个社会陷于动乱,景德镇瓷窑虽然没有停止生产,但所制瓷器大多是一些宫廷应酬、赏赐之物。民窑所产虽无特殊精致之作,但数量却是巨大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窑烧制了一些比较好的仿古瓷,如“清光绪景德镇窑反瓷贴捏彩绘水洗”,高13.8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18厘米,口沿如唇,鼓形腹,平底足,足心微微下挖一块,大小似纽扣,口阔底宽,给人以平稳的感觉。此器弧圆形的轮廓增添了动势,避免陷入呆板之态。腹内满施乳浊状哥釉,白中泛灰,肥厚润泽,开有不规则的方圆形纹片,妙趣天成。腹外壁以白色反瓷为地,素胎无釉,粘贴着密密麻麻的如高粱米粒大小的圆珠,与腹内的哥釉开片遥相呼应,极为和谐。腹部中间以铁褐色釉绘饰葡萄藤,缠绕一周,每串葡萄旁都有一只小松鼠垂涎窥视。葡萄成串,老鼠多子,寓意多子多孙,家丁兴旺。此器交叉运用捏塑、堆贴、彩绘、划花、反瓷、哥釉等多种装饰技法,各尽其妙。

由于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制瓷业渐趋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瓷都景德镇终于获得新生,中国制瓷业又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