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帝国余晖
7170100000005

第5章 走向盛世(2)

奏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后上呈皇帝,只有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皇帝在位时,具折奏事的官员只有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了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时,阁臣不得与闻,避开阁臣干预,直接上呈皇帝。这样,官员之间可以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

雍正皇帝为了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特地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理政务,写文件,军国大计,无不总揽。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圣旨。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设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大臣没有定员,少则二人,多则九人。每日晋见皇帝,处理军政要务,以面奉谕旨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由朝廷直接寄发,称为“廷寄”,封函标明“某处某官开拆”字样。明代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如诏令由内阁草拟下发,阁臣对诏令有权封驳。但是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的干预。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大权旁落,也不许大臣抗旨。

在地方行政上,雍正皇帝也做了改革。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由世袭土司管辖。土司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继位后,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废除了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进步。

雍正皇帝还施行“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等政策,让官民都获得了好处。

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凡是成年男子不论贫富都要缴纳人头税。雍正皇帝将人丁税摊入地亩税中,按占有地亩之规定纳税数额。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就是“摊丁入亩”,也称“摊丁入地”,从而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赋税史上一项重大的改革。

“耗羡归公”也是雍正皇帝的善政。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的损耗,因此征税时有一定的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的额外收入。由于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便随心所欲地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竟达五六钱,以致人民负担过重,不堪其负。雍正皇帝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额数,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的俸禄。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这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

废除腰斩也是雍正皇帝的一大功绩。一次,雍正皇帝将一个人处死,用的是腰斩之刑。因为腰斩是一刀从腰部砍下去,砍下去之后人还活着,所以这个人在被砍之后竟能用手指蘸着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才死去。雍正皇帝听说之后觉得实在太残忍了,于是下令废除了腰斩。

雍正皇帝继位后,因勤政出了名。他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万机,终年不息。他在位十二年又八个月,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休息。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仅在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都是亲笔朱批,不假手他人。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

雍正皇帝辛苦一生,为开启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础。

(三)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第四子,名弘历,自幼聪明,6岁开始读书,过目成诵。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12岁的孙子弘历两目炯炯有神,举止不凡,言语合度,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下令将其养在自己宫中,亲授书史。此间,弘历曾随祖父康熙皇帝前往木兰围场打猎,康熙皇帝开枪将一只黑熊射倒后,又命弘历续射。弘历走上前去,不料黑熊未死,仅是受伤倒地,见有人近前,突然立起,扑向弘历。弘历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虚与周旋。康熙皇帝见事不妙,急忙又补一枪将黑熊射死。康熙皇帝在去世前曾预言道:“弘历有英雄气概,将来必封为太子。”

雍正皇帝去世后,弘历继位,改翌年为乾隆元年。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新疆、贵州、大小金川、西藏等地的叛乱,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维护并加强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

在新疆,乾隆皇帝曾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南疆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但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企图摆脱清朝独立。为此,清军同回部在库车、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南疆重镇进行激战,重新统一了南疆。乾隆皇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

乾隆皇帝继位初年,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迅速镇压了贵州苗民之乱。他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精选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安定下来。

明朝末年,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离开他们世居的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首领渥巴锡汗率领16.9万人踏上回国的征程。他们跋山涉水,克服重重险阻,于翌年六月到达伊犁,只剩下6.6万人了。乾隆皇帝十分重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他不惧沙俄的开战威胁,令大臣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安置他们。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盛事。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掠邻近土司。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乾隆三次派兵,才最终平定大小金川。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与五十七年(1792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两次入侵西藏。第一次清军作战不力,西藏地方政府接受屈辱条件,与之议和,向中央谎报战功;四年后廓尔喀兵再次入侵,乾隆皇帝下令反击,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保卫了祖国领土。

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订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亲监下,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沿袭至今。这是乾隆皇帝的一个创造,意义非凡。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对边疆的经营是乾隆帝最大的功绩,从此西藏进入了安定发展时期。

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贝尔加湖以南,色楞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基础。

乾隆皇帝和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一样,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贵州一带遍地都是桑树,但不懂养蚕纺织。乾隆皇帝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使贵州出现了大量养蚕能手。

乾隆皇帝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乾隆皇帝资助甘肃贫民前去垦殖。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乾隆皇帝关心水利建设,新筑河南南阳至商丘黄河河堤170余里,疏浚清口及江南运河,培筑清河千里堤岸。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和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乾隆皇帝重视吏治,关心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55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65岁以上的官吏要引见,能否继任要由他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

乾隆皇帝禁止向皇帝进献方物和土特产,为清官做出表率。

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时可以免税。

乾隆帝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下令免交天下钱粮,御史赫泰曾上疏说:“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说:“百姓富足,朕也就富足了。朝廷恩泽,不施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乾隆皇帝蠲免全国钱粮,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了保证此书流传千古,乾隆皇帝下令组织书生抄写七份,藏于北四阁和南三阁。

文渊阁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造,位于北京紫禁城内,第一部《四库全书》写成后就藏在这里。民国后此书划归故宫博物院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源阁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造,在北京西郊圆明园内。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所藏《四库全书》与文源阁俱被焚毁。

文津阁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造,在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四库全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文溯阁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造,在今辽宁省沈阳市故宫之西,所藏《四库全书》于1966年10月移藏甘肃省图书馆。

文宗阁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造,在江苏省镇江金山寺,所藏《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焚毁。

文澜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利用杭州孤山圣因寺藏书堂改建,所藏《四库全书》由丁丙、丁申等人搜集抄补大半,以后又陆续据文津阁本抄补,终于补全,现藏于浙江图书馆。

文汇阁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造,在江苏扬州市大观堂,所藏《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焚毁。

在乾隆一朝,我国还出了一个震古烁今、闻名中外的大才子曹雪芹。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是康熙皇帝的伴读,深受康熙皇帝宠信,被派到南方担任江宁织造。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 接替了这个职务,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富甲一方,成了豪门。曹家还负责为皇帝选秀女,常将一等一的秀女自己留下,因而曹家美女如云,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温柔乡里长大的。

雍正皇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皇帝下令抄了曹家。这时,曹雪芹还是个10岁的孩子,但已经懂事,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震撼。

曹家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艰难。曹雪芹只好搬到北京西郊,住在简陋的屋子里,有时候连粮食都不够吃,只好喝粥充饥。

曹雪芹经过大起大落,深刻地认识了社会,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曹雪芹花了10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八十回的时候,他的爱子因病夭折。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打击,最终放下了尚未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人们读了这本小说,无不拍案叫好。但是对这样杰出的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后来,一个叫高鹗的文人续写了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一直传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书中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

曹雪芹多才多艺,不仅文笔过人,而且医术高明,为不少人治好了病。一些有钱人病愈后,常常买些东西送给曹雪芹,以报医病之恩。曹雪芹总是告诉这些人说:“以后不要给我买东西了,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就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曹雪芹为许多贫苦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曹雪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病逝,终年89岁,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是最高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