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土豆的微笑
7165100000009

第9章 土豆,你好(2)

马铃薯是世界十大营养食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盐类、糖类、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素有“能源植物”、“地下苹果”、“第一面包”等多种美誉,是一种营养植物,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可开发的化工产品多达2000多种。我们参观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淀粉公司,全市有龙头,各县有自己的大公司,种植马铃薯的各乡镇也有自己的重点企业。我们还去了一个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工淀粉、生产粉丝粉条的村庄。在加工季节,有十几万剩余劳动力的定西,这些小老板为一时找不到短工而发愁。

定西的洋芋就这么一天一天地长大。定西的小麦种植,一亩能打多少粮食,定西的各种资料上没有统一数据,定西的百姓也没个准说法。100斤、200斤、300斤,水川地也能达到400斤、500斤,实在是看天的脸色,春季雨水好,秋季洪雹灾少,产量就好些;而有些地方,三五年就有一次绝收的年份。定西的洋芋种植产量相对稳定,至少在同一气候下和相同的土地环境中洋芋产量稳定,而且随着品种的改良和土地肥力的增加,产量在一年年提高,平均达到近3000斤。年亩产小麦300~400斤,每斤按0.5~0.6元算,一亩收入也就200元左右,而一亩洋芋按1994年价格每斤0.2元,收入600元。不用细算,洋芋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仅以到定西安定区大量收购洋芋的客商看,2001年来了100多人,2002年来了200多人。在洋芋种植的乡镇,你很容易看到这成倍增长的各种数据。你去访问农家,种植洋芋的面积和产量也在成倍递增。2004年,定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多万亩,占全市粮播种面积的60%,产量达到500万吨,马铃薯产值14.3亿元,占定西洋芋产业一半的安定区,产值一下子达到2004年全区的总和,达到14亿多元。

从2005年起,定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产量上,农户的重点在科学种植上。在安定区,全面推行了标准化种植的模式、“测土施肥”技术和科技明白卡制度。安定区提出“农业稳区战略”,成功总结出“梯田建设+集雨节灌+机械作业+地膜覆盖+注水播种+丰产栽培+良种繁育+综合防治+贮藏保鲜+标准化生产”的10项旱作农业综合技术集成模式,通过测定这里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按照每亩目标产量4000斤来确定农家肥、化肥的配方施肥建议,同时把洋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的选茬、整地、良种选育、种子处理、种植模式、种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印刷成“科技明白卡”,使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洋芋梦想

风阿婆啊

扬场来

烙下油饼你尝来

———定西民间歌谣

安定区高峰乡前湾的一个秋光正好的早晨,我们走进定西一个普通的农家。主人还年轻,我们称他小张。小张家有和村里人一样普遍的五间房,房子看上去也是近两年新盖的,但标准还不高。虽然快入冬天了,但洋芋才入窖,小张还有许多农活,近距离地看他,很乱的头发里都是细微的尘土。

我们的不礼貌,小张察觉了,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说:

“几天没有洗头了。”

小张唤他媳妇进来,为我们上了茶。他的媳妇看着我们,有些窘迫。我们猜想,不全因为我们是陌生人,而是这屋子里很有些乱,早晨到现在没打扫过的样子。他媳妇只跟我们说了一句话:一早就去捡洋芋了。这反而让我们有些不安,打扰人家了。

小张说,他读书读了18年。

这话把我们吓了一跳。

小张看上去很木讷,很老实,如果我们猜他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吧。当他说完这句话,细瞧他那双小眼睛,却藏着些狡黠。

原来他还很健谈。

他说,读书读到高三,补习了两年,读到高五了,还是没有考上大学,那时他信心高,比天高,想一定能考上大学,结果名落孙山。

读到高五还没有考上大学,高中生变成了十足的农民,对一般人而言,不好意思说给外人听的,我们不明白小张为啥把这说得这么明白。

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小张接着说,脸上有了讲故事的人卖关子的那种表情。我在高二、高三、高四、高五这四年里,思想出了毛病,越来越严重,你猜啥病,相思病。

正收拾屋子的他媳妇忙回过头来,顿了顿问他:中午吃啥?

有故事了,我们抖擞精神专注地听。

相思病,当然是想一个人了,我上课想,下课想,白天想,晚上做梦也想。

他媳妇又回过头来看他,他媳妇是“高标准”的乡下媳妇,健康又俊俏。

他说,我想的可不是特定的人,我是在人海、在我熟悉的人里或不熟悉的人里寻找一个人,我没有考上大学,这人也没有找到,可为这人我快疯了。

我们努努嘴,悄声说,这不是有了吗?

小张又摸摸头,严肃起来了。

他说,我妈生了六个娃,六个娃命各不同,我大哥厉害,头年就考上大学。这也害苦了我,好像不考个大学就不如大哥。他说,你知道我那时候心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

自然也是考上大学。

不是。他说,我没有吃饱过,一年好像都没有吃饱过一次。我在学校里想,家里口粮少,有洋芋,想饱饱吃一顿洋芋,但家里的洋芋也有限。你想,家里这样的情形,我妈却一定要供我们上学,我哥却又偏偏考上了大学,能上得起学吗?我哥就命好,他有一个好老师,姓赵,对他好,上高中就帮他,考上大学后,别说学费,连铺盖、衣服都是赵老师给买的。那时,我也上了高中。假如我能考上大学,我找谁去?我的老师也不富裕。我想到我所有熟悉的人,也想到一旦考上大学,一个我并不熟悉的有钱人供我。我反反复复无止无休地想这么一个人,学习上哪有心思。我原来以为只要找到这么一个人,我的学习就会赶上去,这个人找不到,我觉得学习也没有意义。我陷入一个怪圈里,第一年,没有考上,觉得自己不争气,第二年,没考上,羞愧,第三年我想自己一定要考上,考上了我想的那个人可能会出现。家里的现实就在眼前,可能我太想那个人了,第三年又落榜,我无地自容。在我们穷山沟里,一个小伙子念到高五,不帮家里人劳动,最终又没有考上大学,哪有脸见人。我回家劳动也没心情。劳动也是出死力气,没啥收获。我妈就骂我,说我念书念到背篓里去了。我没考上大学还有个原因,我在念高三时,就学做油贩子,清油贩子。我和榨油厂的师傅倒卖食用油,也是想挣下钱,好上大学,可钱最终没挣下几个。我算是个油贩子,闻过清油味,很少吃过清油,多想美美吃一顿清油油饼。我那个样,在家乡也待不住,我跟人跑到本溪去打工,两年也没挣到多少钱,差点被人骗了,又回乡,开始做生意。大家手里都没几个钱,也没啥好生意,算是混了两年,直到今天。

小张又笑笑,看我们,我们无言以对。

幽默风趣的小张应该是现在定西典型的回乡知识青年,在他的孩子时代,身上就背负着贫困的沉重。尽管我们的传统教育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所学的知识,对小张回乡实用价值并不大,但知识使人思想、智慧,使人思考,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小张终于和这块养他的土地又融合在一起。愿望是吃洋芋吃饱肚子的小张,又拿洋芋来发家致富。定西的洋芋产业还没形成规模之前,小张是第一个在村里开始种植地膜洋芋的。这年他的一亩川地收入1700元,使他尝到了甜头。随后他不但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洋芋,还承包别人的7亩地,一年种20亩洋芋,并打算再多承包一些别人的地,收拾其他一些撂荒地,种更多的洋芋。今年他收获的洋芋5万多斤,已经卖出去1万多斤,另3万多斤暂时贮藏起来。我们参观了小张背靠大山的几库小窑洞里的洋芋,我们只能看到窑口硕大的洋芋蛋,因为整个窑里都填满了洋芋,填不下了,小张在门前的地上挖个大坑,掩埋起来。小张说他妈曾说他念书念背了,当不了好农民,可他现在是有本事的农民,连施农家肥,几十岁的老农民也来请教他,他懂得选种晒种,科技书一看就懂。我们问起洋芋的品种,他一口气就说了一大串,我们听也听不懂,他却把不同品种的产量、适应性、商品价值说得头头是道。

“二毛三毛卖不?”

“不卖。”

小张的洋芋要卖个更好的价钱,小张分析说,按规律到春节前后洋芋的价格更高。小张现在手头的钱不紧,等到那时候出手。

这是他收入的一部分。从定西农民的年收入来看,大凡分三块:一块是种植收入,一块是畜牧业收入,还有一块是劳务输出收入,三块收入各占三分之一。小张所在地符川镇,据书记和镇长介绍,仅洋芋一项,2005年人均收入1220元。小张家4口人,小两口,两个孩子,小张再没出去打过工,但在村里他开了一个小卖铺,农闲时还做生意。他家还养两头牛,两只小尾寒羊,两口猪。小张的家里,有小三轮、摩托车。他说,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前几年想都不敢想。自然也更辛苦,更苦,但他说,只要努力,个人的命运、兄弟的命运也没什么不同。

我们说,书记镇长鼓励大家奔小康,你心目中的小康是什么。

他脱口而出,一辆小汽车。

我们说,小康标准里可没小汽车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