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天机
7157800000016

第16章 探秘死亡(6)

或许是因布林克雷确实有讲故事的天赋,这本《光之救助》当年成为了知名畅销书,连续五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在美国掀起了又一股濒死学研究的热潮。一年后,他又出版了《光照之中的宁静》(At Peace In the Light)继续讲述着死亡的美好。在这两本书当中,丹尼宣称:他曾经以一种类似旁观者的角度,亲眼目睹了他自己被抬上救护车;他还长时间地凝视着担架上死气沉沉的他自己的尸体;他看到救护人员发起无效的抢救,还亲耳听见了医生们宣读着他已死亡的“最终判决书”。

而此后,他彻底地离开了救护车和他自己的尸体。上升到了一条黑暗而古怪的隧道。然后他看见了明亮柔和的光,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国度,沐浴在爱与舒适的美妙感觉之中。一些和蔼可亲并且浑身发光的人走向他身前,似乎在迎接他的到来。在发光者的陪伴下,他对于自己的整个人生作出了点评式的回顾。刹那间,人生的真谛即被他所顿悟;宇宙的真理沁入到了他的脑海当中。

再之后,他被“发光者”领进了一座宏伟的水晶般的城市,参观了美妙的“知识殿堂”。这座殿堂里有十三位天使般的人物,分别向他展示了13个类似于电视机的“神奇匣子”,这些匣子里,正在滚动播映着“未来世界将要发生的117个影响人类文明史的最主要事件”!

事实上,这一段无论怎样看都显得荒谬的戏剧式的内容,即使是“见多识广”的穆迪,亦难以接受。20世纪80年代初,当丹尼第一次向穆迪谈及到这段“骇人情节”的时候,穆迪甚至还以为眼前的这个人疯了!然而极其出乎意料的是:仅仅在十几年之内,穆迪就亲自验证了“预言”所讲述事件中的近九成在世界各地陆续地发生!在布林克雷的处女作《光之救助》一书的再版序言当中,穆迪谈到了自己的错误:

丹尼将他所见到的事件告诉我时,我认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胡言乱语,都是一个曾被闪电烧焦的人所说的疯话!他在1985年时,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苏联将会在1989年解体,而且其特征将是哄抢粮食。他甚至还告诉我一个小国遭受某个大国入侵时,中东沙漠将会爆发一场战争。按照“发光者”所给出的说法,将会有两支军队发生冲突,其中一方将被彻底歼灭。他坚持声称这场冲突会发生于1990年。而现在看来,他所谈论的这项事件显然就是海湾战争。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丹尼·布林克雷的惊人“预言”并不像历史上很多预言家,比如鼎鼎大名的米歇尔·诺查丹玛斯(Michel de Nostredame)给出的诸多“预言”一样,具有极其强烈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诺查丹玛斯所留下的那本被视为预言的长篇四行诗《诸世纪》(Les Siecles)一直以来都因其所绘事物过于抽象宽泛而饱经历史学者们诟病。

然而,布林克雷的“预言”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他异常精准地指出了未来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及所涉人物,一点都不含糊;他甚至对于即将要发生的具体事件之细节做出了准确的描述;而且他这些“预言”都在兑现以前就拥有了许多类似穆迪博士一样,根本就不相信这些疯话的人证和诸如日志等物理性的客观证物。应该说,布林克雷的预言能力挑战着五千年传统的理性和认知。

不过,就这一话题,我们有必要去展开有关认识论的探讨。事实上,文明历史当中,那些堪称最伟大的人物,尤其是身处在哲学世界里的思想巨匠,似乎都曾毫无保留地支持类似于“直觉引向真知”的“唯心观点”。从柏拉图到圣奥古斯丁再到康德,西方哲学体系里始终保有着明显而深刻的“先天知识”的味道。这些思想与东方的智者们,如佛祖和老子所分别借鉴、发展和演绎的“梵之冥想”及“道之领悟”似一脉相承。托马斯·阿奎纳甚至干脆抛出如下这句箴言给出了最终结论式的概括:

没有任何人类智慧可以不经由直觉感悟而获得。

(Nihil est in intellectu quod non prius in sensu.)

有一个问题确实值得激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有无可能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之下,比如濒死、气功抑或瑜伽,人类有机会获得某一类远超越理性所能够获得的洞见真相的感知能量?会不会存在某一种异常伟大的知识,就像柏拉图等先哲所说的那样,深深地藏匿掩蔽于所谓世俗生命的背后,只有在死亡或心灵出窍的一刹那才可以领略其高尚?对于死亡的研究如果能够将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更深刻地拓展到穿越时空般美妙的预见,我们为何不愿意放下陈旧的观念,去尝试一种最新颖、最富时代挑战性的思维的舞蹈,利用科学的手段尝试解析那潜伏在灵与肉背后的真相?

在濒死体验当中,我们应寻找不平凡的信号。

10.爱与求知:来自冥界的启示?

地球是为灵魂发展而设计的一间教室。我们的躯体就像是一只盛有珍宝的蓝色蒂法尼匣子。一旦其中的珍宝被取出,匣子就会被抛弃。不过珍宝依然会留存下来。只有无私的服务才是通往巨大幸福的途径。

以上这段话来源于一位极负盛名的美国灵媒、职业精神治疗师玛丽·布朗尼(Mary T. Browne)。她于1994年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死亡才是开始》(Life After Death)的畅销书。单凭这似曾相识的名字,我们就可以推断她是在向雷蒙德·穆迪博士等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所作出的伟大工作致敬(穆迪博士开启死亡学研究的那本书名字叫做“Life After Life”)。

在这本标题既模仿《生命之后的生命》又多多少少流露出古埃及宗教玄学色彩的超级畅销书中,玛丽·布朗尼为研究濒死体验的诸多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极新颖的备选答案。而这条答案所针对的问题就是研究者一直以来都无法解释的某项共性:为什么所有经历过濒死的人都会宣称自己在“光”的教导之下领悟的人类生活之终极真理是纯粹的爱与求知?玛丽的答案是:“灵魂课堂”就是为了教育人们学习博爱与求知而设立。

爱心和求知,似乎是濒死经历的主题。一位又一位接受调查采访的濒死经历者都在其叙述中特别强调了“光”所教给他们的真谛。无数“死而复生者”像贝德在《英吉利教会史》当中提及的康宁汉或乔治·罗德纳亚一样,选择成为一名牧师,真诚而无私地为人们提供心灵服务。丹尼·布林克雷更是拖着自己本已高度残疾的躯体,重新点燃了残如曳烛般的生命花火,通过他最无私的爱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希望与福音。死亡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亲自见证了无数的倾心投入以及无偿付出,似乎那些从死亡线上归来的人一瞬间都成为了苏格拉底:传授给人们宇宙间的终极真理,不求任何物质回馈。因为亲历死亡而选择从事公益事业的西雅图濒死研究会会长金佰利·夏普(Kimberly Sharp)在其着作《光之后》当中留下的这句名言或许最能代表这些人的心声:

我在生命另一边发现的东西能够改变你的世界!

这些从冥界归来的旅者,似乎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改变世界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为人服务的工作当中。他们仅仅在追求一种自我满足。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寻求理解或是提供帮助都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好像存在着某种力量甚至命令,强迫他们走出从前习惯的享受,走向永不停止的付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们都搞不明白究竟是怎样强大的意志,可以将嗜杀如命的暴徒瞬间改造成为懂得去关照他人的“新好男人”?是何种伟大的动力,可以让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拥抱量子物理?濒死体验中领悟的真谛,为什么非要指向爱与求知的古老命题?当然,人们会说:爱心和求知才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事业。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人学者赵蔚扬在其《神秘的生命灵光》当中所提到的那样:

回首凝望,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权力的尊荣?是财富的显贵?是如日中天的名望?是健壮的身体、美丽的外表?恐怕都不是。这些东西如今在哪里?我们已经看不见奢华的宫廷,已经看不见灿烂的黄金,我们已听不见曾经那些权威的声音,感受不到昔日健硕的身体和娇媚的容颜。我们看到的是增长见识的教训,是爱心的匮乏和渴求。祖祖辈辈流传给我们的,不是坚固的银库,大片的土地,生死与共的权柄,众望所归的头衔。我们真正一脉相承的是在艰难世道中完整保全下来的天良,还有和我们近在咫尺的数千年的人类文明。

但是,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不足以说明“死亡课堂”的教诲。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何冥界传递而来的信息会如此钟情于爱与求知。除非,我们敢于做出一些更大胆的假设,去假定生命存在着严格而具体的任务或者意义,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理解生与死的奥秘。然而,假定人类的生命就是一堂灵魂课,尝试着学习如何博爱,尝试着通过哲学的眼光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注定是与科学相违背的思绪。科学的观点是:宁可不去解释人类和宇宙存在的终极原因,也决不用类似于上帝和灵魂等概念加以诠释。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席、哈佛大学教授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在其作品《理性、真相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中就写下了此等严肃的批判语句:

科学的成功竟然将哲学家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我们相信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存在。

幸好,科学理性是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我们还有机会在推敲中撼动科学的狂躁症。毕竟生物学理论所能够提供的各种解释无法让人们感到满意,即使是那些科学家也在好奇爱与求知究竟和高级生物的本能有什么联系。事实上,如果说求知还能勉强和智能进化等理论沾上一些边,那么博爱就完全是生物学不能解释的禁区:生物正是凭借贪婪及自私才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强大与独立!

科学,至少在濒死研究里,扮演了一个畏首畏尾的角色。它一方面想洞知死亡背后的神秘力量,一方面却又不情愿去承认宗教背后亦隐藏着正确的东西。对于传统智慧和宗教玄学近乎于极端的排斥已使得科学不能够凭借最客观的视角去探查一切存在着的可能性,而这种失察正是科学的职业病。

本章的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科学家的视角回顾濒死体验。借肯尼斯·林博士所总结的标准模型,我们要去再度品味这些“无法找到适当的人类语言来加以科学之描述”的经历。在这种经历当中,科学曾经闭上客观公正的眼睛,人类失去过智慧光明。

最初感觉到巨大的安宁和幸福,没有痛苦的宁静以及绝对的安全等正面良性的感受。然后开始注意到周围的环境。一般是在房间的上方,向下俯视,还能够看到自己的身体,这种知觉非常的生动和清晰。接着就发现自己正在穿过一片隧道状的黑暗;在隧道末端,会看到一点亮光,而且迅速地变亮甚至是光辉灿烂,白色中带着金色光芒,但绝不刺眼。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一种光,也不知道它来自何处,但是好像它能够掩盖住周围的一切。当靠近这种光时,似乎感受到一种最强有力的光波,爱的光波,整个人都会沉浸在其中。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是完全地沉浸在这种光明之中。时间似乎都彻底停止,在这光明里,人们有一种找到了永恒完美的归宿感。然后意识到与光明联系在一起的某种存在出现了。这是种不能看到、但是人的大脑似乎与其意识相连的某种存在。它提醒人做出某种决定:是继续死亡历程还是返回到尘世之中。在这个时候,人眼前呈现出了成千上万幅按照一定顺序又似乎是同时出现的,非常清晰且生动的图像,自己一生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重现在眼前。但当事人对此并无任何评价,只是在突然之间就顿悟了生活的深层涵义。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遇到自己的亲人,但大致过程相仿。有的人能够清晰地记忆起是自己做出了返回的决定;但是也有不少人会不明原因地发现他自己重新躺在医院里,遭受着痛苦。因为忆起此前所发生的一切细节,所以我们能断定:这绝对不是梦或幻觉,抑或是想象。事情绝对真实,甚至比日常生活的感受还更加真实。如果是梦或幻觉的话,过一段时间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是濒死之经历,有些人即使在几十年后依然会记得十分清楚。但这些体验却无法找到适当的人类语言来加以科学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