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送给孩子的健康心理书
7139700000009

第9章 好好学习要懂的心理学(4)

这种勤奋的心态对李嘉诚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自己曾说过:“20岁以前,我所有的钱都是靠勤奋赚来的。”正是这种勤奋,帮助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和事业的鼎盛时期。

不仅李嘉诚,任何一个人,他的成功都不可能完全抛开勤奋二字,任何一种杰出的成就必然与懒惰者无缘。

亨利·瑞蒙德刚开始进入报业工作时,在美国《论坛报》做责任编辑,一星期只能挣到可怜的6美元。即便如此,他仍然每天平均工作13至14个小时。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为了更早的收获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别人更加扎实地工作。”“当我的同事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在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他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

美国乔治·齐兹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商,他12岁时,便到费城一家书店当了一名营业员。他工作勤奋,而且常常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分外事。他说:“我会做好我分内的工作,但并不仅仅如此,只要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我都会努力去做,并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老板知道,我比他想像中的更加有用。”

有人曾这样说: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前者是从小经过勤奋的练习,从而掌握飞翔的技能;而后者,在外形和能力上与前者有着天壤之别,却能够达到同样的成就,秘诀只有两个字:勤奋。

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异于常人的智能和技能,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勤奋。拥有了勤奋,就拥有了一生的财富。即使是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只要勤奋努力,也能弥补自身的缺陷,成为一名成功者。《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先天愚笨的他,凭借勤奋最终在华山论剑中获胜。可能有人说他凭借的是运气,但是在他还没有离开大漠的时候,他射箭的精准几乎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而这种精准完全来自于他勤奋训练的结果,与运气没有任何关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通往成功的路虽然有很多,但每条路上都会遇到相同的困惑:曲折和坎坷,而不管智商多高的人,也只有“勤奋”这一条路径。“勤奋是金”,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喧嚣和浮躁起来。期望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成功,但是有这种投机取巧想法的人显然无法实现自己心愿,只有没有勤奋作为基础,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

心理学应用: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勤奋一些呢?

(1)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很勤奋”,接着想一下你的勤奋的标准下的人是怎样的,每天你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没做到,对于自己做到的要鼓励赞美自己,没做到的争取接下来一天能够比上一天多做一点,记下每天你认为该做的事情,作好的事情。

(2)请人监督。勤奋是一种习惯,故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才有成效,不要希望一两天内就有效果。请一个人监督自己,当自己有所懈怠时,及时提醒自己。

8.高原现象:怎样走出学习低谷

品读小故事:

一直以来,小亮都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他是学生会干部,高一高二时的成绩排名都在年级组前几名。

可自多进入高三以后,他依然很努力,成绩却下降了。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每天晚上复习到深夜,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课余爱好,可是完全不见效,成绩依然不理想。

小亮感到无法面对辛劳的父母,害怕见到老师,担心同学的嘲笑,疲惫和压抑感笼罩全身……

心理学解读:

每个孩子都盼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迅速得到提高,但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无限的,有一种“高原现象”让很多勤奋的好学生十分苦恼。上面故事中的小亮遇到的情况就是一种高原现象。

心理学认为,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当练习到一定时期(常常是在练习的中期),成绩会出现停顿现象。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的话,当练习的成绩在曲线上达到一定高度时,练习成绩不再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只保持在原有的水平或者还会略有下降。因为这条曲线的形状像上部平坦的高原一样,所以心理学就把这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的近于平缓的线叫做练习曲线上的“高原现象”,也称为高原期。

例如,一些孩子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成绩得到不断提高,学习也很轻松。但这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就遇到了这样一种状况:虽然自己仍然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止步不前或忽高忽低,甚至学习效果逐步减退,头脑也昏昏沉沉,性情易急躁烦闷,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时他的学习就是达到了一个“高原”阶段,虽然仍在努力,但却感觉不到进步。刚开始时,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而一旦到达了高原,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站在同一个高度。

这时孩子往往会特别着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甚至开始变得性情易急躁烦闷,头脑也昏昏沉沉。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高原现象”多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⑴原有的学习方法已经陈旧,它最大的练习效能已发挥完毕。

例如,在高考复习的初期和后期,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学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从而造成“高原现象”。属于这种情况的,就应该改用新的学习方法,否则必将阻碍成绩的提高。

⑵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疲劳。

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夜以继日的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⑶自信心的丧失。

有的孩子在经过一段练习之后,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淡漠了竞争意识,或者是灰心丧气,这自然不会提高学习成绩,很容易就出现“高原现象”。

心理学应用: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必为此惊慌,应坦然接受。孩子们要明白,“高原现象”并不是学习极限。应该认真查明各方面的原因,在不伤害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要尽量发挥潜能,争创好成绩。凡属于方法和兴趣方面的问题,一旦解决,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⑴建立起自信心。

“高原现象”会经常在中考和高考之前出现,越是临近考试,学生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学生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进一步的努力。

其实,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因此,当发现自己出现“高原现象”时,应冷静下来,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放下心理负担,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继续向前,不断进步,调整好自己,打起精神,同时注意通过适当地运动来调节自己的身体,从而尽快突破高原,不断进步。

⑵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特别是早晨、中午、下午放学以后与晚上这四段时间,具体是早晨可用于早读,中午休息,下午整理消化当天复习内容,晚上系统复习为好。当然在晚上复习时也可有两三门学科交叉进行。上课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眼耳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在听懂的基础上适当做些笔记,不懂的在课后向师生请教,及时补上。

⑶改进学习方法。

无节制的重复、强化常常会造成枯燥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如复习内容短,内容孤立,可一鼓作气,从头到尾采用“整体学习法”。如复习内容长,内在规律较明显,可逐步复习,各个击破,采用“部分学习法”。同时,进行“选择性遗忘”,即记重点遗忘枝节,记概念淡化典型,促使心境愉快,遗忘消极情绪。另外,还要适当地放松自己。如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看电影、上网等,但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