⑹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每个人答题时都会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检查是防止答题遗漏、纠正错误不可缺少的环节。考试时,在交卷前留出一点时间,把试卷重新检查一下。通过检查卷面,可以发现是否有漏题现象;检查题目要求,验证是否有错误理解题意;检查答题过程是否规范;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有无错抄、漏抄的情况。在平时要养成检查的习惯,通过对每次课外作业的检查,可以强化自己良好的检查习惯。
3.自信心: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品读小故事:
多年前,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国青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好,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因此他总是感到自卑,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不敢去应聘,一直到三十多岁还一事无成,他觉得没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多次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一天,他的一位好友跑过来告诉他:一份杂志里讲,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有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亨利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在他亲自拿起杂志研究了半天后,开始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此后,亨利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感到信心百倍,他不再为贫穷、矮小、乡土口音等特征自卑,凭着“我是拿破仑孙子”的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不断努力,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后来,他派人调查自己的身世,却发现自己其实和拿破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此时他已经不在乎这个了,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后裔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自信,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研究中把这种由外界某种刺激的作用下,激发起一个人的自信心,使人振作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的社会心理现象,称之为“自信心效应”。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别人就更不可能相信他。当生活中出现困难与障碍时,我们仍然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又一个分水岭。成功者不会丧失信心,他坚持不懈,他会去寻找所有可能的办法,坚持把事情办成。
在哈佛大学,有这样一位毕业生被其他学生和教授崇敬和佩服。她就是82岁从哈佛毕业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不是哈佛毕业生中最出色的一位,也并不具有非凡的才能,人们对她的敬佩,不是因为她年纪老迈,而是她勇敢尝试,始终坚持的毅力和决心。
伊丽莎白早在1941年就高中毕业了,之后,她陆续生了4个孩子。后来,她成为哈佛大学健康服务部门的员工。哈佛的学术氛围令她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她开始尝试在哈佛“蹭课”。
但是在这之后的很多年里,她并没有正式注册当学生,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哈佛的课程。一度想放弃拿到哈佛学历的念头。
到伊丽莎白73岁时,同事和同学的鼓励让伊丽莎白产生了争取学位的念头。对于其他同年龄的老人来说,安享晚年是最好的选择。而伊丽莎白却不甘心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再次鼓起勇气,走入了哈佛的课堂,她给自己制定了“10年目标”,并经常向孩子们许诺,要在83岁之前从哈佛毕业。
在伊丽莎白82岁时,她获得了哈佛文科学士学位,还被颁发了一个表彰其学术成就和品德的奖项。伊丽莎白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赶在自己的孙女之前获得了本科学历。
在哈佛,伊丽莎白可谓是一位独特的学生。许多教授,都以伊丽莎白的事迹作为案例,鼓舞学生:只要有足够的自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
小泽征尔日本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有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比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在指挥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身边的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乐理知识,断定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那是他的错觉。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刚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前面那些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迫于权威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被淘汰。小泽征尔因为自信而摘取了这次大赛的桂冠。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能给人以勇气。小泽征尔之所以能大胆吼出:“不,一定是乐谱错了!”正是自信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一个人如果有了迅速的判断力和坚决的自信心,那他机会之多,远非那些犹豫不决、模棱两可的人可比拟。”小泽征尔的成功正是自信给予他的。
一个人一旦拥有一种叫做“自信”的心态,就会正确的看待自己,将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发挥到极致。在能力和潜能完全得到发挥的情况下,他想不成功都难。
心理学应用:
一个人可以敬佩别人,但绝不可忽略了自己;你可以相信别人,但绝不可以不相信自己。人一旦拥有了自信,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自己给自己鼓励。要知道,自信是自己给的,因此,我们不要奢望从别人的赞美声中得到自信,那样的自信很虚无。
或许你没有漂亮的容颜、匀称的身材,或许你没有惊人的才华,也没有富裕的家境,但你一定要自信,然后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奋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要放弃,即使你是丑小鸭,也终会有一天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4.目标效应:成功的起点都是源于明确的目标
品读小故事: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只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心理学解读: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失败者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缺乏明确的目标。这些人因为没有目标,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获得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他们对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激情,没有信心,遇到困难消极对待,一如水上浮萍,东漂西荡,不知何去何从。可以想想,这些人终生无目的地漂泊,牢骚满腹、无所事事的生活是多么的糟糕。
有一年,美国哈佛大学对部分智力、学历等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积极进取,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不断地实现他们的短期目标,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没有取得什么特别的成绩,但生活还算安稳,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是最消极的一个群体,无所作为,总在抱怨这个世界“不肯给他机会”,他们生活过得穷困潦倒。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没有人愿意偷懒,只不过他们欠缺诱人的目标,激发不出他们的干劲。”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自然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态,除了贫穷和无聊以外,不会再拥有什么了!而一个明确的、远大的、可实现的目标是一个人建立积极心态的源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
那么,你现在就该问问自己,是否能马上说出自己的目标呢?是否能说出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如果不能,就应该立即去做一件事:确定自己的目标。
一旦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你就能立即得到很多好处,而且这些好处几乎是自动到来的。
(1)你将得到的第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你的目标会给你良好的自我暗示,受这种自我暗示的影响,你就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进行工作,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
(2)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你就会主动地约束自己做正确的事,而不会分心于别的无益的事情,你的行动变得很有效率。
(3)你心甘情愿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因此你的工作变得很有乐趣。你对生活和工作都充满激情,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难倒你。
(4)你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实现目标的机会,而且,由于你有了明确的目标,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你很容易就能察觉到这些机会。而在这之前,你几乎对它们完全视而不见。
这4种好处我们可以从一位老人的经历中看出来。
多年以前,美国曾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园艺所重金征求纯白金盏花的启事,在当地轰动一时。高额的奖金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但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金盏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能培植出白色的,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许多人一阵热血沸腾之后,就把那则启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晃就是20年,一天,那家园艺所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热情的应征信和一粒纯白金盏花的种子。当天,这件事就不胫而走,引起轩然大波。
寄种子的原来是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老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爱花人。20年前当她偶然看到那则启事后,便怦然心动。她不顾8个儿女的一致反对,义无反顾地干了下去。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种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她从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次年,她又把它种下去。然后,再从这些花中挑选出颜色最淡的花种栽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20年后的一天,她在那片花园中看到一朵金盏花,它不是近乎白色,也并非类似白色,而是如银如雪的白。一个连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竟然在这位不懂遗传学的老人手中迎刀而解!
当年曾经那么普通的一粒种子,也许有很多人的手曾经捧过,只是少了一份对目标的坚持与执著,少了一份以心为圃、以血为泉的培植与浇灌,才错过了最美丽的花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就一定会创造出奇迹。
任何成功的起点都是源于明确的目标。每个人都要记住这句话,并且经常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是否在积极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心理学应用:
在学校,一般都设有篮球场,可没有人会去留意篮球架的高度。事实上,这个高度是大有学问的。
试想一下,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么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去做投篮那样的傻事;但是如果篮球架设的跟人身高差不多,让人不费力气就能“百发百中”,估计也会让人觉得没意思而不会去投篮。正是设定的这个高度,“跳一跳,够得着”,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才使篮球成为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提出过高的目标,而使自己受至挫折,应适度地定出一些经过努力就能实现,但又有一些难度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逐步实现,让自己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自信心也陡增了不少。
在安排学习内容时,我们要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必要时可寻求老师和家长的辅导,以提高成绩。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才能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
如果老师或家长给我们提出了一些较高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最先拟定容易达到的目标,达到了以后,就开始追求下一个目标。这样,我们才容易把一件看似很大的事情做到底,培养做任何事都“持之以恒”的习惯。
5.狐狸法则: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品读小故事: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狐狸富来普和莱拉真诚地相爱了。莱拉生了五只小狐狸,他们在海边的沙丘上建立起了一个愉快、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的成长,富来普和莱拉日夜奔忙着寻找食物。
后来不幸的事接连发生,最小的琪尼双目失明;梅雨季节孩子们饥饿的叫声,使富来普和莱拉冒着生命危险去村子里偷鸡,莱拉不幸被夹子打中,脚被夹断,在痛苦的回忆中,莱拉因感染离开了富来普和孩子们。
狐狸妈妈不幸去世后,富来普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
他没有像母鸡孵小鸡那样把孩子们保护在身下,而是让他们出去独立生活。
他严厉地教育他们,教给他们捕捉食物的方法,逃避危险的智慧,带着他们去做实习旅行。
当小狐狸已经能独自捕食的时候,他们还想娇滴滴地在爸爸身边撒娇,但富来普已经决定把他们赶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富来普把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全部赶到洞外。
小狐狸站在风雪中凄厉地哀叫着,一次又一次试图回到洞里,可是每一次都被者在洞口的老狐狸咬出去了。
那些被富来普咬伤并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委屈,然而换来的却是义无反顾的坚决和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