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7106500000003

第3章 走进土楼(永定)(2)

深远楼建于1935年左右,它不像楼有一扇坚固的大门,也许它根本就没建过大门,一条通道长驱直入楼内。这座三环式圆楼外环有72开间,一些房间已经损坏,内部装修简陋粗糙,或者根本就谈不上装修,处处显出一种寒碜。因为与承启楼靠得近,结构又相似,有人就把它比作承启楼的兄弟,在我看来,一个是豪放阔气的土楼王,一个只不过是它的穷亲戚。前者游人如潮,后者极少有人光顾,与人世间的情形颇为神似。

不过穷亲戚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它外环楼高四层13米,这么高大的建筑,底墙却只有一米,而且是用普通土夯成,要是没有超群绝伦的夯土技术,恐怕是做不到的,这一点许多美轮美奂的土楼也有所不及,它们的底墙一般厚达一米五以上,甚至达到两米。

一座古老的方楼,右侧一角已经坍塌,夯土墙上长出了半人高的杂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它越发显得沧桑,好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无言地凝视着所有走来的后人。

这就是位于永定湖雷镇下寨村的馥馨楼,根据此楼居民孔氏族谱记载,它建于唐代大历四年(769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一千两百多年来,馥馨楼在岁月无情的磨蚀里,墙皮剥落,变得坑坑洼洼的,在太平天国时期,大楼一角还被火烧毁,但是整座楼至今依然坚不可摧,前些年,楼内人家觉得只有一个门出入不便,想要在楼后增开一个小门,几个壮汉挥起开山锄,乒乓一声,锄头被墙壁重重地弹了回来,锄嘴倒卷了一个口子,而墙壁除了出现一个白点,纹丝不动。楼里人家只好请来石匠,象打石头一样,叮叮当当,一小块一小块地凿,起早摸黑干了二十多天,方才凿出一扇窄门。

馥馨楼四周原有四米宽的壕沟,楼里人家以吊桥进出,整座楼就像一座城堡一样,易守难攻。后来壕沟填平了。馥馨楼没有石基,墙体全部以土夯成,高三层,它的内部格局与通常方楼不同,是上下两堂式,走进楼门厅就是下堂敞厅,前面相对的是中堂敞厅,这种突出中轴、左右匀称的建造理念很接近五凤楼的模式。所以,当你走进这座最古老的方土楼,你会感受到一种五凤楼的森严气氛。

如果说奎聚楼是宫殿似的民居,遗经楼则是乡民的宫殿。你先想象它有多大:天刚蒙蒙亮,你从一楼走到五楼,把房间、厅堂的门窗打开,然后又从五楼到一楼,把打开的门窗全部关上,这时,天黑了。

遗经楼坐落在永定高陂镇上洋村,号称“天下第一农家”,它由前中后三座五层方楼和左右两座四层方楼组成,既是一座庞大的土楼,又是一个壮观的土楼群。遗经楼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主楼高17米,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房间400个、厅24个,如此浩大的工程,据说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始动工兴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整用了七十年才建成。楼主陈华兴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烟商,据说他购买遗经楼地基的最后一块地,是用银元铺满地面购得的,可谓财大气粗。

远远看去,遗经楼高低错落,外墙白灰晶莹闪亮,大门楼高大气派,高6米,宽4米,犹如城门。走进大楼就像走进宫殿,首先是一片卵石铺设的外天井,两边各建有一座平房做学堂,上下两层,大厅可供百余人上课,现在你似乎还能听到一阵朗朗读书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学堂里别有洞天,还有一个小天井,遥想过去,莘莘学子围在这清静凉爽的天井读书,一定非常惬意。

走进第二重门,就来到了主楼。在那大天井上,有两座房子,前为仓库后为祖堂。遗经楼门中有门,楼中有楼,就像一个巨大的“口”字,里面包了一组“口”字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遗经楼里,花园、鱼塘、水井、磨米房等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红军驻扎此楼,白军将楼团团围住,却久攻不下。因为楼的大门板厚达20厘米,外包铁皮,门闩则有成人的大腿那样粗,别说子弹,连炸药也无可奈何。虽然成了一座围城,但楼里人家依旧像往常一样生活,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白军连续用炸药炸了三次,只是炸塌了大门边的一角外墙,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围。

一口半月形的鱼塘、一片宽阔的晒谷坪、一根高高耸立的石旗杆,后面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五凤楼,这就是永定高陂镇富岭村的裕隆楼,大楼门楣上刻着三个苍劲大字:大夫第。所以人们常常把裕隆楼叫作大夫第,其实楼里历史上并没有人担任过显赫的官职,倒是出了不少读书人。据说,楼主王学洲建楼之前,请风水先生确定楼门的朝向。风水先生用罗盘勘测之后,郑重其事地说:楼门朝东,前有大山如案桌,子孙仕途必定青云直上;大门朝北,远望诸峰并峙,犹如笔架,子孙必定知书达理。王学洲沉吟片刻,说:做官不自在,伴君如伴虎,只要子孙知书达理,平安兴旺,我心足矣!于是将楼门定为坐南朝北,果然一百多年来,裕隆楼的子孙文风鼎盛,文人辈出。

裕隆楼是典型的三堂两横式的五凤楼,占地8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历时8年才竣工。走进大门就是下堂敞厅,天井用青石板铺成,一百多年来楼里人的脚把它踩得油光发亮。走到中堂,视野猛然开阔,因为与过厅浑然一体,中堂像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巨大的空间往往让个人感到了渺小,使你不得不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这也正是五凤楼给人的一种威压。

但是当你穿过中堂进入后天井,登上四层的主楼(因其象交椅的靠背独高而起,楼里人把它叫做交椅楼),凭栏眺望,近处是池塘水光潋滟,水田禾苗青青,农人在田埂路上行走,远方是群山环抱,如万马奔腾,又如万人攒动,你的胸襟骤然打开,不由心旷神怡。

在永定看土楼,你会感觉到你的一双眼睛不够用。凡有村落,必有土楼,只要你随意走进一座土楼,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环极楼,位于湖坑镇南江村的一座大圆楼,号称“抗震巨堡”。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七级地震,环极楼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大楼正面第三、四层楼的墙体裂开了一尺多宽,看起来很吓人,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只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楼内部中心没有祖堂,而是空旷的院落。这在永定土楼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又被称为“忤逆楼”。也许你不得不敬佩建筑师那富有创造性的反叛精神。

坐落在湖坑镇下南溪村的振福楼,背靠青山,面向南溪,直对溪流的大门,像是一只耳朵每天倾听着流水的歌唱。远远看去,振福楼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像是两座山之间的浮桥,恍若仙境。

衍香楼,坐落在湖坑镇新南村的青山绿水之间,据说楼的地势环境,左有“文星独秀,马鞍相随”,右有“鹦哥呈祥,架上金盆”,前为“笔架玉案”,后为“凤凰展翅”,所以衍香楼世代是诗礼传家,书香门第。最为奇特的是楼后有三棵二百余年的古松树,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夏秋之交的傍晚,徐徐冒出烟雾,袅袅娜娜直上云霄,1993年5月7日傍晚再次出现同样奇观,令人惊讶不已。

荣昌楼,位于下洋镇中川村的小盆地上,是一座中型的圆楼,直径36米,高三层12米,全楼90个房间,每个房间大小相同,为典型的斧头形状。荣昌楼一楼的廓道很宽阔,每一楼层平均高达4米,而一般圆楼楼层只有3米高,这就使得它的房间增大了空间,显得特别宽敞。荣昌楼还有个特点就是,墙体特别薄,底墙厚只有60厘米,中部减为55厘米,顶墙再减为50厘米,虽然荣昌楼只是一座中型土楼,但如果没有特别高超的夯土技术,这是不可想象的。据1938年参与建造此楼的胡姓老人说,当年夯土墙时,有专门的监工检查,如果不够坚实,整版墙都要锄掉重夯,各种工艺要求非常严格。

永隆昌楼,位于抚市镇新民村,方楼与五凤楼的混合体,令人称奇的是它由两座不同年代夯造的楼连接而成,又各自独立,一共占地将近两万平方米,20个天井、144部楼梯、92个厅堂、246间房间,重重叠叠庞大复杂变幻莫测,让人一走进楼里,就像走进迷宫一样晕头转向。

下洋镇初溪土楼群,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高低错落、条理井然地散布在一片开阔的盆地上,背后是青山密林,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那碧绿的禾苗与茶树在山风的吹动下,绿浪奔涌,好像为土楼群竖起一道涌动的绿色屏风,一字排开的三座圆楼在两端的两座方楼的簇拥下,一起面对流淌的小溪,闲聊的人们坐在楼门边一排长凳上,说话声和着流水声在山谷间飘响。溪堤高筑,一座桥通向山的这一边。桥的不远处,很随意似的散落着几棵古榕,葱茏如盖。远离喧嚣,世外桃源,天地人的完美融合,这般乡野风光、农家情趣,怕是陶渊明笔下也难觅踪影,可是它却是闽西南土楼乡村最寻常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