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聆听孝道之爱
7075700000020

第20章 马钧孝母改织机

马钧,三国时代魏国人,家住陕西凤县,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马钧的母亲就是织绫的。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读书,马钧就在劳动中学习手艺,如雕木偶,结渔网,修理农具、家具等等。

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织绫用的织机,十分笨重。为了织花,人们把织机上的经线分成60综,每一综用一个小踏板操纵,60综,就用60个踏板来操纵,每织一根纬线,要踏60块踏板。这样,操作起来既费力,又低效。马钧见母亲每日操作这样笨重的织机,累得疲惫不堪的样子,心里非常难过。心想:“自己整日修这修那,为什么不改进改进织机,来减轻母亲的劳动呢?”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小男孩用一根绳子系在核桃树上采核桃,只用力一拉,核桃便哗啦哗啦往下落。马钧想:“这要比上树用手一个一个去摘省劲儿多了!”

这时,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扭头就往家跑。进屋后,一头扎到织机旁,摸摸这,看看那,最后目光落到踏板上。“对,就从这里下手来改进!”

于是便开始量尺寸,试样子,之后将锛、刨、斧、锯全找来,动手制作。忙了好几天,终于做出20块踏板,外加一些关联部件。经过紧张的安装之后,他亲自坐上织机试踏。他踏下一块板,经线就能提起10综来。马钧一看,心想:“有门儿!”

母亲见马钧如此高兴的样子,也喜在心头。她想:“儿子为了减轻我的劳累,不辞辛苦,改进织机,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马钧虽说很高兴,但仍不满足现状。他想:“既然能从60块踏板减少到20块踏,为什么不能再设法减少一些呢?”

于是他连夜研究改进,母亲感动得亲自提灯为他照亮。终于,减少到12块。母亲坐上儿子为她改进后的织机,织起绫来既轻又快,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这种新式织机,很快便推广开来。马钧这个大孝子的名字,自然也传扬开来。当时洛阳城的魏明帝闻知此事,召马钧进京。并封了个给事的官给他。可马钧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千方百计抽时间致力于机械方面的研究,后来竟成为三国时代魏国杰出的机械发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