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默也会歌唱
6991000000014

第14章 我们为什么喜欢林忆莲

2012年的8月10号,林忆莲在北京开演唱会,几乎我认识的所有姑娘都去看了,她们有人看完情怀激荡,连夜K歌以平息;有的第二天早上起来,意犹未尽地发回味贴,好像那演唱会是一块糖,吃了一夜还滋味无穷。她们的年纪不同,职业不同,甚至相互也并不认识。她们是林忆莲的歌迷吗?大概并不。在我们小时候,粉丝也是一种稀有动物,因为那时的歌星格外遥远,都在香港、台湾迢迢地闪耀。即使他们能到北京开一次演唱会,我们也不可能去看。演唱会是生活里的奢侈品,坐火车到外地看更是不敢想象。更别提坐飞机。而没有狂热地追看过歌手现场,又怎么能叫粉丝呢?我们只不过和其他人一样,在电视上遇到就看一眼,买几盘磁带,而已。

只是林忆莲的音乐生命力格外长。进入2000年,唱片工业逐渐崩溃,许多新偶像都不再有发专辑的机会。她还在出。若非如此,她大概就像我们少女时代喜欢过的那些女明星一样,被记忆缓缓折叠,放进时光的旧信封。爱依然是爱的,每次到KTV也会点唱一首以示致敬,然后,再放回到KTV保鲜冷冻,等待下一次K局再见。

她不是。我们十几岁时,她是香港唱片工业打造出来的都市女人,劲歌劲舞,热辣摩登。我们二十多岁时,她款款坐下来,唱一些慢歌,那些歌像你深夜回家时,从楼下望自己家的窗户发现灯是亮着的。温暖,澄净,有点寂寞但是刚刚好。不知不觉,我们三十多,终于可以去看她的演唱会。那些二十多岁时不懂但是记熟的歌词,一句,一句,合着音乐的洪流在头顶上流淌。

不止是歌儿。还有她本身。女人看女人,小时候,是看容貌,打扮,并且因为叨在同性,眼睛格外毒辣。等自己也在生活里摸爬滚打过,有一些阅历后,再看女人,是另一种欣赏。台下的女人,多多少少,总看过明星八卦版,都知道她前面几段恋情,前些年生完小孩后又离婚。不比普通人,明星这些隐私,总是可怜地兜不住,弄到家喻户晓。沉寂一阵,也没见她在娱乐版上抛头露面地抱怨过什么,就这么又出来了,又满世界开演唱会,还是没什么话,唱得还是那么好,微微笑着,偶尔还露出天真的神情。她是六六年生人,今年四十六岁。表面上看,跟十几年前并无两样。细瞅,手臂上的线条、全身的曲线,毕竟变柔软了,不比年轻时瘦得刀削斧劈的冷峻。但谁在乎这些。她脸还是那么美,甚至比以前更美。

明星当然是众人的梦的投射。具体到女明星,她二十多岁时可以劲歌劲舞、魔音贯耳、活泼性感,三十五岁以后,则负责展示命运:流年起伏,每一次抉择每一个路口每一次跌倒,以及黑暗后的重新发光。她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美。“我更爱你被摧残过的容颜”,在她们身上,是真的。你能明显看到时光碾过的痕迹,皮肤线条的松弛,眉眼的改变,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她们就是越来越美。

比如梅艳芳。她最后一次演唱会,已经瘦得形销骨立,衣服穿在身上松松垮垮撑不起来。那是一件婚纱,她头戴花冠,唱《亲密爱人》,唱《一生爱你千百回》,她爱的当然不止是一个男人,甚至也不止是歌唱生涯、音乐、舞台……她爱的,有没有可能,是这浮浮沉沉的命运,苦涩里混着甘甜?造物主给了她一切,又轻轻拿走。再给。再夺。有时她也会跟造物主谈判,像最后一次演唱会,她誓死不放,从病床上夺回来最后一次上台唱歌的机会。有多少人能跟死神讨价还价:让我做完这件事,尔不得打扰?

她不美吗?那只属于强者的,熠熠生辉的光芒。

还有邓丽君。她是童星,小时候影像资料很多,我看过少女时的邓丽君,坐在小船中,微笑着,黑白录像,苹果圆脸美得放光。我也看过她歌唱生涯后期的视频,头发剪得短短的,穿黑色合体西装裙,配珍珠项链,干净朴素,却挡不住她骨子里的雍容华贵。其实,她歌唱的鼎盛期,演唱会的舞台制作还很简陋,有些就像学生会演出现场。许多流行元素如今看来也颇雷人,但是,不管她置身哪里,穿什么,化淡妆也好浓妆也好,你能感觉到这一切里头那个人,是浑然的。她的美不因外界改变而改变、而损害。

怎么做到的?怎么能抵抗住地心引力,那么多次长夜痛哭的侵蚀?这不止是高超的化妆术,还有一个女人的死亡与重生。光洁无瑕的少女死了,诞生出一个女人,她跟我们一样,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内心塌陷,但每一次都让她更强大。女人的强大,不是以肌肉块头、以金钱富足、以娇妻美妾炫耀于世,她们的强大显得柔软,她们优雅而美好,四十多岁时还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因世间的险恶,而在脸上增添一缕怨恨线条,这就够了。一张,有故事的,美人的脸。

她们的存在,向我们展示:成长是优美之事。如果时间足够长,她们还将向我们展示如何优雅地老去。在精神层面与命运的交错之间,陪女人到最后的,只是女人。

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