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滋生的梦想
我五岁以前,母亲正做老师。我在学校里度过学前时光,也许这个早期启蒙教育影响很大,我一直把读书当做人生乐趣:无论是从邻家废弃的墙洞里掏出的油印线装书,还是母亲为我买的连环画册,都能让我入迷。
父亲常常把我驮在背上,到图书馆借书,他看《野火春风斗古城》、还看《青春之歌》、《太阳照在桑亁河上》,《红旗谱》……他看过的书,我都跟着耳濡目染。
那个时候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得到一张借书证。借书证需十元钱和一张一寸照片,实现这个愿望,竟费了一费周折。快中考时,我还抱着一本《收获》,下了课匆匆跑向县医院后面的山坡,坐在夕阳里,一直看到再也看不清书上的字迹。下了晚自习,怕妈妈看到我房间有灯光,催我睡觉,我捂在被子里打着手电,一直看到早上闹钟叫我起床。
新华书店,是我心中最神奇的殿堂。上下学路上总是拐弯抹角地转到那里。我看了全套的《西游记》,还有《三国演义》、《水传》,记得那本《猪八戒新传》是彩色的,精印的图页令人爱不释手。
同学小兵的妈妈是一个读书的优雅女人,我在她家里看了手抄本的《一双绣花鞋》、《烈火中永生》、《长白山人参的故事》。《啼笑因缘》是在贾红霞家里看。后来在青娟的小姨家看到了张爱玲的文集……我的家里没有藏书,见我爱书如痴,她们都乐意向亲人央告,借给我看。
高中时学校图书管理员的女儿叫延红,和我同班,我常常可以跟着她到图书室借到自己想看的书。在那时我接触到现代文学名家的集子,才知道还有冰心、巴金、老舍、茅盾……读那些集子,我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同学素敏家里订了许多现刊,我也常常到她家去。那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正惹争议,就发在《收获》第十期上。素敏家有许多藏书,我在她家读遍了明清时期的传奇类书籍。那时的书很杂,琼瑶正热,但是,我的功课很重,老师说琼瑶的书做高中生的不要多看,我只是偶尔读过两三本。
最初激发我写作念头的是萧红的一本薄薄的集子,她的出身不像冰心、林薇茵等女作家那样让普通人可望不可及,文字也不算深,跟我的生活挺接近。那时天真地以为,我也可以写到那样,也可以做一个作家呢。于是动手写身边的人,写过厚厚一大本,曾被“对号入座”,得罪了同学,受到一些困扰,搁下笔,再也不写了。
初中毕业的暑假我才看《红楼梦》,看到里面的女子个个都能赋诗填词,羡慕得不得了。于是常常和两个妹妹一起探讨交流,希望都能如红楼丽人那么有才华,自己也仿写一些自认为是古诗的东西。
高中的一个暑假,接触到《简*爱》、《呼啸山庄》知道了勃朗特三姐妹,痴心妄想我们姐妹三个也能像她们那样都走上写作道路。
我考入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一头扑进国家级的大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和老师列出的书。开始喜欢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看的书很杂。也是那时开始阅读小小说,一读就是二十年。
我一向性直心痴,对书的痴迷,是天性,改也改不掉了。我已有了一本小小说集《梅花玉》,又把自己的诗歌和散文各做了一个集子,现在正在准备出一本新的小小说集《指尖花开》。文学之路有了一个开端,虽然前途修远,毕竟是朝着理想的方向在走了。
二、游戏中开始写作
鲁迅在他的《风筝》里引用一位心理学家的话:“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童心未泯的我,写作也是从游戏中开始的。
我接触电脑的时候,各种文学作品已经把网恋渲染得淋漓尽致了。我因此获得免疫,不聊QQ。那时各文学网站的读书频道收录大量名作佳品,可以随意点击阅读,我读了大量港台文学作品,读得比较全的是李碧华的小说和倪匡的各个系列。
一个游戏上的朋友介绍我进入猫扑原创频道写连载,实际也就是写一些回忆性的东西,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想到半年时间竟然写了长篇小说《那年遇到的男孩女孩》、中篇小说《心门》、《我的军校生活》、《午夜来电》还有一部分短篇。尽管这些东西写完后自己也不想再看了,但是毕竟有了一些自己的作品,文学梦又被激起来。开始在一些地市文学网站写一些诗歌、美文,竟然在网络征文上获奖,也有作品被选到报纸上。
在一次摄影采风活动中,我喜欢上摄影。我的摄影作品不好,但是我能给别人的图片配诗,能把一些不相干的图片编到一起配故事,就这样在纯娱乐中,我发展着自己的文学爱好。2007年,一位颇有诗名的同乡加同行闪建中老师传给我一则四川绵阳“中华校园诗歌节”征文启事,我试着投了几组诗歌,最后组诗《桃花心情》获得优秀奖,《诗选刊》也用了一个页面,选发了我的几首诗,牛刀初试,小有收效,信心高涨起来。一边整理自己散佚在摄影网站的图配诗,一边写了不少新诗作。想顺着诗歌的道路走下来。
08年元宵节,随“河洛文苑”庄学版主、“兵妈妈”乔文娟到军营慰问演出,休息间隙,庄学老师建议我试着写写小小说,我答应了,试着写了一些记叙性的文字。三月十八日,庄学通知我参加一个文学聚会,要我带上两三篇小小说。我挑出十篇记叙性的作品,打印出来,参加了那次难忘的活动,见到了可敬的杨晓敏总编。那天下午,杨老师给我们讲了半天小小说,我惊喜地发现有一个人可以和我谈这二十年来我看过的所有小小说,可以给我介绍那些优秀小小说作家和他们的创作,他的豪爽与博学深深让人敬服。
不久,我的小小说处女作《操场边,那树合欢花》在《小小说选刊》第十期“第一时间”发表,接着,其它的小小说作品也接二连三发表出来,在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叩响了小小说之门。
三、呕心沥血绘梅花
我的小小说代表作《梅事三记》:《梅品》、《梅花锦》、《梅墨玉》是同时写成的。在创作小小说之前,我有一个短篇小说雏形《梅墨玉》,九千字左右。因为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一直没有定稿,我就把主人公梅娘取名墨玉,取其擅长音律,和舍身救人,以身谢知音之意,改写成小小说《梅墨玉》,当时1800多字,杨老师退稿说繁琐了些,修改了可用。刚完成的文章,有一个思维定式在里面,一时转不过脑筋,先放下了。
刘建超老师的《老街三题》出来后,对我影响很大,也想写一些系列性的小小说。后来非鱼也在《小小说选刊》“第一时间”发表三题。我羡慕不已,就对杨晓敏老师说我写个《梅花三弄》吧,杨老师正要到浙江京华开笔会,鼓励我说:“好好写吧,如果写得好,大家没意见,也给你发三题。”
我就取短篇《梅墨玉》中两个才女均画艺高超的桥段来构思了《梅品》的故事情节。然后决定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因为那个承接清朝和共和国的时代,社会动乱,世事的巨浪往往更能淘出人性的真金。地点设在我熟悉的中原。另一个地点设在我曾多次旅游的南京。我给主人公素素设计的一句台词是:“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一已虚名何足惜”,这也正是我自己的心声。
《梅花锦》里织女一步步被害成残,“终生青春、技艺超群”却是一生之痛,表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把人当做工具的罪恶。
那时,正好我的电脑硬件坏了。我开始在本子上构思,每篇都是枝枝蔓蔓写到数千字。
这三篇作品里涉及大量的音乐、绘画、纺织、历史知识,可以说是几十年大量阅读的积蓄,一下子汇聚到脑中了。这些我虽然已烂熟于心,还是到处借电脑查资料,在细节上做考证。对一些史料细节,也是一点不敢马虎,怕误导广大平民读者。
就这样,在本子上写了,见电脑就借用,打在U盘上;修改一遍,再抄到本子上,慢慢琢磨删改;完了再借电脑打在U盘上,修改了,再抄写修改,这样反复琢磨,夜以继日。人都熬瘦了。
写作都是有感而发,而且“先得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我原本多感,创作“梅事三记”,自己一次次被自己编出来的情节和人物感动,唏嘘不止,泪流满面。终于定稿了,刚刚是五天,我传到杨老师邮箱时,他和秦俑在上海还没有返回。后来审稿时,秦俑说:“她如果每一篇都写得这样好就好了。”我听说了这句话,一直记在心里,杨老师也说推出《梅品》是给我一个标高,希望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步。师友们的教导让我不敢稍有懈怠。后来,我由《梅品》中的程雪如和素素延伸情节,又写出了关于程雪如归宿的《梅花冢》,关于郎家才后人的《梅花篆字》等。《梅花玉》是小城旧味:《梅花盘扣》是小城两位裁剪手艺女性的故事;《梅鹊图》是师生纠葛;《梅花纹绣》用暗线写一位大女生学生的爱情悲剧和小镇人美好善良的心灵;《梅花玉印》是一篇唐代传奇。我给每一位人物都灌输了我想表达的思想,给了她们灵魂,使这些大义不凡的女子获得艺术生命。
四、妙多姿众女性
2008年6月22日,我参加了《百花园》杂志社在河南新乡举办的小小说“青春”笔会,见到那些只在书上见到作品和名字的作家,还有一帮蕴势待发、实力逼人的年轻写手。杨老师的讲话,众前辈的教导,还有文友们的友情,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天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记得一个摄影朋友说,一个人默默探寻会渐渐丧失兴趣,大家一起互相鼓励、竞争,越来越有劲。青春笔会后,和张格娟、婵娟、宋以柱、盐夫、临川才子、墨中白、崔立几个文友常交流鼓劲,也互相“攀比”,都写出了不少新作。在08年新秀赛时,又认识了田洪波、余显斌、汤其光、安石榴、高薇、立夏等文友,也能够经常互相支持鼓励、互相参照对比。在这期间我也写出了不少作品。发表了一批描绘女性生活和心理的小小说。《蝴蝶哭了》、《指尖花开》、《海滨一醉》、《伤心西湖》、《临街的窗》、《冰格格》《墨晶心》、《三色花》、《百合缘》、《爱情一阵风》等,塑造了一批曼妙多姿的女性,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各各不同。特别是对几位新时代女老师的定位,我都刻意运笔她们优雅不俗的地方,还有她们美好的心灵和勤奋追求,打破旧作品里女老师给人留下的呆板、穷苦、落伍的传统印象。
五、画形画神众生相
小小说创作初期,我曾写过一些描写世态人情的作品,像《二次车祸》、《前院的事》、《黑脸》、《错位》等,《二次车祸》取材于生活中的两件没有联系的真事,我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创作出一篇一千五百字的小小说。在《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和《百花园》中外读点发表。《前院的事》是听鞋匠师傅当笑话说的真事,我把它挪移到自家前院虚构了一个故事。
《寻找余秋雨》的女主人公也有原型,她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年轻老师,我们经常一起谈文学、社会、人生,后来她转了行。写她是因为她的确很好,那些事也的确有趣。还有一点就是我当时坏坏地想讽刺那些迷上聊天的人。没想到梅黄这个人物和文章的故事核颇有典型性,也被许多人对号入座,不过,反映挺好。
09年4月22日的京娘湖笔会,再听杨老师指点,第一次见到汤泉池四元老张记书、凌鼎年、沈祖连、王奎山,还有夏阳、远山、赵明宇等等实力逼人的年轻作家,本该创作再上新台阶。不料家庭突然连遭灾祸,半年来一直影响我的写作。那是笔会的最后一天中午,婆婆在家中遭车祸,股骨径骨折,在医院守护她的一个多月,我无暇动笔,但在病房获得一些素材。
5月22日参加中国郑州小小说节时,也因婆婆还在住院,匆忙来回。
7月初,婆婆又因严重贫血住院,半个月后确诊为结肠癌,十天后准备做手术。
婆婆做结肠手术前夜,我的亲妹妹被醉驾出租车司机当场撞死。留下一个三岁孤儿,需要我照顾。第三天,大姑姐的二十五岁儿子又在工程监理时,从铲车中当场翻出死亡。一连串的祸事,跟梦一样发生,种种书本上虚构的情节,都在眼前变成现实上演。
恶梦般的日子终于挺过去了,纷繁诸事也妥善处理了。最悲痛时,也没有忘记创作与搜集素材。小小说《冰格格》、《养玉》、《浴月》、《雕木》、《红酒》、散文《秋雨沥沥走汴梁》都是那时写成的。痛定思痛,我写了痛斥醉驾的《花殇》、纪念亡妹的《上上大吉》、反映癌症病人的抗争的《光头李亮》、同时,我的心情渐渐转向怀旧,写了一批《毛主席像纪念牌下》、《怀旧的羊肉汤》、《偷早桃》、《磨房旧事(外一篇)》、《找不到家的母亲》、《女人的肋骨》等怀旧作品。
高中同学招集了几次同学会,我由此得灵感,写了《记得有菲菲》、《一盒茶叶》、《1983年的情书》、《淌过街》等作品。
每一个小人物都有他的追求和向往,《水杏儿》、《红酒》、《边缘人》、《较劲》、《幸福的红吊带》等表现的就是不同人物在生活中际遇不同,造成他们不同的人生,而他们都坚强地生活,与命运不屈地抗争,从底层普通人的普通事中发现与萃取闪光点使我的思路柳暗花明。
六、写作是一种责任
写作离不开生活。写社会,绘人生,是一个作家的责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赫塔-穆勒的作品“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民族的和地域的,才是人类的、世界的。我也把目光转向身边,注意创作一些中原特色的作品。近作《高高山上一树槐》、《杜康,杜康》、《龙争》、《匪娘》、《天香》、《再生缘》把环境设置在豫西,通过特有的事物与人物,表现一个永恒的主题——爱与理想。
我是一名教师,作品里自觉不自觉地写到学校、老师和学生,但是篇目不多,没有形成系列。校长和同事看到我的书后,希望我能写一写老师们的先进事迹,老师们也希望我表达他们的心愿……一位偏远地区的中年人专门到单位找我,要把他一家三代的传奇故事讲给我听,让我当做素材;写了许多民间文学和通讯报导的广电工作者姚清法老师也专门致电,支持我就地取材,多写自己的家乡。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师友,我一定努力创作,走好自己的文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