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水走笔
6975000000059

第59章 走进侗家山寨

我们此次黔东南之行的目的是考察非物质文化。昨天考察了平塘,今天去榕江。

早餐后,话别了盛情的主人,前往榕江,出县城不到2公里就上厦蓉高速,汽车奔驰在这条刚通车的高速路上,时而钻洞时而过桥……窗外的风光瞬息万变。

下了高速,榕江的同志接到了我们,午饭后,没休息,就直接去参观榕江县文化馆。走进非物质文化展览大厅,展出的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服饰几十种,方圆几个省的服装都收集于这个展览大厅。参观后,你会由衷的敬佩在这里辛勤工作的同志,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敬业精神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向人们清晰的展示出来,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就我而言,参观后,让我明白,侗族、苗族都要分若干个族系,而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侗族就叫侗族,并不知道有许多的分支……我们参观的这个文化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在一个少数民族县有这样一个国家级的文化馆实属难得。随后,我们参观了红七军旧址,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从广西进入贵州的第一站,主要是张云逸、邓小平的部队。

下午3点,换乘榕江县政协的车前往侗家山寨。山路崎岖,很不好走,行走了约一个小时,车子拐进了进村的路。进村的路是才铺的水泥路,约1.5公里的路程。到了侗寨,欢迎客人的仪式早就安排好了,约有50人左右的侗家后生,在竹子拱成的大门处,排队迎接我们。在芦笙乐队的音乐声中,我们跨进拱门,热情的后生们一边挟肉往你的嘴里塞,一边手捧一大碗酒,送到你的嘴边。吃了肉,喝了酒,还要给你佩上腰带。腰带是侗家姑娘绣的,腰带的两端还各系有两个红鸡蛋和一双鞋垫。走进寨子,主人把我们迎到寨子中的一个鼓楼里。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每个寨子都有,是村民议事集会的地方。我们今天来的这个村名字叫宰荡村,鼓楼里燃着熊熊的篝火,整个寨子的人都盛装迎客,唱了好几首歌,可惜,一句也听不懂,幸好安排了一位小学的老师,她给我们讲了歌词的大意。听了第一个寨子的歌,在杨村长的安排下又到了第二个寨子,同样的盛装列队欢迎我们。寨里有一栋刚修好的侗家楼房,名称是非物质文化陈列室。陈列室里陈设很简单,就几条长凳,板壁上有一排歌师的照片。就是这些歌师,传承着侗族文化。据介绍,歌师是分级别的。国家级、省级、地州市级、县级,不同的级别国家给予不同的奖励。今天请来唱歌的杨老师一家,祖孙三代都会唱歌,她家的歌师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最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

就在这个陈列室里,我们欣赏了二支歌师队伍的表演,尽管听不懂语言,但你感觉到这是在歌颂大自然,这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向你说明的是:侗家歌声没有文字,没有符号,如此悠扬动听的歌声,就全凭歌师的口头传唱,没到过侗寨,没亲临现场聆听的人,那是很难感悟到侗家歌声的玄妙。这没有文字和符号的歌声,恰似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整个村寨是原生态的,有一条小溪从寨中穿过,改革开放以来,要说在这里找点“破坏”的痕迹的话,那就是用水泥铺进村的这条水泥路,看上去与整个环境多少有些不协调,但也只有有了这条路,山里的人才能走出寨子到外面的世界去,外面的人也才知道这里有个原生态的侗寨,目睹小溪欢快流过侗寨,我与同行的朋友说:这地方与丽江有太多相同的元素,如能争取投资或招商引资,认真规划,把这里打造成榕江的“丽江”,那也是有可能的。我希望将来能有这样的规划设想。

整个下午都在听歌,感受侗家的热情,领略侗家文化。晚饭是安排在侗寨吃的,一户靠林边的人家院子里,摆了五六桌,都是矮凳子,矮圆桌,村里的好多村民都来这里吃饭。主人把我们迎进堂屋里,县政协的潘主席及其它领导陪着我们,桌上摆了10多个菜,我仔细一看,鸡肉、鸭肉、鱼肉、腊肉、腌肉,全是肉,且又肥又大块,这些侗家的传统菜肴,让我看上去就已经晕了头。但我深知,这是侗家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开席了,村长致祝酒词,然后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主人很热情,不断的给我挟肉,不停的说:喝酒,干!我的注意力不在于吃肉喝酒,而是观赏这别具一格的晚餐场景。陪我们的领导,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一碗接着一碗干,不知喝了多少碗,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唱歌了。唱歌的目的也是为了喝酒,唱一首歌,喝一碗酒。歌是唱不完的,酒也是喝不尽的。最终,多数的客人都因为不胜酒力,以逃跑的方式离席。今天,我也不例外,以逃跑的方式结束了在侗寨的晚餐。

2012年7月17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