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水走笔
6975000000050

第50章 古城风韵

2008年5月29日,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我们来到了石阡。今天是东部十二县市政协联谊会第五次年会报到日,主人特意安排与会代表去参观石阡县城的文物古迹。

首先去参观“府文庙”。石阡府文庙位于县城东南越城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的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走进庙内,给人的感觉是庄重而肃穆。古老的庙墙,满院的青色石板,无处不沉淀着庙宇的沧桑与厚重。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庙是历经战火,多次重修的。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后,庙制稳定。整个府文庙占地约3000平方米,庙基坐东朝西,庙的布局为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由西向东自下而上分别建有庙墙、泮池、状元桥、棂显门、大成门、两庑、天子台、大成殿以及崇圣祠、考棚等。可惜,很多的设施在解放后被毁了。

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外为丹墀。丹墀左右为东西阶,阶下为天子台,天子台上下各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巨型浮雕一块。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现作为“可爱的泉都辉煌五十周年成就图片展”陈列室。庙的进门处,两边各有桂花古树两株,四季浓荫,八月桂花开放时节,那是香飘满城。

这里就“文庙”的概念赘述几句:古代文庙亦称学宫,是培养封建科举人才的场所。汉武帝推孔子为万世师表,重儒术以治理天下,令郡县皆建学宫,作为官绅士人奉祀瞻仰之地,故历代郡县官吏都把营建学宫作为重视文教的标志。不难理解,历朝历代建文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府办学校。

参观完“文庙”又来到万寿宫,“文庙”也好,“万寿宫”也好,大凡建制早的县城所在地都有这些建筑。如果是在交通要道上或是商旅重地,类似的建筑会更多。这是历史文化的源泉,也是历史文明的见证。

置身万寿宫,你就会感到,设计精妙,建筑宏伟,采光、隔音、住宿、娱乐、聊天、看戏等功能的设计,无不恰当周全。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古代设计师的智慧与才华。今天我们参观的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的别称,顾名思义,也就是江西人在省外修建的一种公共建筑物,供赣籍人士在当地集会或寄居用,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处。石阡万寿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占地38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整个布局,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西部为戏楼、大门、倒座及长廊。东部为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较为独特的平面布局。

游览万寿宫,注目的主要还是戏楼。相传当时修建万寿宫的掌墨师是当地仡佬族人,他别出心裁地将飞檐翘角的仡佬族民居特点融入到了传统建筑中来。戏楼为面阔一间歇山顶建筑。戏楼的造型与仡佬族民居中的翘角楼厢房别无二致。歇山顶建筑在古代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可见当时的万寿宫在当地的影响是很大的。戏楼上有华丽的如意斗拱、藻井、屏风以及挂落、鹅颈橡等装饰,舞台下15幅三国戏文浮雕,栩栩如生,可以看出其精湛绝伦的工艺水平。

万寿宫建筑工艺融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历史上石阡古城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状况。因此,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阡古迹很多,如红二六军团旧址、太虚古洞、白塔、城南温泉、石阡大桥等,由于时间关系,这些都未能逐一游览,但老街,我们没让她错过。

老街,即石阡府城居民街。街道平直,全长1.7公里,宽约8米。街道的两边全是木结构青瓦屋建筑。货店当街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柜台。柜台上和货店中,摆满各种各样的小百货。到现在,这条街道大部分的居民仍保留着这样的风格。老街给人的印象虽不繁华,也没有现代都市的韵味,但恰恰是这些窄窄的小巷,低矮的木房,古老的石板街,高砌的马头墙,夯土的院墙,垂花的小龙门见证了石阡古城演变的轨迹与岁月的沧桑。

正在写这篇稿子时,欣然读到了《贵州日报》7月3日刊载的石阡县县长赵贡桥的文章——《延续文脉 避免千城一面》。其内容主要是谈该县的文物保护工作。“旧城被推平,新楼拔地起,马路变宽了,城市长高了,但历史文脉断裂了。这是许多地方城市改造留下的千古遗恨。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老城保护和新区开发并重,石阡县没重蹈‘伪城市化’之路,没有被房地产的商业化浪潮淹没,我们虽然也新建了十里长街,23层高楼,但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清晰完整地延续。”赵县长如是说。

的确,在石阡,旧城与新城泾渭分明,漫步老城感受厚重的历史,倘佯新城,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迷离。现在的人们来到石阡,恐怕更多的还是来泡温泉,与“泉都”人共享大自然的恩赐。当然。在泡完温泉后,如能到老街走走,到文庙到万寿宫去看看,你就会记住一个完整的石阡。

石阡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石阡府,城内老街分布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等明代古建筑群,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1992年石阡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石阡的决策者及广大市民没有因老城的破烂影响市容而推倒建新城,而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老城令人回味悠长,新城充满无限生机。怎样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石阡的做法值得借鉴。

2008年2月10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