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水走笔
6975000000014

第14章 二郎镇见闻

七月流火。

应朋友之邀,2007年7月14日从遵义出发,加入四川郎酒集团组织的“红色之旅”。同行的还有余庆的各界人士30余人。

沿着美酒河,迎着滚滚热浪,穿越茅台的芳香,我们一路颠簸,当天中午12点左右抵达郎酒厂所在地——四川古蔺县二郎镇。

四川郎酒厂与贵州习酒厂隔河对峙。在我的印象中,郎酒厂的地势非常险要,山的半坡硬生生地伫立着一些建筑。但是,当我们走进二郎镇,走进郎酒厂,才猛然感觉到二郎镇的奇巧之处。远看是悬崖,近观却是难得的平坦所在。

二郎是酒乡,原来不叫二郎。相传古时候,这里很富裕,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天,一条恶龙突然由此飞过。看到这里景象繁华,就一头扎下去祸害百姓。玉帝闻讯后,命令二郎神前来降恶。二郎神果然不辱使命,很快将这条恶龙镇压在山中。老百姓为了感谢他,就把这个地方改称“二郎”。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城镇已神奇崛起,跻身于全国百家著名乡镇行列。

郎酒厂从经理到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如同当天的高温。午餐过后,稍事休息,负责生产的胡经理带领我们参观了郎酒厂的包装车间,介绍了郎酒厂的历史。

光绪三十年(1904),四川荣昌人邓惠川携家在二郎滩建“絮志酒厂”,邓娴熟酒技,其妻自幼在泸州学过配制花酒技艺,并聘本地酒师李丙山做帮手,酿制曲酒及配制玫瑰酒、杨梅酒等出售。1924年“絮志酒厂”采用回沙工艺,酿成回沙郎酒出售,并将厂名更为“惠川糟坊”,成为当地最大的酒坊。1933年邑人雷绍清集资创办“集义糟坊”,并请来茅台镇成义酒坊技师郑银安及惠川糟坊酒师莫绍成酿出质量更佳的回沙郎酒,雷绍清将该酒命名为郎酒,从此该酒声誉四传,颇有名声。1939年郑银安酒师拉走“集义糟坊”部分母糟为茅台配料使用,故而茅台酒和郎酒便成为“姊妹酒”。1944年“惠川糟坊”解体,1949年“集义糟房”也散伙,使郎酒一度绝迹。1957年,周恩来总理到四川视察时,指示恢复郎酒生产。同年在二郎滩建成国营郎酒厂,集聚两家糟坊技师,按传统工艺恢复生产郎酒。

听着这段历史,郎酒的生产工艺在我心里顿时产生了一种神奇之感。从包装车间出来,又在街上转了一圈,镇上行人稀少,二郎镇静谧而安详。跟着胡经理,我们驱车爬了一程陡坡,来到接近山顶的一隅,只见这里矗立着一块大的牌坊,牌坊上面是张爱萍将军题的字:天宝洞。

进入天宝洞,香烟、打火机被一一“没收”。原来,洞里边没有神奇怪异的钟乳石,而是成千上万的酒坛。有天必有地,在天宝洞的下面,直线距离仅四十余米的地宝洞里,也储藏着成千上万的酒坛。两洞上下相迭,尾部相通,迂回曲折,冬暖夏凉,犹如一座迷宫。

天然溶洞储酒的创举在人类酿酒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上万只硕大的储酒陶坛密密麻麻摆设洞内,釉彩乌亮,经年累月地伴随着正在进行“醇化”的新酒,放眼望去,庞大而壮丽的酒库阵容似酒阵兵马俑,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1996年8月6日,该洞以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酒阵兵马俑奇观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库,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中国郎酒碑》中说,“至若宝洞储酒,更称一绝。白云深处青山绿,天宝地宝通人和。酒气润崖壁,酱香酿新醇。瓮坛成阵,依稀秦皇兵马俑;盖世奇观,何期欲界有仙都”。只有亲身进入这两个举世无双的天然酒库,你方能体会到“宝洞客来风送醉,举觞人去路留香”的诗情画意。

从洞中出来,放眼望去,赤水河的两岸,刀砍斧削,战争年代易守难攻。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两次经过二郎滩渡口。红军到来前,盐巴被地主、资本家霸占着,老百姓常年吃不上一粒;红军到来后,没收了盐号里库存的食盐30余万公斤。开仓分盐,赈济百姓。为感谢红军,二郎人用自家的船只和木板,帮红军架桥渡河。捧出美酒慰劳红军,还用酒为伤员疗伤。至今,这里还传唱着一首歌:“郎泉之水清哟,可以搓我脚;郎泉之酒香哟,可以作我药。”胡经理站在洞口指着对面讲述了他当年的亲眼所见:电影《四渡赤水》的开篇镜头,就是在对面的山上用直升飞机拍摄的……

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推开窗户,二郎镇已是灯火辉煌,赤水河的涛声一下子传入我的耳鼓,不远处偶尔飘来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是啊,这一带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转战、力挽狂澜的地方,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二郎镇的百姓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2007年7月18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