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不能缺少的东西。它既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积累经验的载体,也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向前发展的工具。无论工业、农业、交通、国防各个部门都离不了它,交流思想、传播经验、发展智慧也都离不了它。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在纸未发明以前,记载事物都是用龟甲和兽骨作载体,也有极少用金属的。由于刻字困难,只能做简要的记载。到了春秋时,用竹简和木简作载体的较多。竹简是竹片,木简是木片,可以在上面写字,当然比用甲骨就方便得多,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竹简和木简也是比较笨重的,一片上写字很少,只好把许多简编起来成为简册。竹简或木简使用和携带都极不方便。
后来有了丝织品,才逐渐用缣帛代替简,作为书写的载体。缣帛是蚕丝的织品,它虽然好使用、也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易普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的新型书写材料。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以植物纤维作原料的造纸术,但是制作出的纸并不实用,不能大范围推广。
到了东汉年间,蔡伦便动脑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材料制造纸张,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蔡伦改进的纸的制造过程,根据科学工作者的模拟实验,大体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湿,使之润涨,再用斧头剁碎,放在水中洗去污泥、杂质。然后用草木灰水浸透并蒸煮,这是后世碱法制浆的基础。碱液蒸煮可以进一步除去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然后用清水洗涤送去舂捣。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就成纸张。
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从此,世人都使用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后来,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还利用了桑皮、藤皮、稻麦杆,进而发展到了竹子作原料。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床纸模,用以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大大提高了工效。在加工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在唐、宋之际,用竹造纸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南宋则成为通用的纸。这个时期的名贵纸中,有唐代的硬黄纸、五代的澄心堂纸、宋代的黄白蜡笺和金粟山藏经纸等,还有暗纹纸、水纹纸及各种艺术加工纸,都有传世佳品。10世纪以后,造纸术广泛采用楮皮、桑皮、竹子等为原料造纸,并能生产10~15米长的巨幅纸,有名贵的金栗笺、罗纹纸和宣纸等。除了书写、绘画用的纸外,还有装饰用的壁纸、剪纸等,也很美观,还行销于国内外。有关造纸的书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篇》,对中国古代造竹纸及皮纸的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文图并茂,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最详细的记载。
后来,造纸术在3世纪由我国传到朝鲜,七世纪由朝鲜传到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就这样,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造纸术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