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6963900000027

第27章 宋代军事训练的特点及效果

宋代军事训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发展,它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以及军队的传统、经验和作战任务等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宋代军事训练相比前后代,具有鲜明特点,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宋代军事训练的特点

(一)步兵训练专业化

古代战争中,骑兵以其快速、机动、灵活、迅猛等优势,一直是历代王朝军备建设的重点。西汉武帝和盛唐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军事成就,与其骑兵优势密不可分。而宋代由于在骑兵建设上受到种种制约,陆军一直以步兵为主,训练也是以步兵训练作为重心。

步兵面对骑兵快速攻击,很容易被冲散战斗队形,所以必须在远距离就给予骑兵大规模杀伤,因而弓弩训练在宋代冷兵器训练中占据绝对优势。北宋初期弓弩训练以斗力作为主要内容,所以宋太宗年间有“挽弓有及一石五斗者,矢二十发而绰有余力”。但经过实战检验后,这种训练方式有些华而不实,因而又逐步形成与准确性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之后宋金战争中,宋人认识到金兵弓弩斗力虽不强劲,但专以准确性伤人。南宋加以借鉴,将步兵弓弩训练重心转移到考核距靶远近、中靶箭数以及入靶深浅等相结合的更具实战针对性的训练。

因此宋代对步兵掌控弓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逐渐形成弓弩手专练弓弩,枪刀手专练枪刀的训练特点。虽然也曾经下令弓弩手同样训练短兵器,但更多的是弓弩训练中被定为最末等者兼习枪、刀等兵器,优秀者依旧专练弓弩。而且如神臂弓等一类机械弩都需要士兵有更强的操控能力,士兵必须达到一定训练要求,往往都是弓弩训练中优等士兵才能胜任。宋孝宗年间曾经命令禁军只训练弓弩,其他技艺概不学习。士兵训练专业化更强,对武器熟悉程度更高,以便其将武器威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步兵队形自先秦时起就是“少者在前,长者在后”,“长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这种总的训练原则不会变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朝有很大不同。唐代步兵列队,先弩手、次弓手、次枪刀手,弓弩攻击结束后,弓弩手放下弓弩,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兵器,与后续部队共同与敌近身格斗。弓弩手不但练习弓弩,还要熟悉短兵器,随时准备进行格斗,但是宋代发生了较大变化。

北宋步兵阵形训练中,弩手、弓手依鼓声指挥,完成各自作战任务后,退回阵内,近身格斗由另外一队士兵进行。《武经总要》在“步兵习四变图”已经讲到枪刀在前,弓弩在后的编排次序。南宋将这种变化体现在实战中,阵内以枪手在前,弓手居中,弩手居后,编排也并非一队弩手、一队弓手、一队枪刀手、再一队弩手这样周而复始编队,而是各自单独编阵,如此弓弩手可以集中力量,给敌最大杀伤。远距离攻击时,枪手、弓手坐地,弩手放箭;再近,弓手起立,如弩手放箭;近战则枪手冲锋,这样既可以保护弓弩手,同时可将其作为预备队,增加了有生力量。采用此法,弩手攻击范围可至200余步,弓手达80步;而唐代弩手攻击范围是150步,弓手60步。在完全冷兵器的状态下,宋代步兵杀伤力更为惊人。

这种编队训练方式虽然只是士兵次序的变化,但提高了各种武器杀伤力,而且避免了因为前军弓弩手退回阵内造成的混乱,不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弓弩手在阵内又可以从容应付敌人骑兵等机动部队的突袭。

宋代陆军以步兵为主,就决定宋代军事训练必须重视、加强步兵训练,长期与骑兵作战,宋军装备了部分新式武器,又需要步兵分工更明确,专业化更强,尽可能熟练掌握专业装备。这是两宋与骑兵作战总结出来的训练经验,是其军事训练的一大特色。

(二)“以步制骑”的阵法训练

中国古代阵法训练一般以方、直、圆、锐、曲等为主,每一种阵的战斗作用不同。李靖讲:“方、圆、曲、直、锐,实因地形使然。凡军不素习此五者,安可以临敌乎?兵,诡道也,故强名五行焉。文之以术数相生相克之义,其实兵形象水,因地制流,此其旨也。”譬如圆阵利于防守,曲阵利于冲锋。宋代阵法训练中虽然也有方、圆、直等名称,但都是方阵的变体,体现的是“以步制骑”核心思想。

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就是一个大方阵,阵内又布三个步兵方阵为中军阵,左右前后翼骑兵只是承担警戒和掩护任务。这种方阵以防御骑兵冲击为主要目的,规模庞大,估计在实战中采用不易,只是在训练中应用较多。

而《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本朝八阵法”,是宋代对前代阵法进行总结、改造,将牝阵、牡阵、冲方阵、车轮阵、罘罝阵等原本用途不同的阵形,悉数改造成为方阵或者近似方阵的防御阵形,以步兵作为主体。这是基于宋代战争的特点而定,符合了当时作战需要。

至南宋时期,阵法不在拘泥于古法,而是依实战经验总结出克制骑兵的新阵形。譬如吴玠所创“叠阵”,严格意义仍算方阵的变体,但是训练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全以步兵组成,骑兵处于辅助性地位。此后诸如“撒星阵”等,已经彻底抛弃了方阵,模仿骑兵战术,发挥步兵的机动性,聚合无常,步兵以骑兵的战术制约骑兵,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也正体现了宋代“以步制骑”的阵法训练指导思想。至于效果,不单由训练本身决定,还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对北宋“以步制骑”的训练不能简单否定。

(三)新式训练方法的探索

宋代军事训练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有些是基于当时战争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伍,而有些则是全新的训练思维,被后代继承和发扬。

宋代战争方式及其规模都需要更优秀的将领,宋神宗时期创立的武学,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专门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场所。通过武学培养,将官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了新的作战、训练方法,熟悉各种武器装备,可以更好地为军队服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近代军事院校的一些特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宋代武学断断续续,没有被认识到其重要性,未能为宋提供优秀将帅。

车是先秦时期重要兵器,战国以后,随着骑兵兴起,就在战场上销声匿迹,成为运输辎重的工具。虽然不断有人建议复兴战车,但是由于战车自身存在机动性较差、进攻能力不足等弱点,一直没有实现。宋代为制约骑兵,再次提出重新利用战车。韩琦、宗泽、李纲等人先后提出战车训练方法,但由于没有新式武器与之配合,始终不能得到应用。魏胜则将火器与战车结合,制出炮车,以战车作为屏障发射火器,使战车进攻能力大大加强。虽然当时由于技术限制,没有与炮车相配的单兵火器,不过已经在军事训练上是一个很具有前沿性的探索。

火器在宋初就已经在战争中有所使用,但当时仅是一些火箭、火球之类的火器,杀伤力不大,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西北前线李宪需要武器中就有:“神臂弓火箭十万只,火药弓箭二万只……火药火炮箭二千只,火弹二千枚”。此处明确有火药弓箭,这种弓目的是使目标燃烧,估计力量并非训练重点,战机与准确性方面训练较多。还有一些通过抛石机或人力抛送的火球类火器,南宋晚期出现的管形火器,这些新式武器带来的必然是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只是目前笔者所见资料很难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二、宋代军事训练的效果

军事训练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实战中,两宋由于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军事训练通常被认为弊端太多,是导致其在军事方面屡战屡败重大诱因。但是庞大的宋帝国如没有良好的军事训练作为军队战斗力保障,如何能够延续三百余年?宋代在军事上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到军事训练本身。

抛开宋代战争众多制约因素,宋代军事训练的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北宋初与南宋初这两个阶段,宋军的确称得上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一批优秀武将如曹彬、李继隆、杨业、岳飞、韩世忠率领下,宋军的战斗成果还是相当可观。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浮浮沉沉,但是宋代军事训练在许多重要国防区域,大致保持了一定水平。北宋中后期西北地区的“西兵”,南宋驻扎在四川、沿淮地区内的军队以及水军,这些军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如果没有日常良好的军事训练作保障,想做到这一点恐怕很困难。

但是宋代军事训练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其无法正常的快速发展,也令宋代没有取得相对辉煌的军事成就,这是被当时众多因素制约的结果,并非军事训练单一因素,所以对宋代军事训练应该恰当而准确的评价,不能因为宋代军事力量就否定其军事训练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