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塔
6952400000008

第8章 古塔举撷(2)

虎丘塔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初建时虎丘塔高大概60米(虎丘塔自宋代到清末多次遭受火灾,故顶部的铁刹已倒,现塔身高47.5米),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塔的平面形状为八边形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其层间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砖砌建筑结构比例适度,各层高度并非有规则的递减。全塔由八个外墩和四个内墩支撑。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八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超世的智慧和精湛的技巧。

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作为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虎丘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因此,虎丘斜塔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

(八)六和塔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六和塔的建造缘由比较特殊,它并非因为单纯的佛教意义而建,据《咸淳临安志》卷82载:“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可以看出,六和塔最初是用来镇伏江潮的。据说,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平稳,不再荡溢迸流。此外,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兼具了灯塔的功能。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无争,竟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如果一定要判断孰是孰非,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关于六和塔的来历,民间则一直流传着“六和镇江”的故事,说的是古时钱塘江里住着一位性情暴躁的龙王,经常无缘无故兴风作浪,打翻渔船,淹没农田,附近人民怨声载道。见此情景,有个渔民的儿子六和挺身而出,发誓要学精卫填海,用石头填满钱塘江,不让龙王再危害人间。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头,终于降伏了龙王。后人为了纪念六和的壮举,就在月轮山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并以六和的名字作为塔名,这就是“六和塔”。

宋宣和三年,六和塔毁于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高宗赵构因见钱塘江潮捣堤坏屋,侵毁良田,便命有关官员预算费用,决计重建六和塔。这时,僧人智昙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他历经艰辛,前后历时十余年重新建好六和塔,塔院亦告落成。该寺依塔而建,反映了中国早期寺庙中的风格,即先有塔,后有寺,寺之建筑以塔为中心而建,而不是像后期寺庙建筑那样,以塔为附属物。如今寺虽已不存,但从残余的建筑还可窥见当时格局之一斑。元朝元统年间,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六和塔遭倭寇破坏;万历年间,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莲池大师)主持大规模重修。清朝雍正十三年,世宗再次下诏命浙江巡抚李卫作大规模修整。乾隆十六年,高宗弘历南巡到杭州,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第一层为“初地坚固”,前供地藏菩萨塑像,后置明万历刻北极真武像;二层是“二谛俱融”,供东海龙王像;三层写作“三明净域”,供弥陀、观音、势至像;四层书题“四天宝纲”,供鲁智深像——这是根据《水浒》故事中武艺高强的鲁智深圆寂之地就在六和塔的传说,后人因而为之在此塑像;五层题的是“五云扶盖”,供毗卢观世音像;六层四字为“六鳌负戴”;七层留题了“七宝庄严”。其中,明线刻真武像至今犹存,其余所供奉的佛道偶像都已毁损无存。当时,六和塔的各项设施,不但都得到了恢复,而且还有所增益。开化寺香火的规模当然也今非昔比,一时间,香火鼎盛,人声喧沸,可以说是六和塔历史上又一盛大时期。

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60米,占地888平方米。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赏心悦目。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 显得十分和谐。塔内每二层为一级,有梯盘旋而上,壁上饰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景点之一,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还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所以历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诗咏叹,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又有诗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真实地描绘了六和塔和钱塘江的风光。

(九)苏州报恩寺塔

报恩寺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坐落于苏州市内报恩寺中,又名北寺塔。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古称通玄寺。该塔五代北周显德年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报恩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南朝梁时建有十一层塔,北宋焚。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砖身木檐,曾刻入南宋绍定四年的《平江图》碑中。现在仍是苏州城内重要一景。

该塔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每层各面外壁以砖砌八角形柱分为三间,于当心间辟门。外壁、八角形回廊两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砖制柱、额、斗拱隐出,自栌斗挑出木制华拱与昂。回廊转角处施木构横枋和月梁联结两壁,再以叠涩砖相对挑出,中央铺楼板,墁地砖。廊内置木制梯级。第九层回廊顶纯用叠涩砖挑至中点会合。第八、九层塔心方室中央立刹杆,上端穿出塔顶支承刹轮,下端以东西向大柁承托。塔基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均为八角形石雕须弥座式。基台高1.34米,下枋满雕卷云纹。台外散水海墁较现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边沿距底层塔壁0.78米,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木构部分则以后代重修居多。各层塔门过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结构复杂,手法华丽,第三层塔心门过道上的藻井尤为精致。塔内砖砌梁额、斗拱、斗八藻井,顶层塔心刹杆,内檐五铺作双抄或单抄上昂斗拱,柱头铺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斗,内转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须弥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报恩寺连同铁制塔刹共高约76米,其中塔刹约占全高的五分之一,底层副阶柱处平面直径约30米,外壁处直径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并不壮硕,翘起甚高的屋角、瘦长的塔刹,使全塔在宏伟中蕴涵着秀逸的风姿。

(十)开封铁塔

铁塔又名“开宝寺塔”,坐落在开封城东北隅归远门里原甘露寺东侧,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镶嵌,远看酷似铁色,又称为“铁塔”。铁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1961年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

据民间传说,这座铁塔的建造同一颗舍利有关。释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8个国王均分,其中摩陀国中的一份在200年后为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他取出佛舍利分藏在8.4万个小塔内,运送到各地,其中一部分传入中国。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时期,占据浙江一带的吴越王将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迎入杭州供奉,后来宋朝军队逼近吴越,当时吴越王降宋,宋太祖赵匡胤就把佛舍利供奉在东京的滋福殿中,后来又命人在城内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城之冠”的13层木塔,用作供奉,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宝寺塔。此塔在建成55年后毁于雷火,而后宋仁宗重修开宝塔。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