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昏黄的午后,两个日本人悄悄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滏口陉,他们从滏口陉西侧的古镇彭城雇了一辆小马车,然后沿滏口古道向北行进。
他们的目的地是滏口东侧的石鼓山,那里有一座颓废的古旧寺庙,这座寺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寺庙建筑在山腰的大石窟里。据老辈人说,石窟里的寺庙幽深,昏暗,里面还有凶煞罗汉出没,所以当地人很少进入,只有一个叫赵二爷的放羊的羊倌曾经进去过。
据赵二爷讲,他进到石窟里后,迈了一步,突然传来很大很响的轰鸣声,就像千军万马在征战一样,吓得赶紧跑了出来。从此,人们把这座石窟寺庙叫做响堂。响堂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逐渐把这座山的名字也叫做响堂山了,而鼓山却很少有人叫了。
这两个日本人一个叫水野清一,一个叫长广敏雄。响堂山是他们考察中国佛教遗迹的一个重要地方,而此前他们刚刚对洛阳龙门石窟进行了考察。考察的收获就装在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日后,他们的考古收获将影响整个中国的佛教美术研究。
他们乘坐的小马车孤独地行走在滏口古道上,单薄的马蹄踏在贫瘠的滏口古道,敲碎了鼓山空旷的寂静。此时的滏口古道安静得像一个熟睡的老人。
这是1936年4月中旬的一个同样安静的早晨,路边的梧桐树上依然开满了桐花。赶车的是一个裹着单衣的中国人,他听不明白车上的两个日本人在叽里咕噜地说什么,因为他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远没有车上的两个外国人知道得多。
滏口陉是太行山的一个主要断裂带。太行山古称大形山,早在《尚书》中就有了太行山的记载,明唐枢,一生游历,曾在《游太行山记》中写道,“曰山之东,山之西,太行丰原之正脉”。而《述征记》中写道,“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八陉即太行八陉,滏口陉即是太行八陉的第四陉。滏口古来亦称“郭(山头)口”,命名取义则侧重一方山势,所谓“廖郭(皆山头),谷深”(《集韵·铎韵》),这样的描述很符合当地自然地形特征。这里山高岭深,形势险峻,两厢山势嵯峨,群峰摩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从山西高原穿越太行,经武安东下华北平原,俯视北面邯郸,南边邺城、安阳的战略要道。
石鼓山绵亘南北,墙立陡绝,是滏口陉的第一道山脉,向为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间天然屏障。东魏、北齐定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并以山西晋阳(太原)为其陪都,东魏北齐的皇室贵族,常往来于二都之间,而滏口陉是其必经之道。北齐的皇室贵族在沿途营造了许多离宫别馆,供憩息休养,而位于鼓山的响堂山正是他们最大的行宫。隋唐之后,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滏口陉失去战略要地的军事作用,逐渐变得荒草萋萋,曾经富丽堂皇,钟声悠悠,绿荫匝地,泉水不绝于耳的响堂山石窟也逐渐颓废。到民国时期,石窟内的雕像更是残头断臂,破败不堪,幽深的洞窟成为乌鸦野雀的领地。而现在,清脆的马蹄声再次打破寂静的山谷,一队人马沿着崎岖的山道,艰难地向山上爬去。那么,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寺院?它为什么吸引了这些日本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