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河山寂寥
6939800000013

第13章 黄沙道中永远的身影

古道、凉亭、溪桥……走在不规则的石板路上,沐浴冬日暖暖的阳光,我想起了八百多年前,辛弃疾老先生夜行黄沙道中,以一阕“西江月”将这条掩藏在赣东北乡野鲜为人知的古道光荣地载入了浩瀚宋词。面对江南山村美景,辛弃疾一路走来一路歌,千古绝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悠悠岁月里一直行走到今天,前行的脚步还在教科书里延续。

如今,随着铁路、公路、高速路的纵横驰骋,黄沙古道早已冷冷清清车马稀,充其量只是乡间的小路,质朴、宁静、逼仄,也有点破败,散落在两旁的民居却依然尽职尽责地承载繁衍生息的重任。在茅店社林边,那座石拱形溪桥仍在,布满了青藤,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在黄沙岭乡,我们面晤了乡党委林书记。他像曾经完成过某件大事一样终于等到了能够产生共鸣的人,说当年刚来乡里时,他特意选择了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去独自体验“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韵味。一个人走过村庄,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慢慢走向黄沙岭,驻足凉亭,镶嵌在阡陌田园间的村庄闪着稀稀落落的灯火伴星而眠,起起落落的蛙声是它发出的辛劳、甜美的鼾声,相映成一幅黄沙古道图。我羡慕林书记能有这份雅兴,把对辛弃疾老先生的崇敬化作身体力行,难怪走进乡政府大院内,有一张巨型喷绘形象广告赫然入目,上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把人一下子拉到宋词的氛围中……这样,便使得乡政府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流连忘返。而首先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来自广丰的年轻女乡干部,她是“三支一扶”考进山里来的,已经一年时间了,看她很知足地忙前忙后,就知道她在这里生活得乐不思蜀了,陶醉于文化氛围里。我甚至生出无恶意的嫉妒,钦羡她拥有如此宁静的美好生活。

闲谈间,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林书记,假如有可能,我愿意来你们乡挂职一年半载,冲着你们是“夜行黄沙道中”的诞辰地而来的。林书记笑着说,好啊,表示热烈欢迎,你假如能倒背如流这首词,我马上请示上饶县委,但市里的手续则要你自己去办理。说笑归说笑,我还真动心了。能在辛弃疾为途次的地方工作一段时间,白天入村进户匆忙穿行在“稻花香里”,晚上仰望“七八个星天外”,躺在茅店社林边上的客栈里聆听叮当溪水或者两三点微雨,当是一次一辈子值得回味的人生经历。到那时,倘若有朋友来看我,我就带他们去走一走“黄沙古道”,然后熟练地当着他们的面一边指点山水一边熟吟辛词,岂不叫人好生羡慕!

午饭后,乡里有位干部自告奋勇提议开车带路把我们一行送往原汁原味的古道上,途中经过茅店村时我们还停了下来,察看“路转溪桥忽见”的旧貌,那座古老的溪桥依然横卧在奔流不息的溪水上,一只大黄狗卧在桥上,见来人了,起身摇着稻穗一样粗壮、饱满的尾巴表示友好。乡村的日子像桥下的流水一样不紧不慢,几个颐养天年的老人则一脸安详地坐在桥畔晒太阳享受晚年的幸福,半睡半眯眼,有一句没一句地也谈谈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又生了娃,这时,不知哪家的音箱不知高低强弱播放的流行歌曲像长了翅膀走村串户传得很远,时有年轻人骑电动车打手机穿行在古道上,古老与现代相交融,这里差强人意的商业气息居然也绵长不衰。恍然我惊喜地发现,乡政府内那张喷绘背景图案原来就是在这里取景的。可惜溪桥旁竖起了一幢幢钢筋水泥楼房,有一幢楼房还正在兴建,以至茅店很难看出中世纪中国乡村繁荣的旧貌了,秦砖、汉瓦、泥墙基本退出了视野,幸亏溪桥仍在。

复上车,我们来到离黄沙岭不远的大屋村,几个村干部模样的人接到乡里的电话早就候在路上迎接我们,显得很隆重,商议后,派出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带路。老人是当地人,很是自豪地带我们踏上了真正的古道。他告诉我们,黄沙岭共有六七个凉亭,翻过莽莽山岭就是尊桥地界,离广信府(现在的上饶市)就不远了,老辈人都是从这条路上用脚丈量生计,肩挑手提到广信府求学、经商、办事的。兔子、野鸡、獐麂经常出没其间,但不必心惊肉跳,它们是不伤人的。倘若遇上野猪和蛇倒要小心为好,村里人过黄沙岭一般都结伴而行,路上互相有个照应。我突然觉得,一个人夜行黄沙岭还是要点勇气的,总以为有一些未知的恐怖在暗处窥视,想象中那一道深不可测幽魂一样的蓝光不可避免会令人脊梁发寒,以至于还来不及感受落寞和孤单,却要考虑如何应对或许有来自后背的突袭。当然,猎猎西风中饮马黄河剑指黄龙的辛弃疾何惧区区黄沙岭,何况还有明月同行,蛙鼓伴奏,对酒当歌,意气风发。

那一段保存完好的黄沙古道夹在两座陡峭的大山中,是顺势在山腰上开辟出来的,就地取材铺上了石块,还算平整,中间横着一条峡谷,一边临渊,一边依山,有些险峻,给古道平添了几份神秘和苍凉。

沿途我看到有很多的野菊花生长在路边,蓬蓬勃勃地蔓延开来,田坝、山脚、溪畔,随处可见,像是举行一场盛大的菊花博览会。在一户农民家,我讨要了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子,一路欣赏景色,一路顺手采摘菊花,看到我对菊花情有独钟,热心当导游的老乡和同来的老吴夫妇也不时帮着采撷一把,有了他们的参与,很快,我的塑料袋就装得有些规模了。

季节已经是初冬了,菊花仍一丛丛、一簇簇长着,虽然没有人侍弄,照样开得气势磅礴。黄色小花朵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它们一年一年地向四周扩张,似乎有野心有信心要把所有的山峦全部纳入势力范围。经过第一个凉亭时,我们坐下来歇息、拍照。再越过一个山弯,又有一个山梁,前头行走着一个匆忙的身影,我们加快脚步欲追上去问穿越黄沙岭究竟要几个小时,没想到转过一个山梁,前面的人影早已不见踪迹。许是他们走惯了山路,健步如走平地,气喘吁吁的我们选择了放弃,路边菊花的灿烂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采摘一把,闻一闻,又精神抖擞。站在黄沙岭,因为季节的原因,我遗憾没有见闻到辛弃疾笔下的阵阵稻花香,却幸运地感受到大片大片的菊花冲击视野,其实,这只是丰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已。假如辛弃疾是我这个时节经过黄沙岭,又会有怎样的词出来呢?我没有吟诗作词的才华,否则也来和辛词一首,但这远没有埋头采撷菊花来得现实,我的咽喉正需要菊花的滋润。

回到城里的家,我把在黄沙岭采摘的菊花晒了一筛子,三五个太阳下来,菊花就干了,摘叶拣枝,颗颗黄灿灿的,装了满满一小玻璃瓶,还送了一小包给与我一同去黄沙岭的老吴,没有他的提议并亲自驾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走上黄沙古道。冲杯开水一泡,香气就顺着茶杯袅袅升腾在室内氤氲开来,喝着香香的菊花,润润嗓子,手握一卷宋词,翻到那篇《夜行黄沙道中》大声朗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倒是别有一番意味。

词中有动有静,动静相衬,明月、清风、稻花,惊鹊、鸣蝉、蛙声,星天、雨山、溪桥,还有那个坚毅、挺拔的稼轩先生,一幅幅山水DV画面徐徐展开,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五十个字的才华被人传唱千年,还是此景,茅店依旧在,其人已去,词艺不朽。在崇拜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那是山乡宁静的月夜,有一个高洁、不屈的灵魂在漫步、沉思。真想再坐回当年的教室,去倾听语文老师是如何用三两节课时来讲述词的艺术价值、现实意义等。

我似乎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衣袂飘飘走来,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他真的满足于江南的温柔,而将那报效祖国的金戈铁马放归南山了吗?推敲《夜行黄沙道中》,还真难看出端倪来,但透过在这条古道上写下的另外一篇《生查子·独游西岩》,大丈夫深藏不露的情怀在最后一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才有所显山露水。是的,亦文亦武的辛弃疾至死也不会忘记收复失地的使命,他的血脉流淌着坚强的因子,骨子里从来就没有“懦弱”二字。

叩问黄沙岭,何处寻找夜行人?在那山脊上、在那稻花香里、在那茅店社林边,曾经走过一个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身影,又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