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将篇(二)
6938300000005

第5章 希特勒

1.流浪得来的“财宝”

1924年服刑期间的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东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布劳——出生了。他是一个海关小职员的第三个孩子。希特勒前面的两个哥哥都夭折了,而他却偏偏活了下来。因为他的存在,曾使6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给人类带来了一次空前的浩劫。这个世界法西斯的头目是怎样出名的?他是怎样卷起人类灾难的旋涡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发迹史,或许能从中领悟到某种有意义的启迪。

希特勒的出生地——布劳,地处奥地利西北边境,是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的交界处。

他的出生地对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希特勒早在青年时期就想:两个说德语的国家,同属日耳曼民族,不应有边界分开,应该统一。他的这种原始想法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这也正是他为何在掌握了德国政权,成了独裁者之后,吞并奥地利,使奥地利成了他对外侵略扩张首要目标的原因之一。

1909年希特勒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时期。此前的5年里,他因父亲去世,家庭拮据,一直辍学在家做着当艺术家的梦。此时20岁的希特勒身穿一件匈牙利籍犹太旧衣商送给他的黑大衣,长至足踝。前额头发斜梳,一头乱发。头戴一顶油腻发光的黑呢帽,四季不换。两颊和下颌胡须丛生,身后背着一个破旧的画架,他从一个街头流落到另一个街头,绘制一些拙劣的维也纳画片。画着圣斯蒂芬大教堂、歌剧院、伯格剧场、舒恩布伦王宫等等景物,卖给小贩装饰墙头、卖给商人嵌在陈列出售的画框里。或者被家具商买来钉在廉价的沙发和椅子靠背上。白天以卖画得来的钱在小酒店或候车室里买些廉价食品充饥,夜晚或在公园的长椅上或随便在哪家的门洞里过夜。甚至在紧迫之时以典当衣物度日,直至身无旁物,最后便加入到以依赖施粥为生的流浪者的队伍里去接受一份施舍。

1909~1913年这一时期的希特勒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住处。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成了一个注视、关切社会和世界的人。

他的一个朋友叙述道:“希特勒常常起来反对一些事情,他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从未见过他轻松愉快地干什么事情。”希特勒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苍白的、病弱的、瘦高个青年,他非常胆小,常常沉默不语。但谁要是与其意相悖,谁要是反对了他,他会立刻爆发一阵,歇斯底里地狂怒起来,向所有反对他的人倾泻。

当时的希特勒在维也纳还没有正式参加政治活动,但他却在单身汉寓所里进行了政治斗争和蛊惑性煽动的预演。正是在这个远离政治舞台的小圈子里,希特勒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信仰。他的雄心、活力和懒惰同他的古怪性格混杂在一起,使他在一小撮失意者中崭露头角。短短的几年当中,希特勒具备了有可能使他成为职业政客的各种基本素质。

在此期间,他衣衫褴褛,他缺吃少喝,但他却异常注意国内外的政治动向,特别是重视奥地利三大政党的活动。

另外,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也是他在流浪期间练就的特殊本领。他可以公开地伪装,理直气壮地扯谎,坦率地残忍和不择手段。他不信任任何人,也不委身于任何人,因为他不承认在人与人之间有任何的友谊和忠诚。这些品性运用于他后来的政治斗争和对外的战争中,使他变得特别的阴险、奸诈和灭绝人性。他根据人类的普遍弱点,得出荒谬的结论,使许多同样老奸巨猾的对手都猝不及防,纷纷败下阵来。

2.一战前后的希特勒

1913年春,希特勒年满24周岁了,按照奥地利政府的规定,他早在20岁的时候就应该去服兵役,可他却逃避了四年。眼下情况不同了,欧洲大陆阴云密布,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危险,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须到兵役局去报到。希特勒一看情况不妙,就赶紧买了火车票,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维也纳,跑到德国去了。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亲王在萨拉热窝被一位塞尔维亚的爱国分子刺杀了。

一个月以后,欧洲几个大国相继宣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了。交战的双方,一方是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另一方是以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为主的“协约国”。战争一打就是好几年。唯恐天下不乱的希特勒就盼着这一天呢!战争爆发以后,他马上上书巴伐利亚国王,恳请国王恩准他加入巴伐利亚军队。他的请求得到国王批准,国王批准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平生最伟大而最难忘的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战争不仅使希特勒摆脱了贫困,而且在希特勒看来,战争给他提供了一个参与改变世界的良机。“在热情冲动之下,我跪下来,衷心感谢上苍,赐给我这个能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幸福机会。”

从此,希特勒投笔从戎,结束了他的卖画生涯。假如历史不跟他开当兵这个玩笑,他会一辈子以卖画为生吗?也许不会,因为他从来不具备真正的艺术天赋。然而,当兵毕竟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他后来曾经庆幸自己走了这条道路——最合乎他本性的道路。希特勒因作战勇敢很快被提升为下士,旋即调往团部当传令兵。12月初,他被上司奖励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希特勒喜形于色,写信给慕尼黑裁缝师傅波普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可是,我那些也该获铁十字勋章的战友们几乎都阵亡了。”

1918年8月,希特勒又得到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这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一级铁十字勋章很少授予普通士兵。李斯特团日志中有希特勒得奖的记载,但没有说明得奖章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他只身俘获了15名英军,因此得奖。另一种说法说他得奖是因为只身俘获了12名法军。不论什么原因,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希特勒确实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他以此作为最高的荣耀和他作战勇敢的证明,始终骄傲地挂在他胸前,直到他死去。

1919年春天,希特勒回到了慕尼黑,被第二步兵团雇用,任务是侦察和调查各政党和组织,特别是工人政党和组织的活动及其性质。这项工作希特勒干得很卖力,颇受上司赏识。不久,他又被派到当地军区司令部的新闻和宣传处工作。为了扩大陆军的保守思想的影响,司令 部举办了“政治训练班”,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同和平主义、民主主义作斗争的“斗士”。

希特勒在训练班上比较系统地听了一些右翼思想家和教授的政治见解,进一步启发和加强了他的保守和反动思想。希特勒控制不住的演讲欲和滔滔不绝的口才,特别是他的右极思想观点,使他的主管上司感到满意。训练班出来以后,他就被派到一个团里去做教官。

1919年9月的一天,希特勒接到上司的一项命令,要他去调查一个自称为“德国工人党”的小小政治团体。他奉命去后,发现二十来个人,坐在一间偏僻阴暗的房子里,死气沉沉。

会上有一个叫做弗德尔的土木工程师作演讲,恰好希特勒在政治训练班里见过他,彼此熟悉,这倒免去了希特勒这个冒昧与会者的尴尬。

弗德尔在专业上不怎么样,对经济问题倒是有些兴趣。他将资本分成“创造性”、“生产性”和“投机性”三种形式,并且固执地认为,德国大多数经济问题的原因,就出在投机性资本这里,因此,必须禁止这种资本。这样一种奇谈怪论并没有什么逻辑和科学根据,但希特勒却如获至宝,认为弗德尔的“打破利息奴役制度”是建立一个新政党的先决基础。

弗德尔演讲以后,一个教授站了起来发言。他大肆宣扬巴伐利亚从德国分离,与奥地利合并。希特勒事后回忆说,他心中怒不可遏,站起来对这种在南德颇流行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教授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其余的听众呆呆地注视着这位无名小辈。

就在这时有个人从后面追上希特勒,朝他手里塞了一本小册子。这个人是安东·德莱克斯勒,国家社会主义的真正奠基人。希特勒随手把小册子装进衣袋,回到政治部,向他的上级谎报了情况,说“德国工人党”和其他政治团体并无二致。

第二天,希特勒一清早就仔细阅读了那本小册子。小册子的书名是《我的政治觉悟》。使希特勒吃惊的是他本人在过去几年中确立起来的许多思想都在这本小册子里体现了出来。德莱克斯勒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然而不像社会民主党,却要保持强烈大日耳曼民族主义的政党。希特勒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当天下午,希特勒又惊异地收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已被接受参加“德国工人党”并要他出席晚上的委员会会议。这突兀的通知,使希特勒为难了。他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苦苦思考该作出何种选择。

经过两天的殚精竭虑的思考之后,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参加这个党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决定。跨出了这一步以后,就再也没有退路,也不可能有退路了。”希特勒摒弃俸禄,毅然决然投身于政治,成了德国工人党委员会的第七名委员,这一步成了希特勒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

3.纳粹党的建立与发展

希特勒是位杰出的煽动家,他的两片嘴唇煽动起的阴风,在千千万万的德国人心中燃起鬼火,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拜倒在他和他的纳粹的事业的脚下。“德国工人党”是个不起眼的小政党,但是它凭着希特勒不凡的组织才能和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扩大了队伍和影响,同时希特勒也渐渐地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并取得了对德国工人党的领导权。

纳粹党的党徽得到了慕尼黑地方当局的默认1920年,他在罗姆的帮助下,把党的名称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根据缩写字头简称“纳粹”。纳粹党既有极端的反动性、侵略性和冒险性,又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在掌握群众方面,尽管希特勒有惊人的口才和神秘的妖旗(纳粹党旗),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认识到了恐怖行为的妙用。对更愿意崇拜强者而不是帮助弱者的那个时代的德国人来说,恐怖撩起的毒焰是强者的象征,成功的恐怖行为能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并使他们感到压倒弱者的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希特勒一项独特的发明。

1921年10月5日,希特勒纠集了一批膀大腰圆、乐意为他效劳的退伍军人组成“冲锋队”,由罗姆当首领。冲锋队身着褐色制服,负责压制纳粹党集会时的捣乱分子和袭击其他政党的集会。他们开始是用拳头和橡皮棒,后来他们从国防军那里获得武器,他们的性质一变成为压制政敌和群众的打手。通过对恐怖的渲染来保持党内的政治热情,使群众随着他的意志猛烈燃烧。

希特勒艺术家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他成了特级的宣传大师。1920年夏天,希特勒突发奇想,要为纳粹党设计一个能表达它的意向、打动群众心灵的旗帜,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的思考,一面用红、白、黑三色构成的纳粹旗迎风飘扬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中惊叹不已,“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使命。”带的旗帜仿佛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中下层阶级跟着希特勒的步伐行动起来。就是这个带有字的纳粹族,后来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纳粹党和纳粹德国恐怖的“锦标”。

随着纳粹党影响扩大,许多苦于无用武之地的旧军官、贵族子弟、下等文人、政客、无赖、杀人犯等,纷纷投到希特勒的麾下,表示愿意为希特勒效力。希特勒不管什么人,只要对他忠诚守信用,就一概纳入麾下。

希特勒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有两个富有的太太因奖掖这位反犹主义的青年人而成了重要的赞助者。一位是钢琴制造商的妻子海伦·贝希施泰因太太。据说她第一次见到希特勒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希特勒到柏林时,她邀他到家中下榻,他们夫妇俩为他举行招待会,让他会见有钱的人。另一位重要的赞助者是赛德立茨太太。她是波罗的海沿岸人,在芬兰一些造纸厂里拥有不少股份。

将德国工人党变为纳粹党,并使党的组织获得经费、活力和发展,全赖于希特勒的策划和组织。希特勒利用这种优势和条件,不断加强他自身的权力和地位,逐渐地表现出一种独裁的倾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党内的权力斗争。

1921年初夏,希特勒离开巴伐利亚到柏林,想同北德一些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建立联系,使纳粹党组织向全德国发展。纳粹党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认为限制和削弱希特勒权力的机会到了。经过协商,他们准备把纳粹党与南部德国一些具有相同立场和思想主张的团体结盟,特别是同“德国社会党”联盟,利用其雄心勃勃的领袖来对抗希特勒,从而降低希特勒的地位。

听到消息以后,希特勒立刻赶回慕尼黑,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段,以退出纳粹党相要挟。这是其他委员吃不消的,没有希特勒,纳粹党就不可能获得这么迅速的发展。委员会不让其辞职,等于是向希特勒投降。但希特勒没有就此打住,他知道怎样迫使对方进一步让出权力。他要求停止纳粹同其他政党的联盟活动,取消党的委员会,任命他为党的唯一领袖,享有独裁权力。

他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其他委员在德莱克斯勒的领导下,印发了一些小册子,揭露希特勒的独裁行为。但这阻止不了希特勒的有力反击。最后,造反者接受了希特勒的和解条件,修改了党章,撤销了委员会,由他担任主席,拥有独裁大权。而德莱克斯勒则给了个名誉主席的职位以示安慰。

现在,希特勒专门从事纳粹的工作。他退出了军职,租赁了新的宽敞的办公室,聘请了专职秘书,安装了电话。他在等待时机出击,以便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取得政权,去实现他那不切实际的狂妄野心。

4.从啤酒馆政变到《我的奋斗》

1923年初,德国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拒绝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于是,法国派军队渡过德法边境附近来到莱茵河,占领了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区——鲁尔。这一行动对德国国内本来就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简直是火上浇油,连社会民主党都主张对法国进行“消极抵抗”了。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是“打倒莱茵河西岸的资产阶级”,把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政权都列为攻击对象。

只有狡猾的希特勒采取了和其他政党完全不同的策略,他选择了中间道路。在一次针对鲁尔危机的公众集会上,希特勒宣称:“我既不愿意站在‘十一罪人’一边去反对法国人,也绝不会参加现政权的‘消极抵抗’运动。”这个立场使纳粹党获得了空前的声誉。纳粹党一跃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政党之一。希特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和戈林、罗姆、罗森贝格、赫斯等人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11月8日晚希特勒策划、发动了一场幼稚的“啤酒馆暴动”,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了,却让他的名字在德传扬开来。

这个几年之前还是赤手空拳的奥地利下士,想在一夜之间改变巴伐利亚和整个德国的局面。他一开始,就想争取慕尼黑当局和陆军的合作,但他失败了。

由于政变的失败,希特勒受到了审判。11月8日晚上的那些极短时间内的同盟者,成了法庭上揭露他罪行的证人。但希特勒知道怎么做,他巧妙地利用了形势,使自己成为德国人谈论最多的人物之一。他把法庭当成了他宣传的讲坛,他的名字从此不仅在巴伐利亚,就是在整个德国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政变没有成功,可是审判却使希特勒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人物”,而且,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竟成了一个爱国志士和英雄。纳粹党的宣传立刻把这次政变说成是他们运动中的伟大传奇之一。

德国各大报纸头版头条都在宣传慕尼黑的纳粹党如何有组织性,其领导人希特勒如何善于雄辩。人们争相传颂着、议论着。世界各地的传媒也纷纷予以报道。鲜花、礼物、同情的信札川流不息地送到了希特勒的囚房。

然而表面嚣张的希特勒下了审判台却在冷静地思考,“平心静气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轻率鲁莽的决定。”啤酒馆暴动失败了,但10年之后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这次滑稽的政变摇身一变成为德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史诗,希特勒下令在此修建纪念碑,每年11月8日都在此隆重集会,以作纪念。

在总统选举活动中,希特勒挥舞拳头,声嘶力竭地攻击政府,煽动德国人民的不满情绪,并将仇恨的目标指向共产党。这是希特勒在柏林路斯特公园,面对数万人进行演讲。根据德国刑法第81条规定,凡企图以武力改变德国宪法或任何一邦宪法者,应一概处以无期徒刑。但希特勒仅被判处在兰德斯堡前炮台监狱服刑5年。而陪审法官还认为判得过严,不少德国人认为根本不应该判刑。主审法官则表示,希特勒服刑6个月以后就可以申请假释。

鲜花与仰慕并没有使希特勒陶醉,相反在难友赫斯的帮助下,他每天伏案沉思,一章接一章地撰写他改造德国、征服欧洲的宏伟蓝图——《我的奋斗》,一本臭名昭著的自传,一个囚犯对整个世界的宣言书。

假如人们稍稍回顾一下二战初期欧洲的惨况,谁都会震惊《我的奋斗》并非病者的狂呓,并非儿语!希特勒早就对这个世界发出挑战,然而欧洲那些一流的政治家,那些古老而文明的国家太骄傲了,他们怎么能对一个囚犯的几句厥词予以重视呢?那些为世界创造了无穷财富的犹太巨贾,那些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辉煌才智的斯拉夫人怎么能相信他们是“糟粕”而予以警惕呢?

人们已经习惯了国际法则,习惯了自己家园的概念,谁又能去在意一个囚犯的承认与不承认呢?于是张伯伦相信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真的只有对“苏台德地区那么一点点要求”;犹太人在毒气室门前相信希特勒让他们排队等候分配工作;波兰相信希特勒不会进攻他们;苏联相信德国不会背信弃义!

殊不知囚犯是认真的,《我的奋斗》1933年卖了100万册,1940年卖了66万册,德国人人手一册,德国的少年、青年都被灌输了第三帝国的思想、法西斯的蓝图,《我的奋斗》已深入脑海,化成血液,流淌在几乎每一个德国人的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