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6937800000004

第4章 职业与心理篇

大学生择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择业足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尤其是在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后,需要大学生从各方面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钟皿心态有些人在就业的认识上比较肤浅、模糊,这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对一个人的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胸怀大志、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的人在择业问题上要顺利得多,而胸无大志、生活懒散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社会需求等的认识就要肤浅、模糊一些。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干些什么,将来毕业后应该从事或可能会从事什么工作,以及自己为此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所以,他们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虚度美好大学时光,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客观分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克服过分的自信和自卑是就业前必备的健康心理因素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消除就业道路上的心理障碍。事实上,每个大学生不可能不对毕业后的职业有某种打算和设计,但这种打算和设计往往带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色彩,过分自卑或过分自信是其典型的特征。自卑主要源于知识的局限、认识的片面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它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拘谨、畏缩、退却。而过分自卑的人往往很难超越自我,在生活中缺乏豪情,是生活中的弱者。过分自卑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前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对其顺利就业十分不利。过于自信也是一种认识偏差,这种心理无形中把自我置于客观现实之外。如果这种心理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出偏激和不成熟,一旦进人实际生活,就会四处碰壁。它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心理准备首先要了解社会。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至少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要了解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在政策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职业;要了解社会需求信息;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接收具有可塑性的复合人才,除了政治素质、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大学生们具有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开拓精神、实干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生们要从实际出发去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排除各种干扰,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其次要适应社会。适应是择业的心理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对大学生来说,适应社会就是不悲观、不仿徨,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个人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优化心理素质。

大学生择业本身既是主观和客观相碰撞的过程,又是在择业的竞技场上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择业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

但有些同学对此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甚至感到心灰意冷,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其实,这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中的挫折是常有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要放下心理负担,仔细寻找失败原因,调整好目标,争取新的机会。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中取胜,在求职之前应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准备,尤其是面对竞争的心理素质的准备。

其一,认识自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我是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在自我评价时,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处处在为自己辩解,干扰自我认识。因此,择业前的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自觉排除自我认识中的各种干扰,对自己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以便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其二,自我表现。敢于表现自己,善于宣传自己,这是现代人的素质。在择业中,自我表现有利于被别人发现和赏识,增加择业机会。自我表现是对自己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其三,风险意识。风险意识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在可能失败中努力寻求成功。风险意识是对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提高竞争意识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如果具有风险意识,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潜能去避免失败,极有可能在某个领域走出前人未走过的路,使自己得到充分展现。

应试技巧第一,面试前心理适应。面试前要做好适度推销自己的准备,熟悉环境,了解对方,注意仪表,掌握各方面的信息。

第二,面试过程中的心理控制。等待面试时,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也可读一本有趣的书,以转移注意力,放松紧张情绪。

面试时调匀呼吸,掌握问题的关键,消除紧张情绪。回答问题时做到口齿清楚,语调适当,富于幽默和机智。

第三,面试后的心理调节。面试后进行总结,以积累经验,也有利于消除面试后的紧张心理。

家庭成员下岗的心理调适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其中企业职工(主要是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是最近几年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它引起的社会震颤和压力不亚于以往改革过程中曾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下岗不仅引起下岗职工的困惑,同时也引起在岗职工的不安:,使许许多多的在岗职工时常有一种心理危机感,担心不知何日下岗就轮到自己了,从而在他们的家庭也形成了阴影,并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

我们认为,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在过去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里,企业都是各级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由于一些决策的不科学,造成了一些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的不合理。这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矛盾还不那么突出,由于政府实行统购包销,因而对各类企业的影响并不大,而一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和转化,这种由经济结构不合理而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效率不高,产品不对路,科技含量低,而又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其项目和产品的行业、企业,日子就越过越难,甚至被无情、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在这些部门和企业工作的职工就不得不下岗了。即便是在那些还没有倒闭的企业中工作的职工,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还有一个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问题。

从主观方面说,由于职工本人的某种局限性,如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知识有限,业务不精,能力一般,缺乏一技之长,没有上岗的竞争力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使自己加人下岗队伍的原因。

有人说,下岗是一种牺牲,因为下岗职工的工资收人要比在岗时下降一大块。有人说,下岗是一种贡献,因为企业不景气,总要有人下岗,如果大家都不下岗,国有企业以至国有经济就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也就难以发展。一部分职工下岗了,就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开支,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有人说,下岗是一种解放,因为职工在企业上班,就必须时时处处都要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各方面都束缚得很紧,管得很“死”,职工难以过得自由。下岗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他从众多的限制他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他可以尽情地做一些自己乐于从事的、适合自己特点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事情,也许成功就在其中。还有人说,下岗是种机遇,因为下岗以后,职工的收人大量减少,人们决不会满足过这种低收人的艰难困苦的日子,对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他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寻找机遇,力求再度上岗。人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背水一战的情况下,经过一番奋斗和努力,说不定在一个偶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新大陆”,找到一个比以前更好的,收人更多的,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发展机会,将来成为“大款”也有可能。

不论怎么说,对吃了几十年大锅饭,已习惯了平均主义的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来说,下岗决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职工下岗会给其家庭带来一系列(可能是一时的)难以解决的现实间题。

面临问题

家庭收人大幅度减少,使家庭生活陷人困境。对现在城镇的一般家庭来说,即便是双职工中的一方下岗,也会使其家庭收人、物质文化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因为一方下岗也会使其家庭收人比原来减少1/4一1/3或更多,在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都还不高的情况下,这会给其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如出现夫妻双方都因企业不景气而下岗时,吃饭乃至生存都成了问题。

下岗职工心理失衡,影响家庭生活和谐。有不少下岗职工认为,自己服从国家分配到自己所在企业上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为企业和国家干工作,做贡献,一直拿的是低工资,指望以后有一个好的待遇和生活,不成想说下岗就下岗,过去那些年等于白干了。企业不景气,责任不在我们身上,为什么由我们这些人付出这个代价,承担这个责任呢?无论如何想不通。心理失衡了,心情不舒畅,情绪不好,牢骚较多,必然影响到家庭生活气氛的和谐。

引起一些正常家庭的夫妻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夫妻一方下岗以后,下岗一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因为我们平时讲的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原则,是以双方都是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工资收人为前提的。现在一方下岗了,工资收人大量减少甚至有时连下岗工资也拿不到,夫妻双方工资收人相差悬殊,这就大大削弱了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前提,或早或迟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认识和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会在家庭中引发一系列问题。

如一方气壮如牛,一方低声下气;一方居于支配地位,一方处于服从地位等。

可能引发家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职工下岗,收人减少,在市场经济和等价交换条件下,与钱有关的家庭问题都会随之充分显露出来。如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医疗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等,都会随着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深人地调整和改革而增加家庭支出负担。这几项大的开支加在一起,就是对双方都在岗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下岗职工家庭了,那无异于雪上加霜。

心理调适第一,正确面对现实,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下岗问题。不管什么原因,不管你愿不愿意,反正下岗轮到自己头上了,就要学会面对现实,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问题,既不怨天尤人,又要善待自己。在深化改革和社会大变革的年代里,在两种经济体制大转化的过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总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而自己下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不要总跟自己较劲,过不去。

因为再想不开,再不平衡,也于事无补。所以凡事都要往开处想,思想通了,一通百通,才能振作精神,下定决心,从头做起。

第二,努力提高自己,及时抓住机遇。自己下岗以后应尽快摆脱因下岗所带来的阴影,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要能够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发现重新就业的机会和自身闪光点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抓住,不可轻易放过。

即使自身的情况与现实的需要之间差距较大,也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尽办法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充分利用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练就一技之长,或使自己一专多能。要相信在社会全面大发展的时期,总会找到自己一显身手的舞台。

第三,放下面子,找准位置。中国有句话,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话用在一些下岗职工的心理活动方面是再恰当不过了。有不少的国企职工下岗以后,长期困扰他们自己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拉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认为自己在“堂堂的国有企业”干了那么多年,早已成了“国家的人”,自己下岗了,既无一技之长,又不希望干那些在他自己看来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

如清洁工、洗碗工、修理工、家庭保姆、做小生意等,都被看做是丢面子的事情,宁可在家呆着受穷也不去干。有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由于自己所在工厂不景气已下岗多年,一直在家闲呆着。当被问到为何宁可穷也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卖菜、修东西或收废旧物品等事情时,此人张口便道:“我是北京人,我是国家的人,我怎么能干那些事情呢?”此君一言颇具代表性。实际上,人的面子并不值钱,只是自己落后的观念在作怪。在西方国家,像大学教授在放假期间洗盘子,离任的部长干杂工的事情并非罕见,他们自己并不觉得丢人,世人也不会大惊小怪。

第四,全家理解,配合帮助。职工下岗以后,特别是在刚下岗的那段时间里,是下岗者情绪最低落,心情最不好,失落感最强烈,心态最不平衡,同时也是最需要家人理解和帮助的时候。这时如果家人能够正确对待自家下岗的人和事,做好帮助、开导、安慰工作,就能使自己的亲人较快地从下岗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使其振作精神,开始新的生活。因为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下岗者理顺情绪、调整心态的平静港湾。反之,若不能充分理解和正确对待自家的下岗者,动辄冷嘲热讽,反唇相讥,冷眼相对,便如同在下岗者伤口上再撒一层盐。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既不利于下岗者平静心态,更不利于家庭的和谐、温馨、团结和稳定。因此,家庭成员决不能说有伤下岗者的话,更不能做有伤其感情的事。

第五,用成功者的事例激励自己。职工下岗以后应该怎么做,其中有女厂长下岗后如何在家人和亲人的理解帮助下振作精神,抓住机遇,重新上岗的经验;有下岗者拉下面子,放下“架子”,从当家庭保姆、钟点工做起,到办托儿所、养老院的成功事例。总之一句话,只要能够正确对待,最终准能获得成功。

子女升学与就业的心理调适

升学与就业问题,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广大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持续2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求学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这些发展和变化并没有完全解决升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问题,对大多数(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来说,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仍然是少数人。就拿1999年来说,虽然政府决定扩大高校招生(全国共扩招34万人),但考生人学率仍只有30%左右。当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升学率较高(如北京近两年来都在50%以上),而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则低得多。再拿初中升高中来说,以北京为例,也有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人普通高中,而是进人各种各样的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等中专学校学习,这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此就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将在中专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而对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连进人中专的机会也没有。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许许多多的学生和家长仍然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艰难选择。

在我国,升学与就业的话题虽然已连续讲了几十年,但仍有许多学生家长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之间竞争的加剧,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

一些家长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问题其一,望子成龙心切,不惜孤注一掷。望子成龙,是古已有之的家长心理,但这种心理在今天的一些学生家长那里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不只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上大学,而且要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甚至要上省市重点高中、国家重点大学。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他们除了平时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只知道学习和吃饭的“机器人”以外,为了孩子的“发展”,还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些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学校,平时节衣缩食,不惜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把孩子“买”进重点学校。

其二,不从实际出发,拔苗助长。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和人之间智力和天赋是有差别的。如一些孩子智商较高,经过努力升人高中和大学比较容易;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聪明度欠佳,虽然也做了很大努力,但仍名落孙山,这都是正常的。但恰恰是一些后类孩子的家长不从这个现实出发,不承认人的智力差别,一味强调自己的孩子必须上高中、上大学。在他们看来,孩子上不了大学,就像地球要毁灭一样。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就非常高,对孩子要求异常严格,什么不许玩儿,不许上街;给孩子今天请这个家教,明天请那个家教,今天参加这个补习班,明天参加那个辅导班。自己和孩子活得都很累,结果却是拔苗助长,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

其三,管教方法不对,造成严重后果。望子成龙本无可厚非,严格要求也无须指责,然而在管教孩子的方法上则必须讲究。我们平时常讲,干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在孩子的管教方法上错了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搞不好会酿成大祸,造成严重后果。如一些家长过分要求孩子学习,当孩子不能达到其要求时,轻则训斥挖苦,重则打骂惩罚,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其长期生活在担心、紧张、痛苦甚至绝望之中。正是在这种长期难以忍受的压力面前,有的孩子出走了,有的孩子自杀了,有的孩子恨透了自己的家长,从而这个家也永远失去了和谐与欢乐,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特别提醒要正确解决处理好孩子的升学与就业问题,孩子的家长尤其是那些没能进人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两种思想准备。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计划经济时期,一般人的心态是,孩子最好是上高一级学校,上不了也就算了,反正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收人差不了许多。然而,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收人,学历太低了甚至连工作也找不到。因而,家长要求孩子的学历越高越好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并合乎情理的。但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落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每位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发展方向要有两种思想准备,不论自己的孩子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升学上,要明白大多数初、高中学生是升不了学的,你不妨先把自己的孩子列人这个大多数之中。家长积极的心态应是:只要经过努力,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就不后悔了。

还可以选择其他途径,令子女成才。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从孩子本身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出发,他适合上哪类学校就上哪类学校,上不了大学就上中专,连中专也上不了就先想办法找点事干,等他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再想办法上些成人高校之类的再教育学校,以弥补现在失去的机会。二是从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出发,有能力供孩子上学更好,没有能力(特别是农村的一些贫困家庭)也不要强求。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上更高级的学校自己要掏很大一笔钱,不要因为孩子上学弄得家徒四壁,或以全家不吃不喝牺牲健康为代价,可等以后生活稍富了,再想办法上学。总之,不论是属于孩子的能力问题,还是属于家庭经济问题,对孩子升学都要尽最大能力而为之,同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过于强求。

第三,要讲究方法,做好落榜孩子的工作。对于孩子平时的成绩,不论是好还是差,只要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就要适可而止,不要用过高的标准要求他,更不能用有伤孩子自尊心的办法去管教他。

一般来说,孩子本身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学习成绩不好,他自己也很难过。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充分体谅孩子。对高考落榜的孩子要做好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决不能火上浇油,以免发生意外。

怎样面对考场综合症

随着每年中考、高考的临近,众多考生及家长们的心情也渐渐地由冷静、沉着变得紧张、焦虑。就考生而言,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并非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是害怕自己未能发挥最佳水平,没有考出应有的成绩。阻碍他们充分显示自己才能的考场大敌就是这种担心—考试综合征。

症状表现即将毕业的考生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身处考场,环境虽与平时课堂大同小异,而考试的意义不同,其气氛也大不一样。面对试卷,时间又如此紧迫,心情难免有点紧张,但并不影响他们水平的临场发挥。这种轻度紧张意味着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总动员,只要考生做适度调整,如放松身体,做几次深呼吸等等,则有利于临场竞技水平的发挥。只有少数考生由于情绪过度紧张而表现出焦虑现象,即考试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情紧张、焦虑、恐惧、提心吊胆,头晕,脑中一片空白,往日记忆的东西如过眼烟云,或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躯体不适,如心悸、烦躁不安、出汗、肢体震颤、尿急、腹泻等等。这种不良清绪既抑制了大脑的功能,又因震颤和烦躁不安使考生坐立不稳几手不停地抖动,写不出像样的字来,加上额汗涔涔,影响视线,因而严重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有的考生甚至出现晕场现象。

原因分析众所周知,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种非常状态。它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冷静的头脑、稳定的情绪才能正常地发挥水平。

考试焦虑的产生原因有三:一是求胜心切,对考试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因而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担,如怕考不好后受到处罚,或对考试失败的恐惧等。二是价值追求本末倒置。学习主要是挖掘潜能,获取知识的过程,即内在价值,而外界的评价、分数的高低只是其外在价值的体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实现自我,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绩,如果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就会过分关注成绩,关注考试,导致考试时的紧张与焦虑。三是源于心理素质的缺陷,如有神经质个性特征的学生极易诱发情绪障碍。

调适方法

正确认识考生在临考前一段时间的紧张和焦虑根源于他们把考试的成功看得太重,但同时又缺乏对自己的把握。初、高中毕业生在中、高考中要解决的是求职和升学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如愿对每个初、高中毕业生来说都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面临中、高考的同学把这种考试看得太神圣,并把考试看成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惟一出路,往往就会出现紧张和焦虑。换句说话,考试前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完全是在考生对考试持有极不客观的认识的情况下,由于过分忧虑才产生的。因此,考生要化解考试前的紧张和焦虑就必须注意端正对考试的认识。第一,要客观地对待考试。其实,每个考生都从小学开始参加一年两次的期末考试,考试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每个初、高中毕业生都应该看到,考试不过是检查一个学生是否掌握已学知识的一种最普通的检测方式和手段,是对中、高考生现有知识水平、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测验。如果考生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精神上就可不必过分紧张。那么考生惟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复习所学的功课,仔细掌握知识的每一个环节。考试时,考生只要认真地、沉着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就行了。

否则,在考试中会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怯场”的现象。其次,不要把考试看成自己成才的惟一出路。不少同学把中考和高考看成是自己成才的惟一出路和选择。这样,考生在精神上的思想负担必然加重,心理上就会产生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而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如果一个人能够顺利地从初中升人高中,再升人大学,这固然是一条理想的成才之道,但是上了大学不能成才的大有人在,不上大学自学成才或以其他方式成才的也大有人在。对于考生来说,如果把升学作为毕业后的惟一出路,那么就会把考试看得太重,就会产生考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若出现考试落榜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更加不堪设想的后果。对于中、高考生来说,实现自己理想的不应该只有一条路,可以“旱路不好走水路”。

每个考生都应该在精神上做好两种准备:努力争取考试成功,如果没能成功,也不灰心、气馁。

考试焦虑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排解。这里向考试焦虑的学生推荐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即自信训练。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制原理,通过使考试焦虑患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考试焦虑患者在考前具有数不尽的担忧。研究表明,当一个应试者充满担忧的情感时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担忧也是多种心理性疾病的温床之一。如何通过自信训练来克服考试焦虑呢?

具体方法第一,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某些考试焦虑患者在临考前对自己消极的自我意识往往察觉不到。这是由于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习惯化的东西,应试者早已对此熟识无睹、不觉为奇了。要扭转这种情况,需要应试者仔细留心个人在临考前的细微生理变化,以便促进自己对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的察觉。

一般来说,当个体获得不久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的消息以后,假如具有神经性倒胃或面部肌肉紧张感等生理变化,通常便意味着大脑已出现了消极的潜意识,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已经朦胧地浮现出某些担忧的念头。针对这些潜意识或朦胧的念头,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握个体朦胧的潜意识的水平,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

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下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

所谓挑战,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置辩,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假如对自己没有信心而焦虑,就问自己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我认为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以往的考试成绩也证明,自己虽无很高的天赋,但起码也是正常的,因此只要认真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这次考试完全有可能考好,自己丝毫不该为这种无端的忧虑而苦恼。此种担忧有危害吗?当然有,这种担忧对自己当前的复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松懈自己的斗志,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当前的精神状态。若不及早排除,到考试时将后悔晚矣!个人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要牢记:当前最紧要的是有条不紊地搞好复习。既对考试充满自信,又要扎实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就是自己应采取的态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抖除杂念,发挥潜能。

特别提醒考生克服消极心理是增加考试自信心的有力法宝,可以减缓焦虑的担忧成分,利于考出好成绩。

怎样缩短工作适应期

原因分析刚踏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调换了工作岗位的同志,几乎都会遇到对工作不适应的问题。心理学家把这个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叫做适应期。对新工作的适应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陌生阶段,也称基本不适应阶段;思考阶段,即边工作边思考一些问题和探索工作规律阶段;协调阶段,即对新工作已基本适应阶段。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缩短对新工作的适应期呢?

适应方法

应对缩短新工作的适应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有一个积极的心理倾向,充分认识到缩短适应期的必要性,把它视为自己的需要。这是缩短适应期的最好心理基础。

必须对所从事的工作持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因为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你对工作的了解和适应。

要善于了解和掌握新工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一项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也就是都有自己的规律,充分了解和积极把握工作规律对适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实行目标控制。目标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是人的行为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此来指引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类行为的特征。善于工作的人总是把目标定得非常具体,每天有每天的目标,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由众多的小目标组合成一个大目标。这样,每个目标都具有各自的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压力越大,效果就越好,适应新的工作就越快。

广泛开展社交活动。特别要注意拜老同志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学习他们的技能和经验,接受他们的指点,尽可能避免走弯路。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同事共同探讨工作规律、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和同事广泛交朋友,得到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大有帮助。

下岗后的心理调适

最近有一位下岗女职工问我,下岗了成天在家里,又没有找至新的工作,心理烦躁,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是不是有心理障碍?

症状表现其实类似于这位女士的情况已不少见,下岗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心理冲击,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变化,甚至遭受较大的心理困惑,往往表现为:情绪焦虑、消沉、悲观、后悔、自卑和自责;缺乏自信心;原有生活规律出现紊乱,染上吸烟、酗酒、打麻将的不良嗜好;原有疾病复发;心绪不宁、身心负荷过重、闷闷不乐,出现刺激、疲倦、头痛发昏、失眠健忘、食欲不佳等亚健康状态。

下岗不仅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使下岗者心理长时间处于失意、不平衡之中,如不注意心理调适,会使自己陷人焦虑、失望、沮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也给重新择业带来心理障碍。因此,下岗者要做好心理调适。

调适方法

退一步天自宽。人处在失意的逆境之中,不妨用退一步天自宽的办法调节自己的心理。悠悠人生,哪能事事如意?既然人生总有失意的时候,为何不想开点儿?当今社会,下岗者也不仅仅是自己一人,既然其他人都坦然面对,自己又何必不能自拔呢?再说不一定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世界之大,总会找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妨用这种心理来安慰自己,使心理趋于平衡,尽量使自己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从而能以一种健康正常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勇于面对现实。时下,仍然有许多下岗者怀有一种不恰当的心理,仍然希望端上一个旱涝保丰收的铁饭碗,不珍惜社会所提供的一些再就业机会,甚至认为去从事某些职业,如服务、修理等有损身份,太掉价或是太苦太累。这实际上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因此,下岗者应该面对现实,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丢掉所谓“面子”、“身份”等包袱,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当你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时,就会发现自己仍然还有许多机会。

自信自强。下岗对自信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些人会因此一厥不振,从此消沉下去,但正所谓“天助自助者”,再就业除了需要政府、社会的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已要自强自信,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把下岗看做一次新的人生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下岗者可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实践某些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合自己特点的技能,为再就业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人到中年防“泄气”

原因分析从身体上说,中年以后,身体部分机能已开始退化,动作的每捷性已经从顶峰状态逐渐下降;从心理机能来说,有些中年人记忆和学习的能力开始降低;从家庭负担来说,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外有亲朋好友,各种关系的处理和生活琐事耗费了大量的时值和精力,所以一部分中年人都有泄气的不良心理。

其实,许多观察和调查表明,中年正是一个人创造性劳动的达好时光,人生的舞台正是被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把握着。因为中弃人具有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所不可企及的优越性,与老人相比,他仃有良好的记忆力、理解力,还有深刻敏捷的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与青年人相比,他们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复杂事物的观察力和处理复杂事物的干练程度远较青年人为优。而且,中年已经通过长期的辛勤工作,掌握了充分的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冷在各自系统中初步确立了比较稳定的位置,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立足点。

不过,由于一些中年人已形成了某种束缚自己进一步发展白心理障碍,不敢像青年人那样去抓住时机,也不会利用自己的毛势,所以常有“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感叹。要想突破这些心理障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调适方法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然而许多「年人自从结婚以后便不再有意识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消耗青少年时期的精神和智慧积蓄,这种坐吃山空的做法恰是成功的一个障碍。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投人到终生教育之中,才能获得中年人成功的力量。

中年人是有能力继续深人广泛地学习的。中年人的学习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成人的“自我”完全成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地学习;第二,成人可以逐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三,一个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密切关系;第四,个人成熟时,他运用知识的时间观念会发生变化,从将来运用知识的观念变成即刻运用知识的观念,因而成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年人的学习可以更自觉、更富有实际运用意义,这与其成功具有直接而又密切的关系。

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坚持积累,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会取得出色的成就。但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还必须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科学的目标定向、科学的时间运筹以及科学用脑等。

选择适当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在选择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了一个目标,既符合自己的愿望,又不超越自己的能力,并可以获得社会的支持,那么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成功就在前面不远处。

时间运筹是指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筹划和安排,使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任务相搭配,做到节约时间和快速有效。在时间安排上,要联系整体目标,把握现在,用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去处理最复杂的事情,用整块的时间去处理大的事情,以便确保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的完成。

要想成才,必须学会科学用脑。这不但可保证大脑的健康,而且可使它积极灵活地运转,发挥高效功能。科学用脑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准确把握最佳用脑时间,充分运用这段时间进行创造;

是及时调节大脑兴奋中枢,避免大脑某一部位的细胞因长时期工作而疲劳,使整个大脑均衡、紧张而富有弹性地发挥作用。

特别提醒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建立起融洽而亲密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一定要记住,强壮的身体,愉悦的心情,融洽的亲情以及你的知识和经验,将成为你的成功之行的车轮。

心理类型与职业选择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才智和天赋得以充分发挥,这是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十分关心的事情。选择适合自己性格、能力、兴趣的职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对于我们选择适当的职业颇有启发。他大致区分6种心理类型的人们,描绘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和适宜从事的职业。

现实人。这类人习惯寻求目标、创造目标的任务,他们喜欢操纵工具、机器,能适应于客观自然和具体任务的环境。建议从事农业、工业和室外工作环境等职业。

社会人。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要求利用人际关系技能和对人感兴趣的任务,他们适合于要求理解他人行为、缓和他人行为的环境。建议从事社会工作,如咨询、教育和,些要求组织他人的职业。

智慧人。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要求具有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工作任务,他们适合于利用智慧、符号和观念进行生活的环境。建议从事科学研究、教书或者写作的职业。

常规人。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传统的和社会认可的目标任务,他们适应于要求对许多信息进行系统的和常规处理的环境。

建议从事会计、各种机关工作或行政工作。

事业人。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允许高度能量、高度热情冒险,以及具有关键作用和推动作用的目标或任务,他们适合于要求口头奖励、命令和说服他人的环境。建议从事销售、管理、外交、政治等职业。

艺术人。这类人习惯于利用情感、直觉和想像来创造艺术形式和创造艺术产品,他们适合于要求运用感情、想像来欣赏、理解或创造艺术形式的环境。建议从事写作、美术和表演艺术。

上述的职业理论固然具有片面性和绝对性,但是它仍可供我们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时作参考。

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

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我们把这种特定的要求概括为职业气质。职业气质通常分为以下11类,每一类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

变化型。这些人在新的和意外的活动或工作环境中感到愉快,他们喜欢工作内容经常有些变化,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工作得很出色;他们追求多样化的工作,他们善于将注意力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情上。典型的职业如记者、推销员、演员、消防员等等。

重复型。这些人适合连续不停地从事同样的工作,他们喜欢按照一个机械的或别人安排好的计划或进度办事,爱好重复的、有规则的、有标准的工种。典型的职业如纺织工、印刷工、装配工、电影放映员、机床工等等。

顺服型。这些人喜欢按别人的指示办事,他们不愿自己独立做出决策,而喜欢让他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典型的职业如秘书、办公室职员、翻译人员等等。

劝服型。这些人喜欢设法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这一般通过谈话或写作来达到。他们对于别人的反应有较强的判断力,且善于影响他人的态度、观点和判断。典型的职业如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宣传工作者、作家等等。

独立型。这些人喜欢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指导别人的行动。他们在独立的和负有职责的工作情况中感到愉快,喜欢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做出决定。典型的职业如管理人员、律师、警察、侦察人员等等。

共事型。这些人在与人协同工作时感到愉快,他们善于使别人按他们的意愿来办事,他们想得到同事们的喜欢。典型的职业如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等等。

机智型。这些人在紧张的和危险的情境下能很好地执行任务。他们在危险的状况下能自我控制和镇定自如;他们在意外郎情景中工作得很出色,当事情出了差错时,他们不易慌乱。典型郎职业如驾驶员、飞行员、公安员、消防员、救生员、潜水员等等。

经验决策型。这些人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当别声犹豫不定时,他们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他们喜欢处理那些能直打经历或直觉到的事情,当必要时,他们用直接经验和直觉来解决问题。典型的职业如采购、供应、批发、推销、个体摊贩类人员和农民等等。

事实决策型。这些人喜欢根据事实来做决策,他们要求根据充分的证据来下结论,他们喜欢使用调查、测验、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并得出结论。典型的职业如化验员、检验员、自然科学研究者等等。

自我表现型。这些人喜欢能表现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的工作环境,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情来做出选择,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典型职业如诗人、音乐家、画家等等。

严谨型。这些人喜欢注重细节的精确,他们按一套规则和步骤将工作尽可能做得完美;他们倾向于认真地工作,以便能使自己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典型的职业如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统计员、校对员、档案管理员、打字员等等。

怎样克服职业心理变态

原因分析变态的职业心理是由职业者的一种“释志心理”而引起的。

所谓释志,是指人们久处习惯的职业环境而逐渐形成的有关职业认识的态度心理。如火车站售票员之所以经常粗暴地呵斥问询的旅客,是由于他们自认为自己只负责售票,不负有咨询的义务,而且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没完没了”的旅客,所以一遇到这种刺激,他们就会迁怒于人。医院助产士之所以对产妇临产前的万般痛苦表现得不屑一顾,是由于她们认为此种现象极为正常,并不危及产妇的生命,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此等等,均反映出一种消极的失态心理。

这种失态心理,大致上有如下几种表现类型。

具体表现变态认识。其显著特征是习惯于制造符合客观实际的理由来原谅自已。助产士大多知道产妇分娩前的剧烈阵痛,并且明白这种阵痛有时的确是难以忍受的。在此种情况下,她们本可以安慰产妇,帮助产妇稳定情绪,忍受痛苦。但是,由于她们早已对此司空见惯了,致使她们本能的同情心受到抑制,不但不去安抚产妇,有的甚至还责难产妇。

变态情绪。其显著特征是“失常的恼怒”。恼怒是人类的一种情绪,而失常的恼怒则表现为经常因微不足道的刺激而大动肝火,暴怒异常,缺乏冷静和忍耐精神。

变态人格。其显著特征是整个心理活动不协调,表现为职业情绪极不稳定,对工作对象缺乏热情,认识与活动脱节,职业行为带有随意比,对自己职业人格的主动贬低等。

“医治”变态的职业心理,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锻炼,才可能根除这种“疾病”。

调适方法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变态职业心理的产生,多半与人们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有关。比如售货员,如果你始终认为这样的工作太不理想,低人一等,那么你就不可能干好这个工作,而且还会导致种种变态职业心理的产生。反之,则能用满腔热情去对待这项工作,也能正确处理种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了。

其次,要正确对待环境刺激。每一个职业环境几乎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一个环境刺激也都是各有特点的。青年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特别敏感,因而对工作氛围之外的新异刺激,容易引起逆差情绪。这种逆差情绪不仅影响正常职业关系的建立,而且对工作效率、劳动质量的影响也较大。所以要保持心理平衡,就必须正确对待环境刺激,这是克服“职业病”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要积极防止心理冲突。职业活动中的心理冲突,通常是由于职业者的随意态度与其工作对象的“执意要求”相矛盾而引起的,它常常直接导致病态职业心理的发生。所以,对于青年朋友来说,当心理冲突爆发的时候,要能进行自我调适,既要控制其强度不宜过猛,又要控制其持续时间不要过长;既要及时觉察自己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又要寻找和分析发生心理冲突的原因,尽可能地避免“冲突”升级。

怎样克服对职业的厌恶心理

对职业的厌恶心理是职业生活中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具体址说就是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继而对职业的前途产生失望,抱着天所谓的态度。如果长时间停留在这种心理状态中,轻则影响工柞积极性,工作效率不高,重则对前途和事业有极大的危害。

原因分析产生厌恶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是由于理想和现实反差较大,从单调、重复的工作中看不到事业的前途和希望。

另外就是自身没有远大理想,对生活缺乏热情,得过且过。那么,怎样克服对职业的厌恶心理呢?

调适方法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一切努力当立足本职工作,从自己从事的职业着手,从中寻找成功的突破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肯干,任何职业都会给你带来喜悦。另外,不鄙视自己手头的工作,且要尽量做好本职工作,不然同事会对你产生厌恶情绪,领导会指责你工作态度不好,连锁反应就会波及你周围的生活,那就会使你什么也做不好,更谈不上事业成功了。其实,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也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你真认为你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你可以试着换一个工作或换一种职业。只是,调换一种新的职业对你来说,又得从零起步,会花许多宝贵的年华。所以对待这点,应谨慎从事。

青年人,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人,只要克服了对工作的厌恶心理,珍惜并努力喜爱你现有的工作,就会感到工作越来越顺手,越干越有兴趣。不信你就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