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品是个大问题
6905000000057

第57章 作品评论

生活的一种言说

何志钧 吕晓春

在小说的大家族中小小说似乎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然而,小小说又以其短小、轻便、易成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迅捷、犀利而显示出长篇巨制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今日高频率、快节奏的都市社会中,小小说的机警灵动和可速读性、便携性更使它深得为谋生营营,疲于奔命的市井百姓的青睐。小小说使他们得以在生机的重压下,于一目十行的浏览中获得开心一刻,神情为之一振,灵智为之启迪。青年作家尹利华近年来勤奋笔耕,于小小说颇有会心,他的作品集《生活一种》收录了其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几十篇,作品或针砭时弊,或启迪心智,或反思伦理,或言说人生,作品立意新颖,以微知著,耐人寻味,充满了新鲜的思想、灵动的哲蕴。收入集中的作品情节严谨,结构新奇,构思精巧,或正规正矩,娓娓道来,或扑朔迷离,草蛇灰线,不拘一格,笔法万千,令人称奇,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堪称是当代小小说中的上乘精品。

大致说来,综观其文,在写作上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新颖的思想内核,深广的思想意蕴。

生活是纷纭复杂的,作者能够从头绪纷繁的人、事、境中提炼出精彩的思想内核,进一步推敲和审视,继而成文,表现出相当深邃的人生哲理或时代主题,读来不仅新颖,而且深刻。

其处女作《童心》是一个匠心独运的反腐倡廉小小说,作者把古代童话里贪婪的国王变成癞蛤蟆的故事与当代贪官吃王八的故事并置起来,构成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小说以局长孙子的童眼折射出世态人情,以小孙子的一颗童心针砭爷爷的贪心,该文篇幅虽小,内涵却格外厚重,恍如当头棒喝。同样洋溢着童趣的《没有童话的鱼》和《我们这里谁最坏》则以清新的文笔揭橥了人世的奸诈和冷酷,读来令人倍感沉重。

《梦境一种》则折射出当代某些建筑工程中的偷工减料、非法牟利问题。就是这座“硬是从这骨头中榨出了油”的“豆腐渣”桥梁,结束了谋划者自己的生命,印证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老预言。梦中那把要了众多人命的刀子,其实不过是他们人性深处的自私、卑劣和贪婪的象征。

《肢解》一篇通过老鳏夫与不孝儿子的故事,以扑朔迷离之笔凸显了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问题——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古书《孝经》中把孝当做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而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急剧转型,前所未有的新语境要求对孝道的进行新的审视、理解和诠释。该文中,“儿子”为了卖掉老鳏夫的住宅,处心积虑把父亲精神病发作时的“症状”录下来。文章最后“儿子”一语道破,所谓的“精神病”只不过是老鳏夫早年为了生计,每天早晨四点起床杀猪留下的“后遗症”。读完不禁愕然,“儿子”竟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亲的辛苦养育与付出,这不能不加剧我们对当代道德伦理状况的深刻忧虑。肢解不仅仅肢解了故事本身,更多带有一种隐喻,折射出在物质化的时代里,在利益的引诱下,亲情遭到了无情的肢解。

二,巧妙的结构安排,独特的表现手法。

设置悬念是小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而这一手法在尹利华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文章或层层铺垫,大肆渲染,制造悬念,而后跌入出人意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局;或故弄玄虚,有意误导,最后随着误解的消除而使悬念得以揭示;或借助戏剧性的巧合使小说充满戏剧性的奇巧情趣;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有意制造与结局形成强烈反差的语境,在对比中展现某一主题。

在这里,我们屡屡可以看到为亚里士多德所津津乐道的“突转”和“发现”、为中国古人所娴熟使用的“卒章显其志”。同时,集中也不乏后现代式的文本实验(如《梦境一种》、《肢解》等)。《生活一种》一篇,以一个“也就是一个没有正经工作的盲流”开篇,对林笑凡悠哉而有序的“高风险作业”进行了细致描述。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逐渐领悟了何谓林笑凡的所谓“工作”与“兼职”。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是林笑凡的“落网”方式出乎人们意料,捡垃圾的老女人与其形成鲜明对比,两人的思想境界、行为方式有着巨大反差,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老女人使林笑凡抬头看天时“觉得无限黑暗朝他压了过来”,使得“在将要到来的四年里,公交车上少了一个四处游荡的乘客,京城郊区某看守所里多了一个思乡的囚犯。”小说立意不凡,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色彩,讽刺之中却不乏一丝怜悯的温情,读后发人深思。在《肢解》一文中,作者故弄玄虚,引导读者认为老鳏夫是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慢慢了解了个故事的真相,从而使悬念得以揭示。而《鸡王是怎样诞生的》一篇,作者先是对牛主任的“鸡王”进行了大肆赞扬,而后从老头嘴里得知了“鸡王”之所以成为的真正根因,让人恍然大悟,哭笑不得的同时,内蕴的讽刺,则无情地昭示了某些农村存在的一些弊端,在以牛主任为代表的“人王”高压下,狗也怕鸡,这一自然本性的扭曲,引人陷入深思。

三,万千幽默,别有滋味。

小小说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一种格外高超的幽默艺术。小小说的幽默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小说,甚至可以从头到尾都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在其文章中充分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外寻觅艺术洞天,通过锐化矛盾错位造成机智的立意,而这矛盾错位中往往包孕着大量的幽默元素。夸张法、对比法、大词小用法、误会法都被作者娴熟运用于创作当中,让人开怀一笑的同时,又发人深省,幽默手法的运用为小说赢得了别样的滑稽审美效果。

《技术含量》一篇,测试题居然是开大门的速度,而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门——人力推拉式和高科技遥控感应式。最后,局里的人力推拉式门被高科技遥控感应式门取代,新局长的“四大爷”顺理成章取代了原来局长的“二大爷”,新局长的口头禅“技术含量”也因此别有反讽意味。《糊涂疗法》中糊涂者与清醒者、《酒里有鬼》中算计者与被算计者的极度错位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深思当代社会中钱与权、荣与辱、言与行、人性与物欲的错位。另外,作者除了使用传统的幽默手法外,还借鉴了西方“黑色幽默”的表现技巧。这种“黑色”使人压抑,在亦喜亦悲中撩拨读者思绪,产生了超乎常规的悖谬效应。在《热线提示语》一篇中,夸张到近乎荒诞的热线提示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服务热线的极度啰嗦,而生命垂危的亿万富翁李有财终于自食其果,被自己一手造就的A市急救热线复杂的提示系统执著地送向死亡的大门。读后令人捧腹,又不得不深长思之。

四,讲究的叙事策略。

小小说的叙事特征和技巧,有别于长、中、短篇小说。为了担负起“以涓滴之水闪耀大海绚丽,以短小篇幅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使命,作者在其作品中格外注意营构自己的叙事策略。在写作中,作者提炼和定格了一个个浓缩的故事时空,摄取一个个生活的瞬间和社会人生的横截图来反映生活,在一个个生活片段、一个个生活场景中竭尽演绎之能事,用其独具的慧眼,灵巧地捕捉生活中最有感染力的一瞬、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现它的价值,揭示它的意义,折射世态人情,针砭人心善恶。作者自觉主动地立足小小说的叙事模式,通过类型化、寓言化的单一事件,以夸张的文笔概括人物的主调性格特征,蘸满了现代社会风情,彰显了鲜明的人物个性和蕴藉的生活内涵。

其次,文中设计了跌宕变幻的叙事节奏,或急促迅捷,或徐急交错,或抑扬顿挫,结构上的起承转合、疏密缓急构成了一种布局和层次上的动态美,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再次,作者运用的叙事视角是变化多样的,或采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或采用第三人称的外视角,或采用第三人称“固定人物有限的视角”。这些不同于全知叙述模式的有限叙述视角,有利于营造悬念,鼓励读者参与故事进程,激发读者的想象,也极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何志钧,文学博士后,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作协理事、烟台市作协副主席。

其他作家/学者/编辑评点

《童心》评点

这是一篇反腐倡廉题材的小小说。此类题材面临一个模式化问题,怎么写出新意,即突破模式,《童心》是一个例子。它保持了纯文学的姿态,将古代一个童话里的国王贪婪故事和当代贪官故事并置,构成了互文性。而古代残暴的国王的贪婪,可视为正在讲故事的赵局长行为的一个隐喻。替人办了事,收人送的礼。这两个并置故事相互映照,更照出了现在赵局长这个“官”——言行不一。而赵局长所讲的那个童话,在他的孙子那里,则是真正童心的反应,孙子担心爷爷会像童话里的那个国王那样变异。这样,《童心》有了多重含义。那是孩子以自己视角对爷爷的劝诫。故事单纯而内涵复杂,这也是小小说创作努力的方向。

评点者:谢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宁波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人品是个大问题》评点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耐人寻味。人物也写得非常的传神逼真,是不可多得的一篇描述如何做人的经典作品。故事的主人公虽然身怀绝技,但就因为他的心术不正,再有才最后也落得个空有本领,难被人相信。一个人没才不可怕,你可以慢慢的在干中学,在干中悟,但可怕的就是有才的人,人品又不得,这才是让人可怕的事。如果身怀绝技的人心术不正,那就是件更可怕的事情了。所以说,用人之道,要先看人品再看本领。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觉得利华在这篇文章里,用他扎实的文学功底给我们讲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评点者:刘黎莹(国家二级专业作家、吴承恩文学艺术奖获得者)

《糊涂疗法》评点

利华君的作品读得不多。这篇《糊涂疗法》很有趣。释题义,就是治疗糊涂的“良方”。文中人物所犯的“糊涂”限于和他人比较时,空幻自己的分量;文中提供的“良方”是抽耳光,被抽的次数越多,挨耳光者越清醒。上文是老光棍官二犯糊涂,下文是村长犯糊涂;起到逆转作的是由于官二的侄儿从台湾回乡认亲(这个侄儿看来很有钱)。细细品读,就有点清楚了:没钱的时候,“钱”最大;有钱的时候,最大的是“权”。弄清楚这个理儿,靠的是外力(耳光)。这个外力,也谓“良方”,其中奥妙虽颇费思量,但一经琢磨了,也“清醒”了。

一个荒诞的故事,干练而戏谑的笔触。很有趣。小小说讲究有趣、有味、有意思,只要着附其中一条,好文也。

评点者:邵宝健(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湖州市作家协会顾问)

《技术含量》评点

门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用什么人当门卫,却可以体现出一个单位的领导用人的标准。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新来的马局长解聘被双规局长的亲戚,任用自己的亲戚当门卫,说明他也和过去的局长一样任人唯亲,在构思上下了不少功夫。

1.选拔程序严格,初试、复试之后,还要经过面试,说明考核的严肃性;而报名者云集,老苍头顺利通过两轮残酷淘汰,进入三人决赛颇耐人寻味;

2.测试题竟然只是开大门的速度,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两套试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门,偏偏前两个人都抽到了第一套,把第二套试题留给老苍头,可见马局长用心良苦;

3.用大门的科技含量偷换了门卫的科技含量,神不知鬼不觉。最后一句话点题,小舟说果然是高技术含量,亦庄亦谐。

4.门卫由二大爷换成了四大爷,令人忍俊不禁。

小说语言简洁,微言大义,通篇亦起到了“技术含量”超高的标准。

评点者:袁炳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伙伴》杂志社主编)

《热线提示语》评点

精彩!这是我读完此篇作品的第一个感觉。精彩在哪里?精彩在小说以既真实又荒诞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也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利益链条,以及伏在这些利益链条上的“李有财”之流。

我们说小说真实,是指现在我们的一些服务热线真的是太啰嗦了,你一拨它,不管你急不急先给你来段音乐,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接着就要你按一按二,按三按四,稍不留神就按错重来。对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能敏感地捉住并加以演绎,铺陈成文,着实让人佩服。我们说小说荒诞,当然指的是它的夸张手法,有趣的是这种极度夸张,紧紧和授意炮制这套害人的东西的老板联系起来。情节妙就妙在,生命垂危的老板李有财边夸语言提示系统设计得好,边被无比啰嗦复杂的系统拖向死神的怀抱,当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扯谈”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终于尝到了惩罚的滋味。通篇小说充满机智,从头至尾营造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境,读后令人捧腹,久久不能忘怀。

评点者:申平(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钱所长的意思》评点

选材不错,通过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琐事来揭露社会阴暗面,让人啼笑皆非。在人际间缺乏诚信的社会里,一切荒唐事皆有可能发生。这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黑色幽默,在逗人笑的同时,又让人心痛。当然,在艺术处理上尚有欠缺,小说细节还不够真实可信,如大张和二张兄弟居然会爽快同意赔钱所长3000多元钱,要知道这可是一笔大数字。

评点者:刘国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

《肢解》评点

利华的这篇《肢解》有着后现代的意味。具体体现有二:一是人物无姓名,无来历,形象淡化。主要人物,是一个老鳏夫,还有一个是他的儿子。次要人物是几个医生,两个专业摄像的人,都有些怪诞和莫名其妙。二是作者在创作小说,又对小说本身进行评述,表现了并置和非连续性、随意性等“元小说”的特点。一方面,作者“我”在写小说,却对小说的人物具体干什么也不清楚,这就把人物大撒把地交给了读者。“我”不知道故事如何发展,也不知最后的结局如何,“我”随着“我”的人物走,我无法改变“西洋钟”的上场,我也无法改变老鳏夫儿子的无良表演。另一方面,有时作者却直接“闯入”文本对小说说三道四,故意混淆读者的视听,与读者一起“肢解”故事,一起制造恐怖的结局。这就使小说有了开放性的意义。但我们还是在这肢解的故事、肢解的人物、肢解的人生里,拼凑出了故事的脉络,因为利华的后现代还不彻底。不管是在字里行间,还是在结局的交代里,我们都能品出小说的意义,这种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文本本身。

评点者:蔡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两行树》评点

尹利华的小说都很有深度。读完新作《两行树》,不由想到了“丛林法则”。“丛林法则”的要义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就只能被环境淘汰。弱肉强食,丛林中的资源有限,只能强者才能获得最多。在这里,村长自然是大树,是强者;官二是小树,是弱者,两相对比,弱者自然要被强者所制。土地中的两行树也正是如此。每次分地,村长之所以选择了官二为邻,就是欺官二为弱者,被欺凌之后,还要咧着残缺不全的黄牙“嘿嘿地笑着”。在村长种在自己的地里的树长大变成钱之后,生钱无门的官二也想学着村长种一行,于是便出现了两行树。而这两行树的生长,正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一行是村长家的已经栽了三年、长的盛气凌人的树;一行是官二新栽的、如同它们的主人一样萎缩不振的泡桐树苗。真个是树如其人,你人是弱者,难道你的树可以成为强者吗?不但如此,后来就连这“癞哩吧唧”的小树也没有生长的权利,为了村长老婆的消气,得一棵一棵地砍伐掉。小说写到了这里,实现了人树结合,仿佛在我们眼里看到的,那树就是人,那人也是树,根据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癞哩吧唧”的小树不能生存是必然的。然而,丛林法则还有另一要义,那就是强弱是可以逆转的,正因为村长夫妇的强大,致使其被查出了性病,而且村长还蹲了班房。这就是“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反过来说,假如他们没有这么强大,就未必会招致这样的结果。有意思的是,小说的最后这一笔,官二说“村长,你真是好人哩,你通情达理哩,这是什么世道,这样的好人怎么被关了呢?”这确实值得让人深思。

评点者:申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区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第四届“铜鼓奖”获得者)

《梦境一种》评点

林林总总的同梦者,结局应该都是一样的:死。而这死,表面上是死于别人(或物)之手。但实质,还是死于自己。自己杀死了自己。说到底,这把要了自己命的刀子,正是人性里的自私和贪婪。

与梦无关。

评点者:凌可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理事,烟台市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首届齐鲁文学奖获得者)

《酒里有鬼》评点

这是个揭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非酒里有鬼,乃人心深处有鬼也。此鬼乃是一种利欲熏心,走火入魔,危害性极大。又从侧面揭示人心之冷漠,人际关系之赤裸而又紧张。手法上虚幻和夸张得恰到好处。其实,道理很简单,但世上领悟并遵行者有几人?

评点者:宗利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搜索骗子》评点

作品描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创业经历,虽然屡次受骗,但屡败屡试,形象地刻画了一位中年妇女为了生活而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尤其是作品的结尾,犀利地抨击了招商加盟尔虞我诈的恶略行径,发人深省。

评点者:赵英著(著名动漫、出版策划人)

《生活一种》评点

一个以偷盗为生的惯窃,一个以捡垃圾为生的老人。一个偷钱包,一个还钱包。一个是年轻的邪恶,一个是老去的善良。然故事向我们展现的,却远非如此简单与平面的恶与善。

结尾虽然荒诞,可是细细想来,却比真实更加真实。特别是“京城郊区某看守所里多了一个思乡的囚犯”,此“思乡”二字,令人浮想联翩,拍案叫绝。

评点者:周海亮(职业作家,《读者》签约作家)

《单位有只绿乌龟》评点

读后,第一感觉就是:好文!文章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故事幽默有趣,是一篇少见而又耐人寻味的小小说。不过,有个提议:如果把文章里被讽刺的对象,那个小科长改为某个局长,是不是讽刺力度以及效果会不会更好点?因为说到底,科长也是底层小人物。

评点者:孙道荣(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某日报社编辑主任,第12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获得者)

《猫头》评点

猫走的步子虚虚实实,左摇右晃,甚至也可以说婀娜多姿,人称这种走法是猫步。猫一般不走直线。官二是个孤单至死的人,但是他有一只温暖的猫,一只成精了的猫,官二引以为豪。所以,大家在讲述自己最不简单的故事时,他首推了自己这只猫,别的乏善可陈了。他的猫的特点是虎的性格,有种王的精神,而且是庇佑自己的主人,挟全村之猫来壮威声势。但是,直率的官二故事讲的场合不对,这里有阶级,有仇恨,有不公平,有大家的心知肚明与爱憎分明。所以,他的故事引人入胜,同时有了含沙射影的嫌疑,因为“王”的个性,在全村中还有村长有,村长的是非大家都听在耳朵里,看在眼里,无法倾诉,官二激活了他们心中的愿望,所以,他们在嬉笑调情之后,不出声,他们安静,用倾听来代替表达。在寂静中爆发的是村长,他率先立场,自己挑明了自己的作派。留下了还在津津乐道的官二。官二不知道他犯了村里的天条,他是个无辜而可怜的孤单的人。不说猫可以,说公鸡、说公鸭子,说地上一只可以把全村的便宜与肮脏事都干尽的毛毛虫,都可以。尹利华的《猫头》痛快淋漓地骂了人,小人物无心的智慧逼出了人性之恶的自然袒露,超越了一般乡村题材的传统意味。

评点者:相裕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主席,江苏“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送不出去的君子兰》评点

君子兰当然是一种精致珍贵的花草,有贵比黄金之说——更何况,老赵侍弄君子兰的技术在这个单位中有口皆碑。

可再高雅清丽再娇嫩欲滴的君子兰,无奈栽到了一片官场的江湖中。于是,送去,拿回,解释,再送去,再拿回,再解释,谄媚与悲伤,小心翼翼与官腔横行,活脱脱一幕官场诙谐剧。

君子兰与官场,一个鲜艳得刺眼的对比,老赵与高局长,一对可笑的上下级,白天与晚上,一双极具讽刺的荒诞与现实——就在君子兰来与回的戏剧性情节中,老赵令人哭笑不得又不由自主对他生出几丝辛酸,爱花者的“爱”,如爱子爱情爱生活,可怎奈何官场规则弄人。于是,一份对花草的真爱,在官规则横行的江湖中,如同真诚遇上了厚墙——真诚如何自然消失?如果消失了,老赵的本性也就此泯灭,当然不会在我们印象中留下哪怕一丝痕迹。

而尹利华对“君子兰”这个道具和“老赵”这个人物的匠心独具,不仅让那盆君子兰栩栩如生地长在我们面前,更让老赵一脸无奈地印在我们脑海里,仅剩一声叹息。

只可惜那一小片真诚,在现实的灰色大潮中忽隐忽现,等待着有人去打捞……

评点者:巩高峰(青年作家,《青年文摘》杂志社编辑)

《我们这里谁最坏》评点

这篇小说是典型的双线结构,明的一条线是写孩子的母亲“如烟”,她充分利用孩子在大人印象中的“纯真”天性,诬告“宛诗”,达到击垮“准情敌”的目的,可谓“工于心计”。暗的一条线是写始作俑者“宛诗”的因果报应。这是一条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暗线。故事告诫人们“玩火者必自焚”的古训。

有人可能会为“宛诗”的结局惋惜,有人可能不同意笔者对“宛诗”遭到因果报应的说法。然而,我们只需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面对天真无邪的三岁孩子“乐乐”,要不是“心理阴暗”,怎么会想到用“我们这里谁最坏”这个连成年人都不好回答的问题去拷问孩子!

三岁孩子“乐乐”只是一个“道具”,从他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的是成人世界里“风和日丽”中的“风刀霜剑”。

评点者:黄克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义乌市作协副主席)

《谁是凶手》评点

我一直在私下里说,作家首先要是思想家。

现在我仍然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大作为的作家,都是思想家。思想是酵母,有了它,故事呀,语言呀,才会有生命力。利华的小小说我看到的很少,但这篇小小说,绝对有深刻的思想。有时确实是这样,一件事情不令自己满意,我们常常在心中盘桓:是谁从中作梗?盘算来盘算去,正应了文章里的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忘了关键的人物:自己。成与败,失与得,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事实上,我们也只能左右得了自己,对别人无能为力。利华的思想照亮了黑暗中的他和我们,他在谋杀者名单中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写到这里的时候可能悚然一惊。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会悚然一惊。

评点者:杨海林(青年作家,《短小说》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