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活在现实里看生路
6893800000001

第1章 退职还乡 小村轰动

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三日,坐落在东北长白山区的锅底村,搬来了一户五口之家的城里人。一时引起了全村的轰动。许多村民奔走相告。

“老李婆子,咱们村儿,今天从大城市里搬来了一户人家,你听说了吗?”

“啊呀,他张婶,听说了,老刘家那丫头跑来告诉我的,说一家五口,三个孩子,两口子还是半路夫妻呢!”

“哎!老董头子,你听说没有?”老李婆子和老张婆望着刚刚走过来的,住在同村东头的老董头问道。

只见这个老董头儿停住脚步,不紧不慢地上下打量着这两个埋了八汰的邻家媳妇,点头回道:“知道,男的姓陈,原来就是这村儿的。人家可是文化人,有知识,懂技术。人家那两口子,那才叫郎才女貌型的恩爱夫妻呢!”

老李婆和老张婆一听,同时撇起大嘴,说:“扯!那么好,咋还搬到咱们这穷山沟子,搬到这像大锅底一样的破村子里来呢?”老张婆儿说着,用两只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比划着。而老李婆儿看着老张婆画完圈儿,又回头看着老董头问:“他们是不是犯了什么事儿啊?”

“别瞎说,人家可是正了八经儿的人家,他们只是在城里挨饿受不了了,这才回到咱这乡下来。”老董头一听女人又要嚼舌头,便马上板起面孔,背起手来就向自己的家中走去。

站在老董头身后的这两个妇人望着他走远的背影,故意大声地喊道:“那可没准儿,说不定啊,那就是因为犯了什么事儿呢!”

村民们的品评与猜测,咱们暂且先不论。那么这个锅底村新搬来的陈家,究竟是因为挨饿,还是因为别的什么事儿,而搬到这乡下来的呢?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不过,我们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此,所以在这里对于他们为什么要搬到这乡下来,只能是长话短说了。

先说“锅底村”这个村名的由来。

这个小村子坐落在长白山区龙岗山脉,由于它的四周全是高山环抱,就像一口敞口向上的大铁锅,而且这里的几十户人家的房屋就盖在这口“大锅”的“锅底”处,于是“锅底村”就因此而得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不能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但在村子里向四周望去还真就是望不出去。站在这个“锅底”无论朝哪个方向看,你都只能是看到天边的那个“锅沿”,所以住在这里,任何时候你都会觉得眼前很堵,心里很闷。唯一让人感到一点欣慰的是,一条东西横着穿过村子,爬向“锅沿”与外界相连的那条古道。它西边连着县城,东边向南向北连着两个大镇。是这县与镇的三点之间的必经之路。以前那叫三岔路口儿,现在往大里说那叫“交通要道”,解放前有人在那里开过客栈。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就是闯关东来的SD人李姓。他们兄妹四人,外带一个老乡家的小妹(后来成为哥仨中最小的老三的媳妇),在此开了一家远近有名的大车店——李家店。因此,这个村后来又叫李家店村。当然,在当时怎么叫的都有,锅底村,李家店村。不管怎么叫,大家都明白,说的都是这一个地方。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就把这地方正式定名为李家店村了。

那么,谈到李家店,就不能不提李家的事。所以在这里还得简单地说说李家兄妹和他们的老乡小妹等五人的轶事。

从SD来的这李家四兄妹及他们同乡的邻居小妹,分别是李大、李氏、李二、李三和李三的媳妇王氏。全家五口人,他们身强力壮,团结和谐,个个都聪明勤劳。从开店到经营,一直都是生意兴隆,过客不断。他们把店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后来老大、老二、老三他们哥仨,每人又都买了一挂马车,除了开店,另外还拉脚拉货。他们分工明确,各忙各的。当然在需要的时候也互相合作。

作为大哥的妹妹,和李二、李三的姐姐李氏,她和弟媳王氏俩人天天是烧水做饭,洗漱料理,喂马扫地,迎进送出,总不清闲。而那三兄弟,内外兼顾,忙上忙下,也都团结和谐。他们五个人把这个大车店开得是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一九二九年的春天,李家店四兄妹中的李氏嫁给了附近一个县城里的卖布商人陈斌。这陈斌也是闯关东来北方的SD人,他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买卖做得也是相当的不错,在当时也是远近有名的有钱人。他和李氏结婚一年以后就生了个女儿,小两口欢天喜地,生活过得是美满幸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三二年的秋天,也就是在李氏和陈斌成家还不到四整年的时候,在李氏的兄弟家和她的婆家就有两件不幸的事,同时发生了。第一件不幸的事,是李氏的丈夫陈斌患上了伤寒病,不治而离世。而第二件不幸的事是四兄妹中的李二,在一次外出拉木头的时候,他驾驭的拉着装满大木头的那挂马车的马,受到了意外惊吓。结果,在惊马完全失控的情况下,翻了车,砸断了李二的双腿,导致他终生瘫痪,不能下炕。

这样,李氏在丧夫和闻知二弟致残的极度悲伤中,万般无奈,她只好领着女儿和带着即将要临产的身孕,又回到了李家店,又和她的兄弟们一起共同生活。从此这四兄妹的生意就一天天的不如从前了。

李家店的店铺很大,那宽大而又东西连脊的十间泥草房,坐落在锅底村的中央,前后有很大的院子。而且南北都有马棚。房子的东面是一个磨房,有石碾子和石磨,那是碾米和磨面用的。大车店的正中是大厅,开着大门。正厅的西面一连四间,依次向里为外大间、里大间,每个房间内都有火炕,由中间的走廊入内。那是供给外地的车老板儿和来往的过客住的;而正厅的东面是一连五间,依次为三间的伙房加餐厅及一面大炕,再往里是外大间和里大间。这是供给店主自家的伙计和家人住的,也是由房屋的中间逐一入内。

原来李大住东餐厅的大炕上,李二住东外大间,兄妹中的李氏同李三和他的媳妇王氏住东里间。因为东里间是南北两面大炕,所以能安排下李三两口子住南炕,李氏住北炕。当时,为了方便,又在北炕沿处挂着一面大幔子,这样李氏就可以与南炕的弟媳俩同屋隔开,各成单元了。这是以前的住法,但现在家庭的情况有了变化,这种住法就需要重新调整。因为李二现在瘫痪需要有人照顾,因此把他搬到了东餐厅的大炕上和李大一起住;而刚回来的李氏,她带着小女儿且又要临产,所以把她娘俩安排在东里间;李三和王氏两口子搬到了东外间。这样一家人就按新调整的居住格局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