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6788100000028

第28章 民国汉族风俗(10)

渔民早上开船捕鱼,如果船头下面发现一只老鼠游过,而又捕不到鱼,则认为犯了忌讳,立即就收网回家,不再捕鱼。并忌讳黑白颜色的鱼跳上船头,以此为不吉利。如果捕到鲤鱼,则认为这天一定“利市”,网网丰收;如果捕到黑鱼,则以为是特大吉兆,黑鱼头黑,兆“黑心”,这天一定会捕到一大批鱼;捕到鱼头上有斑点的鱼,兆生意就在近几天;鱼尾有斑点,兆生意在以后;鱼身有斑点,兆捕鱼生意旺在中旬;如果正月里捕到身上有斑点的鱼,则预兆六月份捕鱼要丰收;如果早上开船时发现有一条狗在河里游,认为要交好运,如此等等。

四、手工业和工业风俗

民国时期,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已为机器生产所代替,相应地,一些传统手工业门类也已逐步演变为工业门类,如纺织业、冶炼业、造纸业、印刷业等。但手工操作在制造加工、开采等部门仍大量存在。手工业作为一个行业,并未被现代工业所取代。手工业风俗不仅仍在汉族社会风俗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门类众多,仍然有着巨大的丰富性。

1.百作手艺行规严格

民国时期的工匠号称“百作手艺”,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常见的门类有铁匠、石匠、木匠、泥匠、瓦匠、篾匠、漆匠、成衣匠、剃头匠、铜匠、鑞匠等。

民国时期工匠多为随父或亲眷学艺,也有出门拜师。学徒拜师先找“保头人”,征得师傅同意后,订立“师徒合约”方可上门。学期三年,没有工钱,对意外伤亡事故师傅不负责任。逢年过节,徒弟要向师傅送礼。学徒满师要办“满师酒”,祭祀鲁班祖师,宴请诸位常客工匠、至亲好友,学徒须向师傅、师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师兄师弟之间把盏基酒,互相庆架。学徒满师后称“半作”,其工钱只能拿师傅的半数。“半作”在外作工,或承包业务,不得抢师傅之生意,否则被认为是不义不孝。当时匠作的经营方式,一是“点工”,即吃住人家饭,拿主人家工钱,做一天拿一天工钱。二是“包清工”,主人不备饭,不计工时,直到完工,按照承包合同付款。三是“包工包料”,主人只验收质量,不管吃,不管工时和材料,按工期进度分期付款。也有以“日头”计时的,做一个“日头”为一天。若主人要求延长日工作时间,俗称“开夜班”,发给双工钿。若工程较大,多承包给“作头师傅”,由“作头师傅”包给“小包作头”或个人,谓之“大包”、“小包”和“拆包”。各地工匠多结帮合伙承包工程,各帮有头,管理业务。江南地区工匠各帮以一家茶坊为活动场所,如雇工作活、兜揽生意、承包业务、殴斗讲和等匀在茶坊接头洽谈。有的地方工匠还成了行会,其名称多为某某同业公会等。

泥匠、木匠、石匠等建筑匠作均供奉鲁班为祖师,俗称“百作手艺供鲁班”。尤其石匠、木匠、泥瓦匠,逢年过节摆设香烛佳品供祭。篾匠崇拜泰山,认为泰山是鲁班徒弟;另一说为鲁班儿子。传说起先鲁班不承认篾匠为徒弟,因竹匠蹲着干活,产品又不登大雅之堂,后来篾匠为皇帝做了两面“上朝掌扇”,得到皇帝好评,鲁班才承认其为徒弟。裁缝师傅早先称为“丫环”师傅,鲁班不喜欢,后来为城隍庙门前的旗杆做了彩色花旗,得到百姓好评,鲁班才收为徒弟。碰到学徒拜师、工匠之间殴斗、生意清淡及工艺上遇难题等,都到鲁班殿求神。传说鲁班师傅常化作乞丐到工场为工匠解难。

在“百作手艺”内部,各匠的风俗也不尽相同。如石匠、进场采石先要用香烛纸马请过山神土地,然后再动手工作。工作时,任何人不准开口,认为开口容易出工伤事故,谁开口,出了事故就找谁。放炮时,有的石头挂在那里,似倒非倒;出了这种险情,也要请山神土地,祈求保佑。

石匠造桥,先要由村里有名望的人出面祭拜天地。石匠工具要统统供在桌上,再供三牲、酒菜祭品。祭时,石匠要念:“万古千年,行人安全”等吉利话,然后动土。桥造成要摆“圆桥酒”。石匠的祖师也是鲁班师。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是石匠,二徒弟是泥水匠,三徒弟是木匠。任何人家造屋摆酒,总是石匠坐首位,泥水匠坐二位,木匠坐三位。石匠有个墨斗,传说是鲁班亲自封的,打石头少不了它,只要墨线弹过后,打石就不会裂到线外去。石匠的学徒工资比其他行业稍高,但投师契上写明,一切工伤事故,概不负责。

木匠自认为是鲁班师最亲的徒弟。木匠用的尺叫“鲁班尺”,弹墨线的工具叫“班母”。民间认为木匠的工具是辟邪的,若房子造好,住进去运气不好,床铺做好后,夫妻不和,都认为是得罪了木匠,用了“鲁班法”,往往要请木匠来解除。木匠做嫁妆,或造房子,主人都要送红纸包,并请吃喜酒。

民国时期的铁匠多以打制农具、厨具为业,如锄头柴刀、菜刀、铁锹等,有固定的铺面。铁匠收学徒除了荐保人,写投师契外,三年学徒做满,还要补做三个月病休假,摆“满师酒”时要请同行评定,工资也要由同行评定。铁匠的祖师爷是尉迟恭,但也有以太上老君为祖师者。烧炭匠上山烧炭,要在山脚用三块石头搭个小庙形状,每日插得膜拜。第一天还要用猪头、酒祭陈老相公。传说,陈老相公也是烧炭的,红面孔,后来成炭神,专门保护烧炭人。有时炭烧不好,产量不高,要及时祭拜陈老相公。

成衣匠又叫裁缝。裁缝有几样用具与其他行业不同:一是量衣脚的尺,叫“三元尺”;一把烫衣服的熨斗,形如龙头;一根挂丝线的棍子,一头也雕有龙头。据说,这几样东西,都是为皇帝做龙袍时封过的。只有裁缝可以用龙的图案,其他任何行业都不能用龙的图案。裁缝到顾客家中做衣服,都要把桌子摆在上首(即左边),因为这根挂丝线的棍子要摆上首,这张桌叫“龙头桌”。如果有什么官员来,其他行业的人都要站起来,只有裁缝可以不站起来。民国时期的裁缝,都是上门揽活。在办喜事(嫁女或娶亲)人家做活的裁缝需成双数,认为逢单不吉利,一般去四人,寓“四季发财”之意。第一件生活要做棉被或蚊帐,因为这两件东西既长又幅多,取“长福长寿”之意。没有棉被和蚊帐,就做长袍和长衫,总之,先做长的东西。做衣服时,要在袖口上接一块布,取意“添福(幅)添寿(袖)”。第一根线要一针缝出头,叫“顺顺流流”。做办喜事人家的衣服,主人都要给红纸包,到结婚之日,还要请吃喜酒。裁缝收学徒也要介绍人、保人,写投师契,拜祖师。出师要摆“出师酒”,除师傅外,介绍人、保人、师兄弟都要参加。裁缝拜“轩辕氏”为祖师。

匠民国时剃头匠又雅称“理发师”,经营方式有店而开业和上门服务两种。店面开业的叫“理发店”,上门服务的叫“剃头担”。剃头担一头一张椅子,一头一面镜子,上面一根杆子,叫旗杆,那个四方盒,叫旗杆盒,相传里面是摆皇帝圣旨的。剃头匠自信是三百六十行中第一种行业,皇帝曾封理发匠以举人身份,因为皇帝的头,也要理发匠动手剃。过去理发要挖耳朵,传说挖耳工具也是皇帝封的,称“半付銮驾”。每年到十二月二十之后,再剃头时,就不挖耳朵了,谓之“封警”。理发业供的祖师爷叫罗祖,也有讲是吕洞宾。相传理发用的磨刀布是和尚撕给他的领子,所以和尚服至今没有领子。磨刀石是韩湘子从洛阳桥上拿来的,所以叫“洛阳桥青石”。理发业收学徒,要有一个介绍人,叫“荐头”,一个保人,叫“保头”。进店先拜罗祖,再拜师傅,然后同客师见礼。学徒先做杂事,再练手臂。练手臂要浮手悬空练掌功,手掌动而手臂不动。学徒期间,伙食由店里供应,工资极少。满师后,有固定工资,也有拆账工资。一般技术好的对折,中等的四六开,差的三七开。拆账工资,伙食由店里供应,大工具(如椅子、面盆、毛巾)用店里的,小工具由理发匠自备。规定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讲生意,决定去留。如果到时,老板叫你到茶店喝茶,就说明要留用你,否则即被解雇。到茶店吃茶,叫“茗清”,以示和平常吃茶不同。

理发业里“行话”很多,如剃光头叫“木龙”,理西发叫“西草”,剃平头叫“平草”,洗头叫“浆草”,剃刀叫“亲子”修面叫“盖盆子”,围巾叫“大栏”,毛巾叫“小栏”。有些地区还用狮、象、麒、麟、猊、虎、豹、鹿、狼、狐十个字代替十个数目字,在顾客面前用暗语讲价格。广东地区理业中有“隐语歌”,其歌辞为:

百万军中无白旗(代表一),夫子无人问仲尼(代表二),

霸王失了擎天柱(代表三),骂到将军无马骑(代表四),

吾今不用多开口(代表五),滚滚江河脱水衣(代表六),

皂子时常挂了白(代表七),分瓜不用把刀持(代表八),

丸中失去灵丹药(代表九),千里送君终一离(代表十)。《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理发业剃两种头有额外收入,一种是结婚头,叫“新郎头”;一种小儿头,叫“满月头”。剃这两种头不但要红纸包,还要吃喜酒。理发收费,不找零钱,给多少都收下,但所给必须超过规定价格。

2.传统作坊新瓶装旧酒

民国时期,许多传统作坊虽在名称上已逐步演变为工厂或商业,但仍许多传统的行业风俗却仍得以因袭。民国时期,为配合上海市的建设需要,浙江成为全国着名的砖瓦生产中心。浙江砖瓦工人仍认为其祖师爷是鲁班,在每一窑点火之前,旧时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在窑门一侧的窑围上,贴上印有鲁班像的神纸,在窑凉快前叠几块土坯为桌,供一个猪头、一只鸡、一条鱼,俗称“六眼”(因这三件供品共有主只眼睛,旧时土窑也是六眼),点上香烛,斟上酒,然后由“大伙”(领班师傅)带班叩头礼拜。仪式完毕,方可点火烧窑。然后一起将供品吃掉。浙江窑业工人穿抄后跟的蒲鞋,不穿布鞋。庙会时,各业工人都要穿戴特殊的行业服装,窑工则头戴开花帽,脚穿蒲鞋,几根稻草围腰,一根绳作为钱串,串上一百个铜钱,挂在腰间。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辟邪。庙会结束以后,这些铜钱往往被别人讨去,挂在小孩的头颈上。

广东佛山铜器作坊铸造家用仍都订有严格的行规,店主与店中工人无分彼此,共同工作。奉祀陶冶先师(虞帝)、六纛大(火神)为祖师爷。工人有学徒、伙房(学徒)、起炉师傅、制货样版师傅、坭模师傅、车工、长工、散、外工、还父传子、入硬行(尖头)等区别。行规严厉规定妇女不能执业做工;学徒学期3年,伙房学徒两年,满师后挨师一年(除每月给理发费外,一年给新衣服一套);每月给长薪金白银10元或15元;起炉师傅,除包食三餐,以每伙(一次)炉计工资一元;坭模师傅(多是散工),除包食外,以行规订定的坭模件(块)数给工资;住散仔馆或会馆内的外工,从铸造店取各种胚货回来工作,做起交回时,则按斤、两数量收货,依照行规所定工值支给。

广东铸锅作坊则规定凡入行的学徒,行例规定,每名跟师学艺者须先交纳约200斤米价学艺费,学艺期间只有伙食工资,要跟师学足1440天(4年),如因缺勤,一天补回一天,够期才为满师。满师后有幸得到雇用,也要挨师一年,在挨师期间,兼在作坊中老板煮饭和干粗重工作。晚上还要看守工场,且无工资发给,理发等费用亦须自理。铸造工人如自行辞职,两年内任何老板(店主)均不得雇用;如果被老板解雇的工人,则其他厂家可以随时雇用。种行规中还有同行互助的内容,如允许同业“搭水”。即谁人都可以到任何一间铸造工场,利用其工具、设备和材料进行生产(包括造型、浇铸),清砂后才过磅计算费用,待交货收到款后进行结帐。《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9页。浙江桐乡铁锅治坊还有请“锅神”的习俗。请锅神于每年春节后,冶坊开炉之前,在炉前摆设一张半桌,供上猪头和果品,祭祀锅神。

广东佛山石制陶业,则按不同产品类别分为24个行业,每行都设立行会,各作坊不能跨行生产。其中制胚和煅烧两个主要工序,只能由已“入行”的工人做。行中人视练坭工贱人,规定不准参加行会,各行制陶技术,规定只传男不传女。陶工入行要交入行费。入行费分为三种:父教子,凡父亲已入行,儿子要入行的,要交入行费12元白银,分三年交清;兄教弟,兄已入行,弟要交入行费30元白银,分三年交清,并要先做两年学徒。从师学艺的要交入行费480元白银,学徒期为6年。少工人入了行,在行会内用竹筹写上名字挂在墙上;竹筹被翻转,就意味关被开除出行。东家把被开除出行的陶工名字挂在“福庆堂”(东家在行会内议事之地)内,同行各三均不得雇用。同行中如发现工厂违反行规(如跨行生产其他行头的产品、擅自变动行规所定的工资单价等),就要被开除出行,永远不得再做。《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8页。

浙江龙泉陶瓷作坊建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吉日。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吕。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进入窑地,也不允许挑粪桶的人在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在窑旁立有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俗叫“做窑福”。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天是龙泉哥窑祖师章生一制成“窑变瓷器”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沐浴戒斋,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傅榜”前设置,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平时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放在碗上。入窑要择逢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讲吉祥话,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民国时期,各地制盐业风俗大体沿袭清代而少有更张。浙江舟山盐场,每当涨潮之前,要用耕牛将盐滩耙松,俗称“耙滩”;涨潮时刻,将潮水通过浦道引入盐滩,叫“引潮”;退潮之后,将经太阳晒得半干的滩泥表皮刮拢,叫“刮滩”;将刮拢的泥皮挑在一起叠堆,叫挑“泥”,三伏天挑泥叫做“挑伏泥”;泥做成以后,挑海水浇在泥上,让海水经过堆沥下去,叫“淋卤”;在泥底下装有几支竹管,让卤水通过竹管引入大池,这竹管俗称“管”,大池就叫“卤池”,在卤池中心安上一个竹桩,系着一条草绳,一头由盐民牵着绳子围绕卤池浇圈子,引出一簇簇卤花,叫“旋卤打花”。盐巴把头看得很神圣,每当过年时节,总要备好三牲祭品到盐场祭祈“头神”,祈求年年丰收。

为了掌握卤水的浓度,民国时期的盐民习惯用鸡蛋作测量器,鸡蛋放入卤中,全浮卤面为头卤,半浮卤面为二卤,略浮卤面为三卤,若是蛋沉卤中,此卤即不可取。因鸡蛋在卤中浸过就易发臭,耗费太大,后来便改用李子涂黄蜡以替代鸡蛋。

3.现代工业风俗初步形成

民国工业与明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机械化程度的明显的提高。这也是民国社会经济风俗迅速发生变革的标志之一。外国货代替本国货、机制工业品代替手工业品,即洋布淘汰土布、轮船淘汰沙船、线袜淘汰布袜、火柴淘汰火石、煤气灯和电灯淘汰油盏灯等等的情况,在民国各地的志书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