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水为什么不再蓝
6787000000026

第26章 明天的海洋会是这样子的吗(1)

构建和谐入海关系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入海关系和谐。

入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该:①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②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入海关系。主要表现在:①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②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③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④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入海关系和谐步伐。

完善和谐共存入海关系制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实现入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以保护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工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入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5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入海和谐发展模式。

永续利用海洋资源

在经济观方面主张建立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改变以追求物质需要为核心的传统消费观念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资源与环境容量可以承受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

为了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发达海洋国家率先提出建立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支持和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始试点推广。1996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对100多个分别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做了抽样调查,认为它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框架,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大部分国家(如果不是全部的国家)的不同需求。

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难题,涉及制度设计、发展战略和运作体制的调整。随着世界性实践的展开,统筹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陆地与海洋社会协调发展、区域与全球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总结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一是海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大于资源的更新率,二是海区废弃物和污水入海量不大于海区环境容量,三是沿海地区人口规模不超过沿海地区和海洋生态的承载能力。

在具体措施上,沿海国纷纷科技兴海,提高用海水平,争取以较低的海洋资源代价得到高效利用,主要表现在:

(1)通过国家立法、规划、投资和行政措施,强化政府对海洋开发的干预。即:科学合理地制订海域功能区划,实施海域有偿使用许可证制度;建立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在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时,统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源头上控制海洋资源环境的破坏;兼顾各种海洋产业,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在时空上达到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

(2)采取正当的养护措施,权衡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量与捕捞量的关系,创设新型渔业管理制度。如规定渔汛和渔区,限制可使用渔船和渔具的大小和数量,确定可捕鱼类和渔获量限额,向渔民发放渔业许可证。在特定海区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期,禁止在近岸进行底拖网,限定网具种类和网目大小,防止捕捞过度,保护某些捕捞对象的繁殖或育肥。在涉及其他国家的鱼种和鱼群问题上,建立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的机制。

(3)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发展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如发展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控制技术,建立从病原的早期诊断、隔离和杀灭、宿主的日常保健、免疫力和抗病力的不断提高,到养殖环境的卫生与净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等一系列保证养殖生物健康的综合防治体系。探索从沿海岸养殖向近海甚至公海里养殖的新途径、新技术。

(4)防止、减轻和控制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环境保护应由以污染防治为主,转变为预防、监测和治理全过程管理,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

这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手段,体现海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海洋生态的持续性、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相统一,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合理维护海洋权益

在价值观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把2004年6月5日第33个世界环境日宣传的主题确定为“海洋兴亡,匹夫有责”。

海洋对于人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调节气候,造成一个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例如,海洋这一庞大水体,每年约蒸发出45万平方千米的水汽,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表;另一方面,海洋向人类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成为人类的资源宝库,因而海洋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息繁衍。为了满足急剧增长人口生存的需要,克服陆地资源、能源日益减少的矛盾,必须发展新资源和新能源供应地,而广阔的海洋则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当前,世界各国已把注意力从陆地转向海洋,向海洋索要食品、资源、能源,索要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空间。

亿万年来,古老的海洋在年轻的人类目前一直是个无边无际、深邃无底之谜。然而,15~16世纪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后,人们发现海洋并非阻隘,它不仅是连接五大洲的通途,而且是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资源宝库。从那时起,人类对海洋的争夺无休无止、愈演愈烈,维权与争权、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形成了一部海洋政治斗争史。人类海洋斗争的核心是海权问题。海权即一定海区的控制权,这是人类一切有关海洋的对抗活动的焦点之一,也是理解海洋问题的关键。

早在2000~2500年前,伯利克、狄米斯托利克、色诺芬和西塞罗等人就意识到对海洋的控制可带来巨大的战略效益。他们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名言。殖民地时代到来之后,英国殖民主义者瓦特·罗列根据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海上争霸的事实,进一步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因而也控制了世界本身。”他把海权和贸易连在一起,并且上升到世界战略高度。19世纪末,近代海权论的奠基人,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潜心研究海洋斗争史,提出了着名的“海权论”,构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是:①对海洋的控制权决定国家的根本命运,“海权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因素”。②海权依赖于海权体系,海权体系包括拥有进入世界主要海洋的地理条件,在本国沿海港口开辟的海上后勤基地,一支现代化商船队,一支强大的海军和分布在主要航线上的据点;还包括广阔的领土、人口、资源和经济实力。③海军在国力中占第一位,海军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拥有强大的海军才能国运昌盛,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国际舞台上才能占据主导地位。④海军的战略任务是击败敌人的海军,争夺制海权。马汉的理论是对以往许多年列强海上争霸历史的总结,深刻揭示了海权的本质。它为后来的列强海上争霸提供了理论指南,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开展海上活动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马汉之后,世界上再未产生这样的海权理论大师,但人类对海洋和海权问题的探索并未停止。

当今时代的海权较之马汉时代的海权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海权的价值构成多元化,地位上升。在马汉时代,海权主要由海洋的通道价值支撑,即通过控制和利用海洋进行海外扩张,开展海上贸易,实现对陆地的控制。可以说是“海权之意不在海”。当今海权的价值构成包括了通道价值和资源价值,控制海洋本身已成为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认识到海洋本身巨大的资源价值和开发前景,把海洋本身当成是国家和民族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基地。②海权的目标构成更加丰富,控制标准多元化。现代海权实质是控制广阔的利益海区,具体包括海域控制权、岛屿控制权、海洋资源控制权和海洋通道控制权。传统海权谋求占有殖J民地的目标已被时代所摒弃。出现了对海洋的分割,随着海洋的第四次分割,现代海权得以完善和体现。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在海洋事务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可获得的利益总称。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现实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是指潜在的、将来可能获得的权利和利益。海洋权益主要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权等。21世纪是“海洋世纪”,它既代表经济发展,也孕育着激烈的斗争,成为海洋争夺的一个热点。向海洋进军已成为濒海国家的基本国策,这也就激起了国家间更广泛和复杂的海洋权益斗争,使国际间对海洋的争夺已从“争海制陆”为主发展到“争海取海”为主的新时期。其主要表现在:①争夺管辖海域,许多沿海国家单方面扩大管辖海域范围,提出划界要求;②争夺海洋资源,凭借海洋高科技力量掠夺别国资源和开采公海海底资源;③争夺和控制国际海上通道和战略海域,在战时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④争夺远海岛礁,无理提出主权要求,企图纳入本国的版图,从而扩大海洋国土面积。由此,海洋资源的掠夺与反掠夺;海洋权益的侵占与反侵占,成为现代国际海洋斗争的主要形式,成为世界战略环境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