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悦读MOOK(第十四卷)
6759800000013

第13章 忽然想到(两则)

◎ 陈四益 文 黄永厚 图

讲一回真话

“狼来了”是孩提时大人讲的故事,今天的孩子可能还在听。大意是说小孩子不可说假话。说假话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在要命的紧要关头得不到他人的救助。那时听了,觉得很对。

长大了,发现说假话的大抵不是孩子,而是教人不要讲假话的大人。大人的假话比孩子多。

差不多六十年了,我在中学接受最初之思想教育,就有“对党忠诚老实”。忠诚,不用说;老实,就是对组织不能讲假话,不能隐瞒家庭出身,不能隐瞒个人经历,不能隐瞒社会关系等等。初中学生,需要讲与可讲的假话有限,所以无甚顾忌。大人就不同了,由于经历长,曲折多,难免有些不宜或不愿公开的私事,倒不见得有什么重大问题。譬如,由于家里穷,我父亲初中毕业就要谋生养家,尽管刻苦自学,终究缺少一张文凭。为了有个稳定的工作,假造了上海大学的学历。这事要他自己公开,不但碍于面子,也有为今后饭碗的担心。但他还是 “忠诚老实”了。后来知道,我大学的老师赵景深教授,为了谋生也曾伪造过大学文凭。这事在那次思想改造中也一样“忠诚老实”了。

可是后来发现,要别人“不讲假话”的人,自己未必都讲真话。“大跃进”年代,吹牛皮、放大炮,隐瞒实际情况的主儿,许多都是谆谆教诲他人要“忠诚老实”的人,而“忠诚老实”地说出吹牛皮、放大炮真相的人,则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到改革开放之际,当初信誓旦旦没有“海外关系”的人,一下子都冒出了许多 “重要”关系,倒是那些“忠诚老实”作了交代的人,二十多年成了“不可信用的人”。

先前讲,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其实倒是“生活是文学的教科书”。“写真实”的作家不是“右派”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于是文学作品便按照文件来编造形象——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文字——生活总是阳光灿烂,人们都能自由呼吸。然而,就在金山上阳光普照的日子里,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这场饥荒中饿死了多少人,现在总算有了个约略的数字。

中国人都学得乖觉了:形势永远大好,成绩永远辉煌,缺点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都是“极个别的”,领导都是“高瞻远瞩”的,自己总是“深受教育”的。这些话是否真心,谁都心知肚明。奇怪的是有人爱听,而且百听不厌。是真相信还是假相信?是为了骗别人还是为了骗自己?实在琢磨不透。于是,就像黄永厚先生图中所说,无大无小“都成了狼的饲料啰”。

吃了大亏,知道回头,允称智者。所以巴金老人一声“讲真话”,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有人说:“不就是讲真话嘛,有什么了不起!”那是他未曾经过不知难。说真话并不容易。可以作为证明的是,直到今天,仍是呼吁讲真话的多,能够讲或者能够讲出来的真话少。那原因我想,一是心有余悸,二是还有人(而且一定是掌有相当权力的人)喜欢假话,不喜欢真话,尤其不喜欢同他意见相左的真话。赵丹临死讲了一句真话,不是还被某人斥为“放了一个臭屁”么!

人应当讲真话,为政者应当听真话,这似乎应当是基本常识。既然如此,何必老是停留在呼吁讲真话的层面,而不试试讲点真话?

毛泽东把学校都给停了,把学生(从初中到大学)都赶到了“广阔天地”。反对者不少,但不敢讲,谁愿意“以卵击石”,白白送掉自家性命?邓小平提倡办“重点学校”,拥护一片,反对者也不少,虽然那时已不是“全面专政”时代,肯把真话说出来的仍旧寥寥。我只知道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局长曲正中,是直截了当表明观点的。他认为把“尖子”集中到所谓“重点学校”,势必把“差生”都集中到所谓“兜底学校”。他引用荀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话说:一所学校,有几个“差生”,多数一带,“不扶而直”。一所学校集中了“差生”,有几个好学生也“与之俱黑”了。可惜曲先生人微言轻,无人理睬。后来的结果证明了他的话符合实际,扶植少数“重点学校”带来的后遗症,至今未能消除。

后来几届主管教育的领导,在教育上都有许多效果可疑的决策。“把教育当作产业来办”,不断“扩招”,限时限刻要办一百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所谓“工程”,遍地开花的高校大合并,等等,几乎都是在表面上做功夫,背离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的后果有目共睹。但是,私下议论虽多,面子上依旧要高喊“成绩辉煌”,也从未见对这三十年来的教育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检讨(这是用的“检讨”一词本来意义,不是后来当作“认罪”同义语的“检讨”)。

三十年来,教育虽非一无是处,但从思想上到组织上到政策上,确实有许多需要拨其乱而反其正的处所。即以高等学校各专业课程设置论,政治课程是否要占那样多的分量,就值得研究。这个进课堂,那个进课堂,不断加码,何时止休?须知,人的世界观形成,并非只是靠理论说教。实事求是、不迷信任何既成结论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讨的自由精神;严格缜密、力戒浮躁的工作方式;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人生理想,哪一样不是人格精神的重要方面?如果只养成一些夸夸其谈的空谈家,于国何益!

真话未必都是正确的话,正确的话一定应当是真话。所以,提倡讲真话,就要允许人们讲自己心里想讲但未必一定正确的话。如果先定下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让人“按谱填词”,未能入彀,便加“封杀”,我们就永远听不到真话。 ■

行外说房

大概在二十年前吧,虽说中原城市仍相当破旧,更无论西部,但沿海地区高楼大厦确实建了不少。那时有一个俄罗斯小姑娘随她的父亲来到中国,看了北京、上海,天真地问父亲:“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盖大楼啊?”陪同他们游览的中国朋友回答:“我们勤奋干活,就盖起了那么多大楼。”

没过几年,我忽然发现中部地区乃至部分西部地区,不但省会,就连中等城市,也大厦林立,而且备极豪华,尤其是政府大楼,无不美轮美奂。庞大的“市民广场”,华美的林荫大道,就连美国也只是少数城市才有的巨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竟遍地开花。于是,我也产生了“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的问题。

我渐渐看出一些门道——起先只有少数地区官员明白的诀窍,很快就在中国普及了。官员们发现,他们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这就是土地。只需把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去,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口袋。于是,城市换颜,政绩显现,官员升迁,这还不说从中有多少油水流入私囊。至于这些地方的经济是否因此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很难说。

土地出让,成了许多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出让,也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无限商机。谁弄到了地皮,谁就财源茂盛。有门路、有势力的,把批到的土地一转手就赚了大钱;没门路、没势力的,虽然加了点价,但盖起了房子,乘住房制度改革之机,高价卖出,也赚到大把钱财,造就了一批房地产开发商。

官员们卖地卖出了瘾头,也卖出了窍门,地价越来越高。开发商卖房卖出了神通,房价一路飙升。经济学家不知是真聪明还是真糊涂,一个劲儿吆喝着房价还不高,还要涨,鼓动大家买房,说是一人两套房才是小康。不知道如果真的人人都有了两套房,到底拿来派什么用场?也不知道那些“大康”了的社会是否人人都有两套以上住房?

房价的飞涨诱惑着人们把实用性的买房,变为投资性的买房。就像股票,亿万人民大炒股,使股票节节攀升。而房价的飙升更胜于股票。我住所对面的一套住房,两三年间无人居住,但不断转手,倒得去年房价已是原先的二点五倍。炒房把房价炒得真要住房的人只能望房兴叹。生怕房价继续飞涨而咬牙买下房子的,从此背上了月供这个沉重的包袱——谚云:“上帝要谁死亡,必先使他疯狂;上帝要谁疯狂,必先让他买房。”只有不愁住房且大有闲钱的人在房市中如鱼得水,买进卖出,从中渔利,造成房市虚假的繁荣。

股市攀高,房市攀高,中国人好像真是遍地黄金随你去捞。而一些不知是真无知还是假无知的学者,还在忽悠着“行情看涨”。

等到房价涨到收入中等偏上的人三四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米住宅时,炒房已很难有利可图,于是泡沫开始破灭,房市走入低迷。

本以为房市低迷,最着急的应该是开发商。可是奇怪,似乎某些地方政府比开发商更加着急,生怕房价回落,急匆匆出手救市,闹嚷嚷出面托市,甚至下令不许降价销售。开发商倒是装着沉稳,宣称就是不降价,似乎胸有成竹。

细想一下,也就明白,一些吃惯地皮的政府,离开卖地皮已经无法生存。房价联系着地价,地价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开发商看准了政府的软肋,尽管早已赚足了钞票,也不肯为政府分忧,还发出种种恫吓,逼迫政府就范,出手救市。但是,到了这个关口,投机于房市的人,袖手站干岸了。真想买房而买不起的在等待房价下跌。就像到了熊市,谁也不会入市一样,谁也无力回天。

这就是地皮财政的苦果。

飞涨的地价与房价还带来更多的苦果。一方面,地皮的增值使地方政府用钱用滑了手,好像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急于要钱的地方政府,一次就收取了七十年的土地使用费。一两届政府花去了十几届政府的土地收入。但土地有限,不能再生。国家不可能允许无限制转让土地。等到无地可卖的时候,靠地皮财政维持的政府不知将如何应对?另一方面,中国农民的消费能力就总体而言仍旧有限。地价腾贵,房价畸高,加上医疗、教育的高昂付出,一大批本来具有可观消费能力的人,已不得不节衣缩食了。当金融危机造成外销困难的时候,政府想要拉动内需,却发现内需已经疲软。至于最有钱的那些人,他们拉动的恐怕更多的不是内需而是外需了。

这些年,“专家’的名声已经大大贬值。败坏“专家”名誉的,就是那批“大嘴巴”,为了某种利益,不顾实际瞎忽悠。一会儿说,所谓“小康”就是一人要有两套住房;一会儿又说,中国住房私有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大部分人还是要租房住的。房价已是畸高还在煽风说不够高;房市低迷,又要政府救市维持高房价。无论唱什么,都唯开发商马首是瞻,既骗了民众,又哄了政府。

房市总要回归理性才能健康地发展。中国人那么多,需要住房的人那么多,市场很大,大有发展潜力。但房价不是想要多高就可以多高的。鼓励投机,以为把房炒到天价,就可以大赚其钱,不过是一种妄想。吹大的肥皂泡总是要破的,只不过来早来迟罢了。政府不能长期依赖卖地皮过日子。轻易卖来的地皮钱不知珍惜,拿去大搞形象工程,经济并未发展,财源并未培植,地皮钱花光,最后那些形象工程不过是一堆废物。为了前几年虚假繁荣的房市,需要付出的代价现在还远没有见底,尤其在那些以卖地皮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地方,这种代价更为昂贵。被眼前利益蒙住眼睛的人,是否真会认真接受教训?我不知道。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谁知道容易冰消”,那些预言一季度房市重振的大话,我们且走着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