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6759200000042

第42章 保得了命保不了官

倒袁最热心的是铁良,他所觊觎的,除了袁世凯军机大臣的位置,更实惠的,是北洋的兵权——铁良贵为陆军部尚书,北洋六镇,他却只指挥得动第一镇;而袁世凯虽早已交出兵权,但其他五镇,大体上却仍唯他马首是瞻,故铁良最欲除之而后快。

在此之前,因为良弼的建议,载沣下令设立了一支禁卫军,直属监国摄政王,为的就是以此为契机,收天下之兵权。选派的训练禁卫军大臣,载涛、毓朗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铁良。

不过练兵需要时间,加上袁世凯一贯桀骜不驯,铁良、良弼等满族军人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多方活动之下,一个倒袁大联盟很快就结成了。为首的赫然是隆裕太后;一力撺掇的是她的妹夫、正和袁世凯为财权争得不可开交的度支部尚书载泽;载泽的背后,则有欲卷土重来的盛宣怀的影子。

盛宣怀志向远大,岂肯满足蛰伏于野?光绪、慈禧先后死去,眼看朝局将起波澜,机会就在眼前,他一面派侄子盛文颐取代陶兰泉,作为私人代表前往北京活动,一面在上海大刀阔斧地对属下各国企进行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每个企业都留出一定股份,名为“内府公股”,实际就是作为干股送给各皇族成员,买得一片赞誉之声的同时,也成功走通了载泽的路子。

倒袁浪潮声势浩大,众多御史各显神通,纷纷上奏参劾袁世凯,很多时候免不了连奕劻也给参了进来,真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还只是表面的热闹,更大的危机潜藏在水面之下。在肃王善耆的支持下,已由载泽、铁良、载洵、载涛几个联手发动,先是载泽请老婆进宫活动她姐姐隆裕太后,同时铁良通过隆裕最宠信的太监小德张,告诉太后亲贵大臣们本来都赞同您老人家仿效慈禧老佛爷的前例垂帘听政,只因袁世凯坚决不许,才有了载沣监国这一出,使得隆裕顿时对袁世凯起了杀心,第二天一早便召见摄政王载沣,要他马上写旨,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宰了袁世凯那狗贼。载沣生性懦弱,怕国丧期间杀重臣会激起变乱,无奈隆裕一定要杀,只好先答应下来再说。

回到养心殿,载沣立即召见奕劻和张之洞,说明情况。两大军机一致认为不可,奕劻更是直言恐激起兵变,总算吓住了载沣。三个人商量半天,最后决定让袁世凯走人了事,并由张之洞拟好了上谕。隆裕毕竟不是慈禧,见大家如此坚持,只好同意了袁世凯罢官这个方案。

袁世凯此时正在军机直庐办公,奕劻、张之洞回来之后,将上谕交给他看,只见上面写着:“内阁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未及看完,袁世凯即已方寸大乱,看完之后,既未向同僚道别,更想不起该去向摄政王谢恩,抬起患有足疾的双脚,起身就走,匆匆赶回家中。这是1909年1月2日的事。这一天,寒风刺骨,袁世凯心凉如冰。

家里此时已得到消息,早乱成了一锅粥,因为重臣被突然罢官,往往意味着后面还会有不测之祸,所以官居农工商部左丞的长子袁克定与次子袁克文,都一致认为父亲应该赶紧出国避祸。袁世凯岂肯做此授人以柄的事情?只叫人打电话通知在天津当长芦盐运使的表弟张镇芳,速来北京相商要事。

等到傍晚,首先赶来的是赵秉钧,他是穿着便装悄悄来的。这一天,平时门庭若市的袁府,冷清得听得见脚步的回音。赵秉钧用半天工夫已经打听到了诸多消息,因为局势不明,他劝袁世凯速奔天津,到租界躲起来再说。

这时张镇芳到了,三人秘议,认为安全第一,还是先避走为妙,于是袁世凯吩咐袁克定派人去买两张车票,并嘱咐等他第二天一早走了再告诉其他家人;然后又让他带话给奕劻,力保那桐进军机接替自己的位置,以堵住铁良的上进之路;最后袁世凯又做了一个决定,派人连夜赶往保定,找段祺瑞面授机宜。

第二天清晨,袁世凯穿着一身便服,还特意带了顶旧毡帽,一条旧围巾遮住半张脸,带着个贴身仆人,出后门悄悄奔前门车站而去。

张镇芳则很张扬,事先打了电话通知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要求铁路上做好接待工作,所以一到车站,站长已带人迎候多时,一行人招摇过市,恭送老张上车,目的只在于吸引步军统领衙门和民政部密探的注意力,以便袁世凯暗度陈仓。

进入头等车厢,袁世凯找了个靠暖气的位子坐下,据一位恰好同车的英国人海鲁回忆,在车上的两个多小时,袁世凯一直坐着,一言不发,如老僧入定般沉静。但即使这样,其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显示出强大的气场。

袁世凯主仆二人在老龙头车站提前下车,拦了辆豪华马车,直奔英租界洋人开的豪华酒店——利顺德饭店而去。

张镇芳没和袁世凯坐在一节车厢,也没中途离去,他坐到天津总站,下车就去了直隶总督衙门,求见杨士骧。

杨士骧一听袁世凯来了天津,顿时大惊失色。原来按照大清朝体制,官员开缺回籍,必须立即出京返回老家,不许乱跑乱窜。如今袁世凯跑来天津,若事情败露,他这个地方官免不了要承担责任。老袁虽是恩公,可想想还是自己的官位要紧,所以杨总督慨然表示,自己要如实向上汇报。

就在这时,段祺瑞在保定见到了袁世凯的使者,稍加考虑便给陆军部发去一个电报,说自己身体有恙,奏请开去陆军第三镇统制之职,以便回籍养病。随后段祺瑞又给自己的老部下、依然驻扎在北京南苑的陆军第六镇第11协协统李纯发去电报,让他以营中兵变为由,放放枪,打打炮,以敲山震虎。

李纯当即照办,这下子算是坐实了奕劻的兵变之说。本来载沣就没打算杀袁世凯,消息传来,就连隆裕太后等最激进的倒袁派也被吓得不轻,不敢再轻言杀戮。赵秉钧掌握了这些情况后,一个电话打到利顺德饭店,告诉袁世凯危机已化解,并传了句张之洞的话,说应该进宫谢恩。

袁世凯这才想起自己忘了这么个重要的程序,想想既然已无生命危险,则不妨立即赶回去谢恩。这边刚把诸事安排好,那边杨士骧也得到了消息,见袁世凯的后果并不严重,大有日后东山再起的余地,不禁后悔不迭,忙派长子杨毓瑛赶到利顺德来亲切慰问。

袁世凯内心鄙夷,脸上却是笑容满面,跟杨毓瑛好好地应酬了一番。送走客人,舒舒服服吃了个饭,随后就由张镇芳陪着,坐末班车回到了北京。

闻听奕劻果然保那桐进了军机,袁世凯不由得深感安慰。第二天宫门谢恩,不过是走个形式,载沣当然不会召见他,所以袁世凯只在宫门口磕个头就算数。接下来,就该离京返乡了。

大家的想法都跟杨士骧一样,既然袁世凯没有性命之忧,那么以他的能力之强横及羽翼之丰满,多半会有咸鱼翻身的一天,于是锡拉胡同的袁府,顿时又重新热闹起来,悄悄前来送别的人们络绎不绝,最意想不到的是,张之洞也来了,而且来得堂而皇之,这令袁世凯很是感动。

张之洞很忙,来袁府一趟已不容易,自不可能再亲自到车站送行。其他人则是不敢,毕竟袁世凯仇家太多,公开送行,怕引火烧身。所以到了第二天启程之时,前来相送的只有两位官员——严修及杨度。

袁世凯罢官,满朝噤若寒蝉,唯有学部侍郎严修上书打抱不平,说“进退大臣,应请明示功罪,不宜轻加斥弃”。可惜说了也是白说。

杨度因为1906年为五大臣当枪手写宪政考察报告写得太好而名声大噪。1907年10月杨度回国,被推选为湖南宪政公会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并联络了不少名流联名上奏,开启了清朝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几个月后,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保荐之,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遂应召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袁世凯还专门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杨度趁此机会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被称作“宪政专家”。杨度精通所谓帝王之学,坚信当世之下,能成大事者只有一个袁世凯,所以在此关头特来送别,以示结交之诚。

严修、杨度两人不顾袁世凯的再三反对,坚持要随专车送到保定,一路上宾主三人开怀痛饮倾心相谈自不在话下。

车到保定,段祺瑞早已率陆军第三镇将佐、幕僚在车站等候拜谒,这令袁世凯大为感慨。一番吃吃喝喝之后,严修、杨度返京,袁世凯则继续前行。前面的路,还很长……

因为之前和哥哥袁世敦的过节,袁世凯曾发誓不再回乡,现在如此落魄自然更不愿回去,便来到卫辉府所在地汲县(今卫辉)住了下下来。

汲县袁府临街,每天外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搞得袁世凯烦闷不已。更烦的是,刚搬来不久,七姨太张氏就去世了。

这个张氏是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所娶,美丽动人、风情万千,很得宠爱。袁世凯离开北京,最开始只带了三个家人,除了他所倚之为左膀右臂的大姨太沈氏、五姨太杨氏,另一个就是花容月貌的张氏。至于其他家眷,暂时都被安排到了天津,借住在一梁姓富商家里。

可惜张氏体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点差,陡然遭遇如此大变故,加上旅途劳累,在路上就病倒了,怎么治也治不好,来到汲县没多久竟至香消玉殒,年仅20岁,让袁世凯好不伤感。

袁世凯是个迷信的人,极其讲究风水,刚搬新居就死人,心里更加烦躁。恰在此时何仲璟来访,见此光景,便有了主张。

何仲璟原是天津大盐商,其父当过甘肃藩司,和周馥认识。庚子年间,何家逃难到了济南,通过周馥家一个亲戚的介绍,何仲璟把女儿嫁给了袁家四公子克端,和袁世凯成为儿女亲家。老何很热心,说自己在彰德府(今安阳)北门外洹上村有一座别墅,总面积有200多亩,清幽雅静,亲家不妨搬到那里居住。

这洹上村是个有来头的地方,传说很多年以前,奴隶出身的商朝宰相伊尹遭遇不顺,就跑这里隐居了三年,直到商王亲自来迎接他回去复职。这段际遇,和袁世凯如今的处境很相似,再加上洹上村位于河南与直隶交界处,不远处就有一条官道,交通便利,离京城也近,实在是无可挑剔。

袁世凯当即将此别墅买下,随后便大兴土木,按照老家袁寨的风格修整了一番,并新建了一座花园,以上一年50岁大寿时慈禧钦赐的“养寿”二字命名为养寿园。

安顿下来之后,袁世凯便派人将暂住在天津的家人都接了来。大姨太沈氏很贤惠,感于老公顿失新欢,决定给他娶一个天仙般的美女回来,正四处打听哪儿有美女呢,刚从天津赶来的袁克文便给她推荐了郭宝仙。

郭宝仙是浙江美女,自幼随母流落天津,长大后为了筹钱葬母而堕入风尘,因长得如花似玉,很快就红了。宝仙不甘于此等生活,曾一再表示谁若能把她从妓院赎出去,她就嫁给谁,至于当太太还是姨太太,都无所谓。沈氏闻言大喜,立即请克文携重金北上,定要赢得美人归。

袁世凯不是柳下惠,见到宝仙这样的美人,顿时把前一段的种种不如意暂时抛了开去,两人天天腻在一起,好不甜蜜。

这下子五姨太杨氏有了想法。杨氏出生于天津杨柳青的小户人家,属于事业型的女人,长相一般但善于持家,是袁世凯的贤内助,在袁家地位极高,相当于袁府军机大臣的角色。

或许是因为自己不漂亮,也可能是因为太能干,总之杨氏很看不起那些以色事人的女人,她和沈氏之间,表面上姐妹情深,背地里却是争斗不断,热闹得很。如今眼看沈氏张罗着给老爷娶回来一个八姨太,杨氏不甘人后,就做主要把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丫鬟刘姑娘给老爷做九姨太。袁世凯很喜欢这种良性竞争,收下了刘姑娘,那快乐的心情就不用说了。

谁知刘姑娘陡然间从丫鬟升级为姨太太,立即就像某些暴发户一般忘乎所以起来,对人不讲礼节,就连对杨氏都不再尊敬,直到被五姨太几顿暴打之后才想起自己姓什么——袁世凯定的家规极严,对于姨太太,规矩是后进门的必须服从先进门的管教。因此,五姨太打九姨太合理合法,袁家没人敢过问。

九姨太大受刺激,从此以后,每天吃斋念佛,开口就是阿弥陀佛,手里还总拈着一串佛珠,把袁世凯给吓得不轻,赶紧在村南一里处盖了座房子,给她当佛堂兼住所,供起来了事。

这段日子袁世凯过得轻松惬意,植树、钓鱼、捉螃蟹,还有美人相伴、儿孙满堂。这样的日子,让他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禁不住又玩起了名士风流。

于是洹上村就多了沈祖宪、凌福彭、史济道、王锡彤等当代名士的身影,大家在一起怡情养性,诗酒唱和,其间袁世凯很写了些诗,比如:

背郭园成别有天,盘餐樽酒共群贤。

移山绕岸遮苔径,汲水盈池放钓船。

满院莳花媚风日,十年树木拂云烟。

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

老去诗篇手自删,兴来扶病强登山。

一池花雨鱼情乐,满院松风鹤梦闲。

玉宇新词忆天上,春盘乡味采田间。

魏公北第奚堪比,却喜家园早放还。

就在寄情山水之间时,吴保初来到了洹上。

吴保初是吴长庆的次子,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一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做得一手好诗,玩得一腿好女人。

吴公子当过刑部主事之类的小官,因甲午战败后上疏要求慈禧归政,被顶头上司刚毅批评了一番,一怒之下挂冠而去,因此名扬四海。

吴公子来到上海,纵情于风月之间,在长三堂子里玩了几年下来,把家产几乎挥霍殆尽,就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一个叫菊仙的妓女,鬼使神差的,两个人相爱了。菊仙从此恢复彭嫣的本名,嫁给吴公子做了妾,两人相亲相爱自不必说,可惜沪上居大不易,眼看日子就要过不下去,吴公子便决定到彰德投奔袁世凯。

吴公子诗写得好,且是大名士,那么主人就不只好吃好喝好招待,更陪着他和各位诗人酬酢往还,加上有彭嫣相伴,那日子过得简直就跟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袁世凯不光写诗,他还照相,甚至特意让人将一张自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坐在小船上悠然垂钓的照片,送到《东方杂志》发表,被登载到了封面上。

袁世凯显然很喜欢这张照片,专门为此题过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再看另一首:

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

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显然这已不再是闲云野鹤的情怀。没错,像袁世凯这种人,岂肯真正自我放逐?况且就想当闲云野鹤,他那满天下的亲朋故旧又如何忍心看他“自甘堕落”?

说回那些故旧。袁世凯下课之后,朝廷立即着手清算袁党,首先是邮传部尚书陈壁被革职永不叙用;随后批准学部侍郎严修回家休息;紧接着徐世昌的东三省总督不保,而内调继任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一走,倪嗣冲的黑龙江布政使一职就因贪污被拿下;然后民政部侍郎赵秉钧被勒令退休,再下来,杨士骧遭遇朝廷查账,活活吓死,只留下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作为对他怕了一辈子的老婆的最后抗议——平生爱读游侠传,到死不识绮罗香。

这还没完,后来是唐绍仪被勒令退休——他那个中美双方公使升格为大使的提议,早就被否来掉了;梁士诒更惨,痛失铁路总局局长官位;而被荫昌保去当江北提督的王士珍,也“因病”自请开缺,朝廷欣然照准……

与此同时,在军队系统中,载沣大力扶持留日士官生以弱化乃至对抗北洋势力,比如“士官三杰”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均被任命为军队高级指挥官,其中蓝天蔚出任第二镇成协协统,张绍曾出任第二十镇统制,吴禄贞甚至当上了北洋基本势力第六镇的统制。

不过袁世凯的势力早已成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清算干净的。事实上,此时的大清朝,除了皇族亲贵,无论朝中大臣还是地方督抚,和袁世凯关系密切者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在军队系统里袁党的枝繁叶茂。其实就算是亲贵当中,也还有奕劻、那桐、溥伦等不少亲袁派。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只要袁世凯不死,他重新出山只是早晚间事。

所以袁世凯只管吟诗作赋,洹上村却是车水马龙,尤其逢年过节,总有来自各地的人物前来祝寿拜年,其中以北洋一系的将领最为踊跃。袁世凯自然不会亏待大家,盛情接待不说,临走时每人还会受赠一根金条。

此外袁世凯还保存着一本《同僚录》,上面记载着北洋军协统以上军官的生日及其父母寿辰,以及朝廷二品以上官员的相关信息,每到生日,所有这些人都会收到来自洹上的一份厚礼。

某次一位北洋军官随载洵出访欧洲,期间家乡老母去世,袁世凯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去操持葬礼,搞得极为隆重。半年后该军官回国,专程跑到洹上,在袁世凯面前长跪不起。

袁克定对父亲的大手大脚很不理解,袁世凯呵呵一笑,只问他:“天下财散于天下人,天下非你莫属。你是要钱财还是要天下?”

对于这些,朝廷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其实早在袁世凯刚刚开缺的时候,步军统领衙门就派了个叫袁得亮的军官护送他回籍,名为护送,其实就是监视。到了河南,袁得亮不走了,不仅他不走,肃王善耆还时常会派密探过来侦察。

这些都难不倒袁世凯,他一面假装修身养性,一面用钱买通袁得亮,使得他向上级的汇报,完全成了官样文章,久而久之,朝廷还真就放松了警惕。

私底下袁世凯一点也没闲着,还在翻修洹上袁府时,他就在其中设了一个电报室,里面放有一个小电台,通过它,足以和遍布各处的袁党保持密切联系,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既然如此,外界更不会把袁世凯当做大清朝的局外人,奕劻、端方、徐世昌等老朋友自不必说,像直隶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张人骏、山东巡抚袁树勋、安徽巡抚朱家宝、江西巡抚冯汝癸、浙江巡抚增韫、河南巡抚宝棻等地方大员,跟他都常有书信往来,而像北洋将领王士珍与雷震春不和、吴凤岭与陈光远不睦,也都需要他亲笔写信调解,才能摆得平……

袁世凯就这么在洹上养着寿,偶尔也会拿出前不久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完工后,特意给他寄来的所有工程照片赏玩一番,感慨一番。而此时此刻,远在北京的载沣,日子却过得很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