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当代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书法家、鉴赏学家、美术理论家。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二日(1904年2月17日),董寿平出生在山西省洪洞县汾河岸边杜戍村的一个诗书世家,原名董揆。董家祖上是盐商,家族由商而富,由商业儒,兴建宅院的经济实力较常人要雄厚得多。
董寿平的家族可谓名人辈出,是一个既有经济实力且不乏高深文化素养的大家庭。董寿平的高祖董霁堂,是清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董寿平的曾祖父董文焕(1833—1877),咸丰六年(1856)考中了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同治年间(1862—1874)出任甘凉兵备道、甘肃秦巩阶道员。任上兴建试院,注重教育,并主持过乡试。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委派董文焕兼办厘金局,操持军饷事务,并以清廉良吏保加二品之衔。董文焕长于诗文,与朝中权贵翁同和、张之洞、王闿运等人也有和唱之作。董寿平的父亲董维藩,受家风熏陶,精通书画,能诗善文,而且酷爱收藏,广收历代名家字画,曾以收藏文物图书10余万卷夺得三晋藏书之冠。
董寿平先生20世纪70年代所作《自述》中,谈起家族家人对他的艺术事业的熏染和帮助时说:“在十三岁以前虽没有时间学画,但在这一时间为后来学画也打下了一些基础。一方面是我父亲和我舅父都能画,我常从旁看他们如何用笔用墨,得到了初步方法。另一方面是家存的碑帖字画比较多,时常有些讲究字画的人远道来到我家鉴赏这些东西。我常从旁听客人们谈论真假好坏,由于这些熏陶,引起我学习鉴别古今书画的兴趣。”13岁以后,董寿平在京求学长达10年,每年假期都要回老家看看,这时就把家里所有的碑帖字画翻阅一通,浏览一些历代著录的书籍,参证比较。他回忆起幼年听到的那些鉴赏家们的谈论,对中国绘画和书法传统艺术,得到一个初步的概念。
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一年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开始。这一年董寿平23岁。父亲病逝,董寿平回到家乡,也就是从这时起,董寿平开始正式学习绘画。他第一次动笔学的是牡丹,这一年临摹了清初江苏武进人恽寿平的画法,同时立志学习恽寿平的做人,所以将名字改为董寿平,以志纪念。
1999年10月20日,在老同学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先生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了杜戍村。张青介绍说,这是一个出过现代史上两位知名人物的村庄,一位是董寿平;另一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八路军驻国民党第二战区办事处处长王世英,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西省委书记。我们在村边下车,映入眼帘的是那厚厚的圆弧形的堡墙,熟知当地人文地理的张青,指给我们那厚厚的一堵董家堡子的外墙。
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董家后人董思源还考中了进士,与其同年中进士的有同村的乔海峰。在董家的老宅里,我们发现了一根横梁,上面隐约可见当年留下的模糊字迹:时大清道光□□年四月十五日重修,宅主董思源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对一个成年男子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高中进士,再整修宅院,也是当时的一种风俗。据当地人告知,董家堡子最晚应在清中叶的乾隆年间(1736—1795)建成,以后多次修缮,横梁上记录的重修只是其中的一次,或许也是第一次大翻修。
从董寿平先生的自述和杜戍村现存的几处已经破败的宅子看,董家的家风依然是耕读殷实之家,间或也有经商之人。现在残存的三处住宅,不算太大,也不算豪华,但是从过去董家堡子的一个专供下人出入的小门旁一段砖墙甬道和两旁低矮的建筑中,遥想董宅当年,一定是车马喧嚷、人来人往的殷实庄户。从董家堡子拍摄了不多的几帧照片,或许可以印证董家这个诗书传家的大家族当年的兴盛气派。董家堡子的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堡墙还剩二三百米,道旁散落着旧时的旗杆石和上马石一类的建筑构件,旧宅子里堆放着砖雕的屋脊,上面有神鹿、喜鹊、蚩吻一类的吉兽祥鸟,还有弃置路边的青石守门石狮,等等。这些砖石,恰似古时洛阳宫门的铜驼,布满了两百年的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