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来过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人,莫不为厚重的建筑、坚实的庭院、乔家历经几百年不败的经商历史而惊叹:高耸的青砖灰墙,巨大的圆形拱门,如此气派,如此严密,如此精致,如此完美,既有北方村落的庄严肃穆,又不乏古老城堡的枯凋冷涩。
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学领域的一对学者夫妇梁思成、林徽因,曾来山西考察寺庙,顺便也考察了一些山西民居,乔家堡被我国最有名望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清代民居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1993年,国家建设部的古建专家郑孝燮专程来到乔家大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他也盛赞乔家大院是“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乔家大院自开放以来,被众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代表。依托这个堡子,乔家的子孙勇闯天下,广聚钱财,并且在内蒙古留下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谣。复盛商号就是乔家最早在包头开设的商铺。当代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道:“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因其村里有乔家的建筑群,而得村名乔家堡。这组宏伟的建筑群体,集中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远观乔家大院,俨然就是一座密实的城堡。四周是封闭的砖墙,高大厚实,墙顶部建有女墙,有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很有气势。每院房顶都有走道相连,更夫晚上值更非常方便,对宅中主人的安全形成防护。宅院大门坐西朝东,有高挑的门楼和洞式城门。顶楼正中,高悬着山西巡抚丁宝铨赠送的蓝底金字匾:福种琅嬛。这块匾额是宣统元年(1908)调任山西巡抚的丁宝铨赠送,当地的说法是因为庚子事变时慈禧一行仓皇西逃,途经祁县时,乔家人捐出了十万两白银,而获得这样的褒奖。但这一说法并不能肯定,因为丁宝铨是宣统元年(1909)十月上任山西巡抚的,而慈禧西行当在八年以前,况且此时慈禧与光绪已命归黄泉,丁宝铨为慈禧之幸而送乔家这块牌匾,似乎没有必要。当然,丁巡抚的匾额实实在在地挂到了乔家大院一个最显眼的位置,不能说是没有来头的。乔家的黑漆大门上,嵌着一副铜质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这是晚清权臣李鸿章的手笔。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照壁,上刻100个遒劲有力、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是在中堂女婿榆次车辋常氏之后代常赞春的手笔。两旁是收复新疆、功名卓著的左宗棠题写的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乔家祠堂上还有李鸿章的墨迹:“仁周义溥”。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有历史价值的珍品,同时也有壮大乔家门第的特殊功用。
乔家大院群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当时修筑了两个大院,光绪年间(1875—1908)增建了3座院落,民国10年(1921)增建1座院子和花园。尽管这座有6个大院、20个小院、房屋313间、占地8700平方米的建筑历时百余年建成,然而从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上都保持了前后一致。从窑洞式大门进去,有一条石铺的甬道,长80米,宽7米,将北面的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和南面的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分置两边。每个大院由三五个小院组成,院中有院,院中套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为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或仆佣居住处及居室必备的灶房。庭院建筑高低错落,正院高大,偏院低矮;房顶结构等级分明,正院都是瓦房出檐,偏院则是平房。既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上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又显示了建筑艺术中韵律美和质感美。
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规范而富于变化,既不乏整体美感,局部建筑又各具特色。庭院结构,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等;屋顶造型,有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屋顶;院门造型,有双翅角门、芜栏半出檐门、硬山顶间山门、檐门、砖雕跨门等;窗户艺术,形式多样,有仿明朝棂月窗、条栅窗、通天隔棂窗、双开扇窗、挑启窗。精美的砖雕艺术,在乔家大院里随处可见,有脊雕、壁雕、屏雕、栏雕等。各院上下门框都有木雕的人物故事,如天宫赐福、三星高照、招财进宝、麒麟送子等,柱头木雕有八骏、松竹、葡萄、佛手、垂莲等。雕刻内容非常丰富,如荷盒(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季花卉、五蝠(福)捧寿、鹿(六)鹤同春、梅兰竹菊、文房四宝、喜鹊登梅等吉祥花卉、灵物,俯拾皆是。在大门横木的四个门簪上,刻有形态各异的四时(狮);在过厅隔棂上,则有大型浮雕“八仙献寿”。总计乔家宅院的木雕艺术品约有300余件,无一雷同。乔家堡的烟囱格外引人入胜,房顶上那140多个烟囱的造型,各不相同,各具精神。门楼、屋舍、照壁等等建筑形式和庭院内的雕刻艺术,对渲染乔家的文化品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