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的师家院,是山西南部紧邻霍州城的一处清代院落群。昔日这里曾经是充斥着人扛驼运驴背的繁华商道,从山西地图上寻找到一处标有“清代民居”的师家沟的坐标,倍觉兴奋,立即前往实地观察。师家院距霍州市大约20公里,比属县汾西县去师家沟的路程稍远一点,然而从交通条件看,由霍州去师家院更方便一些。
从师念镇顺着缓坡而下,接近师家沟的村口,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那座高大的石柱石枋的石牌坊,石狮镇守,抱鼓映衬,斗拱巍峨,标志着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门第显赫的家族。根据建筑牌坊的规定,只有官品符合规格的才能在村口建坊。牌坊是咸丰七年(1857)中秋为敕赠儒林郎国学生员师自省夫人赵氏、张氏及儒林郎三晋夫人刘氏而立。匾额上题刻“晋锡崇封”、“龙褒凤诰”、“天章光被”、“龙章宠锡”字样,还有两副楹联:“圣德醍醐天宠渥,王言纶缔国恩多”,“丹墀宠锡丝纶命,紫诰荣膺日月光”,“袍笏殾名荣桂里,簪缨品望耀金渥”,“芝渥焕彩云霞满,兰检浮香雨露新”一类的昭示,充分表明这是一个深得浩荡皇恩的家族。特别是牌坊顶部雕刻立像,更清楚地表明这个家族曾经有过的社会地位。咸丰七年三月二十一日(1857年4月15日),清廷谕令:为筹饷需,对捐款一万至数万至十万两者,分别等差给赏;不愿请奖者,给予借贷贴印,分别建坊给匾。师家大院的匾正好是这一年的中秋所建,是否与师家捐款有关?师家大院的牌匾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气派,与主人当年的荣耀是分不开的。师家曾有两位大人物,一位叫师炎成,一位叫师鸣凤。据当地人介绍,前者赴远地出任大员途中,遭人暗算,后者曾在湖南做过品阶不低的官,师家当年还存有曾国荃赠送的匾额。不过,对这样的介绍我没有来得及仔细核查深究,所以至今也不知道师家缘何得到了如石牌坊所书的那种荣宠。芝兰是对高尚德行的肯定。袍笏、簪缨是指富贵之家的荣耀,袍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皆穿朝服执笏,笏指手中所拿的用玉、象牙或竹子制成的狭长板子,上面记事;簪缨为古代官吏的服饰,隐喻显贵。金渥指的是皇恩,指家族的荣耀。将这样的字眼写在石牌坊上,自然不是一般的人家。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罗斯来到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写成《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其中的一幅取名为“乡村路上的牌坊”的相片,与我拍摄的师家牌坊照片,也是非常相似的,虽不能肯定罗斯所拍照的牌坊就是师家沟的牌坊,然而,对两座牌坊有个比较也相当有趣。
师家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70余年的扩建,始成为后来占地4000平方米、有28个大院落的规模。现在看到的,有5座主体建筑是二层、三层的楼阁式四合院。主院虽经百余年风霜雪雨,有些破败,但宽敞明亮;坐北朝南的下窑上楼式建筑,东西均有并排三孔窑洞的厢房,且有方砖墁地,甚觉清静庄重,视线极好。由于整体建筑呈现沿着缓坡拾级而上的布局,所以师家堡是院中套院、楼上登楼,前院背后院,出院又进院。再加上大门、耳门、园门、偏门、楼门、屏门,还有上下左右相通的暗洞,游人至此,如入迷宫。特别是连接外村有一条长二三十米、宽四五米的砖拱隧道门洞,更加深了对这个城堡式建筑的印象,对“关好大小门,行人难出村”的当地说法颇有一番认识。师家沟民居也是一座由低到高、依山建势的古堡寨,主体建筑物的四周铺设着一条长达1500多米的长方石条铺砌的小道,石条道有规律地横竖铺设,长方石条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都要改变其直道上的石条铺设方向,下雨时雨水可以轻易地顺着石条的走向下泻,排水设施比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