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6757900000022

第22章 郭峪宅院群

与皇城相距不到三五里的地方,有一处称为郭峪村的地方,这里是明清宅院建筑群,现存明代的院落40多处、1100间老房。这些老宅子大都是当年有了考科功名或一官半职的郭峪村殷实之家所建。

当我来到郭峪村时,立刻被这里的古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这里有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修建的蜂窝城墙,环绕全村。在这个小小的村落,明清两代出了18名举人、15名进士,其中包括陈氏一门所创下的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的辉煌。这在山西或许是独一无二的进士村、举人村。即使与清代徽州几个大的村落如歙县的唐模,黟县的西递、宏村等地的文化成就相比较,郭峪村也毫不逊色。走进村子,老院子、老房子、老街巷比比皆是,若问村人哪一座是老房子,他们会告诉你满村子都是老房子,你要去的是哪一家?跟随阳城县博物馆的一位女同志,走进郭峪的石板街巷,竟然发现街巷铺路的石板中还有一块青石石碑。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打,更由于多少辈村民的踩踏,石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然而古朴浑厚之风也因此而更加浓郁。这喜出望外的收获,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三晋大地上的熠熠光彩。郭峪名人多,老宅老院多,确属山西之冠。

郭峪村里最显眼的一座宅子是陈廷敬家的祖宅,门第高大,屋宇轩昂。在陈宅高高的牌坊上,刻写着“顺治甲午科恩选贡士敕封翰林院庶吉士陈昌期”、“顺治己亥科进士钦授翰林院庶吉士陈远”以及一长串颂扬陈廷敬父子的牌坊、门楼等等。在领略陈氏中道庄、斗筑居之后,游览陈家的老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郭峪村的一位顺治己亥(1659)科恩贡王维时的宅院,明砖清瓦,雕刻精美,门匾上的“仁礼传芳”更显其家族的不俗。

村东有一座侍郎寨,为崇祯丙子(1636)科举人、顺治丙戌(1646)科进士张尔素的后人所建。张尔素曾任陕西按察使、湖广布政使、通政司通政使,最高做到了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张尔素一生清贫,生前没有多少积蓄,后人亦耕亦读,为光耀门庭,修建了一座三进院落的府第,人称侍郎寨。门前石狮护卫,门上书写“山环水绕”,左为花墙院,右为石甲院,后为祠堂院。张尔素与其他9位同时中进士者被县人赞誉为“十凤齐鸣”,当地有“先有南卢北窦,后有张陈二府”之说,可见郭峪的张家也是与陈家地位、实力都相当的人物。

郭峪城建于崇祯八年(1635),是明末修筑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防御工事,城高12米,宽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达17.9万平方米。据《郭峪村志》载,倡导筑城的是村人张鹏云,他在崇祯年间(1628—1644)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张家是郭峪村的大姓,明清两代名人辈出。我们今天在郭峪仍可看到几处张家的大宅院。张好爵为明正德甲戌(1514)科的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张好古为嘉靖癸未(1523)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张家两兄弟修建宅院时,张好古是四川按察使,张好爵是户部广东司郎中。张好爵比张好古中进士的时间早,两人做官清廉,为政公平,声誉极佳。张家后人直隶州知州张以潮、正德癸酉(1513)科举人张以渐、顺治己亥(1659)科进士张于廷,在郭峪也都留下了一两处有些规模的老宅。

村子中央矗立着一座明代末年崇祯十三年(1640)建成的豫楼,外观与皇城的河山楼相仿,规模较前者更为宏大。“豫”与“预”同音,豫有预防、居安思危的含义。豫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上下7层,底墙厚2米,每增高一层,墙的厚度递减0.15米,到第七层时墙厚仍有0.8米。豫楼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窑拱券,内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第二层为5孔砖窑,设置炮眼4个,东向的正中门楼雕刻着“豫楼”二字,为泽州庠生王衍明题写于崇祯十三年(1640);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有34砖碟,砖碟间又起檐封顶。楼的四角垂直,四墙挺展,楼顶四角的风铃在游人到来时依然发出清脆的声音;在五层西墙的正中,镶有《焕宇变中自记》墙碑,约4000字,详细记载了崇祯四年至六年(1631—1633)明末起义军4次路过郭峪村的经过,以及崇祯六年(1633)修寨、崇祯八年(1635)修城、崇祯十二年(1639)大旱灾的村史记事,同时也记录了当地的富商巨贾焕宇翁王重新在家乡的这一修寨筑城之举。崇祯八年(1635)修郭峪城时,王重新捐银7000两,后来村里修庙、赈灾,都有王重新解囊的记录。

在郭峪村时,见到了一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任村支书的老人,名字叫赵玉旺。这是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他详细介绍了当年拆用4根大梁、6根木柱换来千元人民币,还清欠村民的债务。几十年后,院子里还散放着拆房柱时遗留下来的柱础石。柱础石是古老房屋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