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白手帕 红手帕:我体验生命的故事
6756600000002

第2章 代序 哥,只是一个传说

张华钰

兄长的长篇小说《渐行渐远》刚刚杀青,自选作品集《白手帕红手帕》即将付梓之际,嘱我写一篇代序,惶恐之余,不禁思绪万千。

我的哥哥长我十岁。

在我记事的时候,哥哥和姐姐已经跟随我当教师的父亲离开故乡前往乡所在地读书。我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在每一个弥足珍贵的假期和他们相遇,然后,他们又以种种极易被识破的伎俩撇离我去寻找更大的孩子玩耍。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哥哥不是我的玩伴,而是我的倾慕对象。

我对于哥哥的彻底认识来源于我们的父母为他创作的口头文学和他自身发表的一系列创作文学。据说,在我还在母亲身体里的时候,哥哥经常在放学之后带着他的乡村同学前来看望我们怀孕的母亲,然后自豪地指着我们的母亲展示说,看,大肚老婆!

在我的哥哥看来,“大肚老婆”的出现给他缺少新鲜事物的乡村童年中又增添了一个可以炫耀和自夸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在若干年之后,这个“大肚老婆”和她腹中的生命将成为他艰苦生活中极其窘迫的一个负重。那是一段忧伤和苦痛的岁月,关于那段岁月的记忆,哥哥写成了小说《葬父纪事》和散文《泪洒枫林尽染红》,以及他后来在许多文字中关于苦难生活的平静叙说。

在我们父母的描述中,哥哥被塑造成一个顽皮且极具幽默感的少年,他的故事充满喜剧色彩。他在观看过一次乡村盲人文化队的演出之后,在家乡的大炕上紧闭双眼,手执快板,即兴表演,在极度投入的歌舞中不幸跌落地下,放声大哭。我们的母亲被我哥哥的表演彻底折服,开怀大笑,以至难以自持,完全忽略了赶快救助我的躺在地上泪流满面的哥哥。

我们的父母经常带着不无骄傲和怜爱的微笑说,黎钰是个洋相货。

我们家族起名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到我们这一代是“金”字辈。我的名字叫华钰,我的哥哥的小名叫黎钰。“洋相货”是我们故乡对于那些言语洋溢着幽默感,做事充满创意色彩的人物的评判。然而,当我的哥哥以这样一种定位在我的记忆和现实中成长的时候,我却意外地发现,这样一个快乐的人物,在他的文字中却充满了无尽的忧伤和哀痛。

是什么让他的文字如此悲伤,是什么让他编织的故事如此令人心碎?

那时候,我已经能够完全读懂哥哥写作的文字,那时候哥哥已经远离故乡去到了一座遥远的城市谋求生活。在生存的压力和理想的召唤之间,哥哥踽踽独行,进行着一次次绝望也充满渴望的妥协和抗争,他的生活就像他笔下的那些小说主人公们一样,在绝望的生活中倔强地追随着自己的理想。

桃花河畔的理想冲突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十二岁时的那个暑假,哥哥忽然长时间地潜伏在我们祖爷爷遗留下来的一所小屋子里,似乎正进行着一项什么特别机密的工作,我的每一次贸然到访都令他恼怒万分。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在做着什么,我只是经常在百无聊赖的夏日午后猛然击打他的房门。半年之后,他向我们的父母展示了一本大大的书,准确地说,是一本大型文学期刊,我认识那本书封面上的大字——《黄河》,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书能和一条河有过什么样的联系,那本书的突然出现让我对河的想象有点混乱。然后我的哥哥打开了那本书,我吃惊地发现哥哥的名字赫然在目,他名字的上方是一副巨大的黑白版画,一个长发的女人伸出粗壮的臂膀向前探寻,然后是一些奇怪而扭曲的男人和像头发一样飘来荡去的水纹,在那幅画的中央印着三个粗大的黑字——桃花河。我极其自负地意识到,这是一本关于水的书,我的哥哥写了一篇关于水的文章!尽管我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愚蠢,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哥哥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只知道书中的“我爹”经常说着像我故乡的邻里们那样的骂人脏话,然后有一个我从未谋面的“大哥”跳河自杀。

直到多年以后,当我真正读懂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那时候,我年轻的哥哥并不是我所理解的那个人。他在小说中给我呈现的故乡是那么熟悉和遥远,那些桃花河畔的芸芸众生们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却充满挣扎。尽管在此之后,哥哥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但是我始终认为,在他所有的文字中,《桃花河》是最具意蕴和戏剧色彩的一篇作品。

作为他的处女作,这篇小说尽管在某些地方略显生涩,但是作品中充满传统美学色彩的理想主义光芒覆盖了一切。才情四溢的文字,弥漫着忧伤气质的叙事,对于爱情的祭奠,对于理想和价值的质疑和拷问,在这个悲剧色彩浓郁的故事中,哥哥将自己二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凝化成看似支离破碎的故事残片,在极具象征意义的桃花河畔铺展开来,迎接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次第登台。

于是,敏感而自恃的大哥手持洞箫款款走来,看破世事的二爷如哲人般在夕阳里叙说和独坐,城里来的卉卉成了村庄的风景,势利的六婶在街巷里冷嘲热讽,谨小慎微的娘在破屋里低声饮泣,倔强的爹在月夜中隐忍悲号,以及隐于叙事中的“我”无法排释的迷惘和苦闷……这一个个极具典型化的人物在悠悠流淌的桃花河畔生离死别,伴着残阳如血,伴着洞箫呜咽。

有评论者认为,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少有精品,一个关键因素是缺乏典型化人物的塑造。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说法是否老套,但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桃花河》依然令人惊喜,我们不能不说因素之一是因为她给我们呈现了这些血肉充盈的理想化人物。

当这一群悲哀和挣扎的人们在悠悠逝水中死亡或者落寞的时候,《桃花河》之水流淌出的是“我”对于理想的迷惘甚至绝望,或者说是我年轻的哥哥曾经面对自己毫无理想化的未来的一次困惑和愤懑。那时候我的哥哥刚刚大学毕业,等待他的是一份他曾经想极力逃脱的我们家庭的传承职业。《桃花河》说,走出阴影,何处不是阳光满地!但是,在《桃花河》中,大哥走不出去,二爷也走不出去,所有人都走不出去。爱是大绳,期待是大绳,得到的一切不想再失去的,都是大绳,他们挣不脱这些大绳。所以“大哥”选择了自尽,二爷选择了消沉。

也许,对于我年轻的哥哥来说,“大哥”的死是他对理想一旦幻灭后一种可能归宿的想象,“二爷”的泰然和不争是他对理想幻灭者的又一种想象。在文章的结尾“我”虽然大胆地走了出去,但是又最终走向了何方?而那条束缚我们的大绳到底又是什么?仅仅是父辈们默然固守的生存窠臼吗?在我看来,《桃花河》无疑在不自觉中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

因此,《桃花河》是迷惘和渴望的,理想和现实的纠结贯穿始终,而这样的思索也是哥哥在日后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他在1997年创作的小说《村事》,再一次重复了这样一个话题,但是,这一次他将理想的冲突对象指向了世俗。

《村事》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村支书高文明要领着人卖掉前支书栽种的一排排林阴大树,他远房侄子高天亮受人鼓动告了自己叔叔的黑状,结果支书高文明被免职,而新上台的村支书不仅一上任就卖掉了全村的大树,还免掉了高天亮的民办教师职务,高天亮从此成为了村里人的笑柄。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现实题材小说中,主人公高天亮一次偶然迸发的理想激情,顷刻间便被现实打击得头破血流。其实,这篇貌似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村务的小说,在多种语言风格不断变换转切的叙事把控下,表达的不仅仅是当前中国政治构架下一场最基层组织的权力斗争,他更钟爱于展示的,无疑是那些关于理想的澎湃激荡和无情幻灭。

当理想的光芒照进现实,这是一件令人温暖也令人不安的事情。

我深刻地记得,1993年的春天,我的哥哥为了一个遥远的梦想,辞掉自己稳定的工作,在父母惜别的眼泪中只身去到了未知的远方。那是一次前途未卜的远行,只为了抚慰纠缠始终的内心。但是,一年之后,父亲病重的消息将他匆匆召回,然后是父亲的怆然离世,家境的日渐艰辛。哥哥在赡养寡母弱弟的重担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掩藏,在陌生的城市中四处奔波,只为了寻求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我不知道在每一个灯火阑珊的深夜,那些曾经给了他激情四射的理想和梦想,又为他的内心带来了怎样的苦痛。远方在召唤,眷念在燃烧。赫尔曼·黑塞在遥远的阿尔卑斯山脉低声吟唱,他的诗行像咒语一般敲击着哥哥的内心。我始终坚信,即使在他每天只靠几只烧饼充饥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理想也从未被轻易放逐和遗忘,他把他们幻化成自己笔下一个个宿命悲惨的人物,在各自简单或高远的理想面前苦苦挣扎却永无出路,惆怅满腹。《村事》如此,《国家大事》如此,长篇小说《渐行渐远》依然如此。

在小说《国家大事》的叙事中,理想的光芒似乎隐而不见,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计划生育国策执行三十多年来,传统生育观念与之有过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缩影:村干部马三狗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生育节育手术指标,无奈将自己的妻子送上手术台,最终却因手术失败让妻子落下了终生残疾。当他的妻子在夕阳西照的葡萄架下佝偻前行的时候,马三狗的内心是酸楚和复杂的,而在这一刻我又一次看到了哥哥对于理想的祭奠和目送。当马三狗在迷蒙水汽中仔细擦拭自己女人光洁的肉体时,我分明看到一个孤独的殉道者在献祭自己心爱的圣女时的决绝和苦痛。

也许,对于乡村干部马三狗来说,竭尽所能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育手术任务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部分,他只是在完成一种责任,理想这个字眼对他来说似乎太过遥远,但是在小说的叙事推进中,我们悲哀地发现,即使将理想降格为某种试图出色完成的工作责任,我的哥哥依旧将他们击打得体无完肤,悲凉满地。

如果说,这些小说主人公们理想的次第破灭是哥哥青年时期生活际遇的一种潜意识表露,那么在他娶妻生子、生活殷实的多年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渐行渐远》,则将理想的冲突进行了再一次更加深刻和激烈的表达。其实,他的理想在桃花河水蜿蜒东去的那一刻,已经埋下了无法更改的伏笔。

《渐行渐远》是一部尚未完全发表的长篇小说,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只是她的节选。张黎煜作为书中一个有着浓重传统人文情结的主人公,他不仅经受着严峻的生活挑战,他还被不断浸渍在各种更大的来自内心的苦痛之中,这样的苦痛是无法释怀也无处排遣的,它氤氲的河床绝非现实生活的匮乏或者充盈。在这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年代,当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价值担当的理想主义者遭遇世俗的成败评判时,他应该坚守还是溃败?他应该怀疑还是坚信?当理想的光芒像神灵一般冥冥召唤的时候,他应该顶礼膜拜毅然前往,还是嗤之以鼻背道而返?我想,这样的苦痛绝不只是小说主人公张黎煜的一次独自挣扎,这应该是整整一群人和一个时代的集体悲哀。

对于哥哥来说,在他的内心深处将注定了有一个无以言说的斑印相伴始终。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和定居的人、忠诚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们,我可以尊敬他们,我可以嫉妒他们。但是我为模仿他们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

十几年前那次仓促结束的远行让他的心灵漂泊至今。

爱情的手帕

说实话,我并不完全了解我哥哥的恋爱故事,对于他真实的爱情经历我基本来源于道听途说,而他的小说却给我透露了某种底细。当然,如果以一些虚构的小说故事来揣测一个人的私生活的真实全貌,那将是可笑和低俗的,我不能做这样的兄弟。

但是我确切地知道,哥哥的初恋发生在他读书时期,也许那段八十年代的懵懂爱情只是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的彼此心灵慰藉,寻找不到起点,也从未渴望终点。也许正是这段不期而至却又毫无归宿的青春故事深深击中了我的哥哥,在他光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滴隐秘却纯净的眼泪,难以寻觅,却总是沁人心脾。于是,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爱情总是如此忧伤,如此难以看到尽头。

多年以后,当哥哥已经不再是那个纯情少年,他的内心深处已经荒草丛生的时候,在某一个白雪皑皑的午后,他又忽然坐在我父亲用毕生心血和生命打造的崭新宅院中,摊开纸签,开始叙说另一个关于爱情和纯洁的故事。但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却是关于一个男人苦苦寻找处女的故事。

《白手帕 红手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中学教师章从初恋到结婚的漫漫情路历程。故事中,四个女人带着各自的宿命摇曳而来,与主人公铺排各具特色的床笫欢爱。

大学生竹是他的初恋女友,他们有过令人心动而忧伤的故事,却最终在世俗的羁绊中怀揣对于爱情的纯洁想象各自远殇;同事兰是他的第二个女性,他们的爱情或者说情爱充满诱惑和迷醉,但是在章的内心深处,爱情是绝对纯洁和忠诚的,他们的爱情在相互较量中不可挽回地走到了尽头;不谙世事的菊注定了只是他爱情故事中一个短暂的插曲,当菊被他毫无震颤地揽在怀中时,他们的故事已经毫无悬念地走向了结局;而纯净、质朴的梅在新婚床笫将柔软的白手帕渲染成殷红的时候,章的内心激起的却是无尽的哀痛。

作者以线性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四个爱情故事的次第萌生和逐个破灭。如果说,在小说情节中,主人公章通过与兰、菊、梅三个善良女性前仆后继的情事接力,是为了完结在竹的年代中萌生的爱情理想的话,那么我们更多的看到的却是,章在爱情个体的渐次累积中换来的是激情的渐趋消逝和内心失落感的潮涨到汹涌。在章的心灵深处,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他不知疲倦的“寻处”过程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段纯粹的爱情吗?纯粹的爱情又必须以女性个体的肉体纯净作为基点吗?《白手帕 红手帕》显然不是在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她无疑有着更大的野心和更多的想象。

当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普遍怀疑,当世界上最古老的农耕文明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被商品文明所完全取代的时候,在这个依然由男权主导的社会中,传统的贞洁观念与现代文明该进行怎样的妥协与融合?也许,《白手帕 红手帕》在极具张力的情爱故事表象下试图探寻一条现代爱情的经典捷径,但是,主人公背负的浓重传统情结却让这种探寻变得不再可能。章的所有爱情努力都显得徒劳和荒诞,在这场对抗和较量中,所有人都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

于是,诗书传家的知识分子章在与初恋女友竹黯然分手之后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我发现爱情原来就是那么回事儿,其中充满随意和偶然。他曾经自以为是地准备遗忘过去,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符合这个时代的生活。但是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章的无奈,对于曾经固守的某些东西的刻意放逐和面对现实的委屈迎合。当他经历过一段段各具气质的情爱之后,却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绝望。在文章结尾,章与梅生育的儿子已经会一个人在院子里欺负诸如蚂蚁一类弱小的动物玩儿了,他从来没有感觉日子像现在这样宁静和悠闲。然而在这种日常生活的平静中潜伏着的却是主人公巨大的失落和不安,他说,如果生活像录像带一样能够倒回去,我怀疑我大概会狼心狗肺地倒回去的。但是倒回去又能怎样?竹、兰、菊、梅哪一个又会成为他爱情的终点?

在《白手帕 红手帕》中我们看不到任何预言。

如果我们抛开小说沉重的精神内核仅就故事中呈现的情爱本身来看,主人公章在苦苦寻找初夜女友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的无疑是作者本人各具气质的四种爱情理想——竹所带来的优雅的爱情,兰所带来的迷人的爱情,菊所带来的温柔的爱情和梅所带来的质朴的爱情。但是,竹是忧伤却懵懂的,兰是迷醉却对抗的,菊是温顺却放任的,梅是纯洁却空洞的。在故事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哪一段爱情的绝对迷恋和礼赞,我们听到的是一首首无尽的挽歌,和对一个个爱情的无奈埋葬。也许,对于章来说,他最终都无法确定自己要寻找一份什么样的爱情,而对于我的哥哥来说,爱情只是他梦想的一个部分,在他的小说中,每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的寿终正寝绝非因为爱情本身。这并不是说我的哥哥从未获得过爱情,只是他的爱情被绝对理想化和唯美化,他的爱情不是来源于现实,而是滋生于没有人能够企及的遥远内心。

于是,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我们看到的爱情是没有互动和自言自语的;在《桃花河》中看到的爱情是一往情深和幽怨绝望的;在《白手帕 红手帕》中看到的爱情是无处不在却虚幻破碎的;而到《羊倌儿之死》中,爱情似乎已经被彻底异化和消解——一个羊倌儿的买春故事似乎充满了令人不怀好意的想象——但是我却更愿意相信,《羊倌儿之死》是一首吟唱给纯洁爱情的无尽悲歌,是一次对田园失落的隐忍祭奠。

八爹添财是一个年近五十的光棍羊倌儿,他敏感而内向,内心深处始终眷恋着一个死去的女人,在某一个闷热的夜晚,他的侄儿们极其恶毒地试图为他实现一个买春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却最终让八爹添财在深深的惶恐和自责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八爹添财来说,爱情没有经过情的淬炼而直接袒露性的真实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也许,在白寡妇的炕头,八爹添财显现的懦弱和无所适从是他底层生活遭际的潜意识表露,但是当八爹添财将自己像一个成熟的槐荚儿,悠悠地挂在树枝上摇晃时,他用祭献自己卑微而胆怯的生命完成了对爱情的追随和礼拜。

如果说,《白手帕 红手帕》展示的是情与性的努力应对却苦无出路的话,那么,在《羊倌儿之死》中,性则被毫不留情地矮化和剔除。在哥哥二十多年的创作经历中,他的小说中呈现了身处各种境遇的人物面对爱情时的想象、追逐和失落,性却被隐秘地藏在了角落。在他看来,情是高洁和孱弱的,性则充满世俗且无比锋利,他的理想爱情薄如蝉翼,洁如白雪,经不起性的划割。因此,在他编制的所有故事中,爱情永远是忧伤的,充满回忆,充满想象,却又昙花一现。

我不知道,哥哥在读书时期的那段初恋经历给他奠定了怎样的爱情基调,我也不知道哥哥在青年时期又有过怎样轰轰烈烈或者荡气回肠的情事生活,但是,我从他的小说中却惊奇地发现,对于我的哥哥来说,他爱的似乎并不是某个女人,他爱的只是爱本身,那块柔软的手帕只是他曾经爱过的一次明证。

也许,正因为如此,哥哥的爱情就像他的理想一样,如此遥远,如此不可企及,如此光芒四射,又如此忧伤和绝望。

故乡,一座宅院的记忆

我说过,我的哥哥长我十岁,我们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哥哥二十七岁,那时候我们刚刚住进父亲为我们打造的那所崭新宅院。关于我们的父亲决定起房造院的真正动机,我始终无法确切说清,但是哥哥在他的小说中却对其中的一种可能进行了隐晦定义。不管怎么说,我始终认为,我们的父亲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建造一所真正属于自己的宅院。

在我八岁的时候,父亲获得了村北一块宅基地的所有权,从那时起,我们家庭的幸福生活开始变得动摇。我现在无法回忆起父亲那时的确切年龄,但那时我们的父亲已经拥有了一头蚕丝一样的银发。事实上,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的父亲的头发就已经花白。他总是在灯光下晃动着一头银发,露出一口雪白而又整齐的牙齿冲我们微笑,当然,他的手里还会捏着一支青烟袅袅的旱烟卷。他因为获得了一块有机会起房造院的宅基地而变得更加忙碌和节俭,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衰老就从那时起开始,一刻不停地推进。

我是父亲的学生,我的哥哥和姐姐也是我们的父亲的学生。我在十三岁的时候,像我的姐姐和哥哥曾经过的那样,跟随父亲离开村庄前往三华里外的乡镇中学读书。我们的父亲成为了我的语文老师。我一直希望我的父亲成为我的班主任,但他固执地认为这会严重影响他起房造院的进度。父亲拒绝了我和他所有同事们的请求,坚持让自己变成了一个身单力薄的瘦小匠人,他总是在没有课程安排的傍晚赶回家乡,陪同我们的母亲在新买的宅基地上搬运石头或者挑开地皮,然后盘算该如何建造一所宅院。

那时候,我们的父亲还很健康,我们的母亲还很娇贵,他们相爱三十余年,生育了我们姐弟三人。那时候,我的家庭安置在村庄的南面,那是我们祖爷爷留下的一所古老宅院,每到阴雨的时候,炕头上就会摆满盛水的器皿,而每到放假的时候,一家五口人就会挤满一个炕头。我们的母亲常常在深夜的时候担心房屋的后墙会突然倒下,因为邻居在我家房屋附近挖掘了一个猪圈。终于有一天,我们的父亲说,我要建造一所宅院。这是父亲对母亲说的,我们并不知道。当父亲决定要起房造院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新奇和激动,而我的邻居们则表达了嫉妒和嘲讽。他们认为父亲缺钱少帮的身世和瘦小孱弱的体格无法完成这一重任,但父亲却下定了决心。父亲九岁丧母,一生又以乡村教师为业,倍感世态炎凉。在父亲的生命中,只有家庭是温暖和能够依靠的,所以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家人从此幸福。他想让我们的幸福生活在一座崭新的宅院中灿烂绽放。但是,就是这个充满冒险色彩的大胆想法,毁坏了父亲的生命和我们本来充满欢笑的家庭。

那是一个缓慢而悲喜交加的过程。

三年之后,父亲的宅院在村庄北部辉煌挺立,那是一件值得我们的父亲骄傲一生的作品!当我们用陌生而又兴奋的目光打量那些宽敞的厅室,用舒展而又幸福的心情感觉那些高大的房屋的时候,并没有对父亲给我们创造这些幸福时所耗费的心血和艰辛进行怎样细致的想象,我幼稚地认为盖房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错误地将父亲当成了一个健壮的农夫而不是一个文弱的教师。事实上,父亲为建造那些房屋,耗尽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和精力。当父亲决定带领我们享受这些幸福的时候,他的生命却开始了令人悲哀的枯萎。

当我成年之后,当我从哥哥姐姐和还没有去世的母亲口中重新体味父亲当年的艰难和无助的时候,父亲已经远离了我们。他在村西那片祖坟中深深埋藏,他的幸福再一次变得孤独和凄凉。

父亲在新宅院中陪我们度过了无比幸福的第一个年头,然后,在病痛的折磨中忧郁地度过了第二个春节。当他顽强地准备和我们共度第三个年头的时候,生命却走到了终结。他充满依恋地躺在我的哥哥给他买来的棺木中双眼微蒙,最后一次感受了幸福的依稀气息。

我们的家庭因了父亲的离世变得支离破碎,而我娇贵的母亲因为缺少了丈夫的呵护也从此变得衰老和更加虚弱。

从那一刻起,我年轻的哥哥背负父亲临终前抚养寡母弱弟的嘱托,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艰苦的漂泊。他每一次带着微薄的积蓄对于这座崭新庭院的突然探访,都令我和我们的母亲激动万分。在那段暗淡无光的岁月中,我的哥哥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想象,但是我却并没有真正体味他所承受的巨大哀痛。直到多年以后,直到我看到哥哥对于那段生活的文字记叙的时候,锥骨之痛让我无数次掩卷唏嘘,不忍拾读。

父亲去世两年之后,我在哥哥的供养下去到了他曾经漂泊的那座城市继续学业,故乡的宅院中只留下了我们孤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固执地认为她还不到七老八十,不愿意跟随他的子女们生活。哥哥曾经满怀喜悦地将我们的母亲接进他郊区新买的楼房,准备让我们的母亲在那里尽享天年,但是我们执拗的母亲在与我的哥哥进行过无数次抗争之后,最终返回了故乡。

在等待父亲召唤的漫长的八年中,我们的母亲经常在黄昏空旷的宅院中独自伤神,思念早逝的丈夫,想念远方的子女,固守着我们的父亲用性命为她打造的幸福与哀痛。对于母亲来说,父亲的宅院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片砖瓦都能看见父亲曾经劳作的身影,每一朵春花都能幻化出父亲曾经幸福的笑容。这是一座充满回忆和悲伤的庭院,父亲用幸福的初衷建造了一座巨大的苦痛,淹没母亲和他曾经极力维系着的家庭,让母亲无法逃脱,也不愿走出。

我始终无法想象,在每一个清晨,当母亲燃起第一缕炊烟的时候,在每一个黄昏,当母亲凄然关上院门的时候,在每一个月夜,当母亲独自躺上炕头的时候,在每一个雨天,当母亲静听淋淋天音的时候,会有怎样巨大的苦痛来裹袭母亲,母亲又以怎样的勇气和毅力来隐忍着这份悲痛。在那八个年头中,母亲的生命是如此萧瑟,如此荒凉,如此漫长和缺乏对于生命的向往。

母亲唯一的愿望是我们姐弟的平安健康。我始终无法忘怀,当我和哥哥每一次回到家乡去看望母亲的时候,母亲都会欢喜得手足无措地从空旷的院落中走出,她的身后是黑沉沉的巨大的房屋。她就那样在长长的甬道上惊喜地走着,身影佝偻,步履蹒跚,她的嘴里不停地发出亲切的对于儿子的呼唤。我记得每到那时候,我的耳朵总会奇怪地听到我家院落四周高大的白杨树无尽的吟唱,那么细碎,又那么忧伤。这就是母亲的生活,她生命的亮色在那一刻才隐隐呈现。

然而,母亲终究离开我们了。我们的每一次回家都能带给母亲无尽的欢乐,但是这种短暂的欢乐让母亲孤独的生活变得更加凄凉。母亲曾经说,我活着没有一点意思哩。曾经最爱她的那个人已经永久地离她走了,她最爱的那些人们也已经长大成人。对于母亲来说,思念和哀伤填充了她的生活,她的生活不再充满想象。父亲幸福的宅院成为了一种象征,母亲坐在这个无边的象征面前,感觉到幸福无可挽回地变成了一种淡淡的回忆。

那一年,母亲也走了,在父亲去世八年之后。她以和父亲相同的年龄离开了人世,离开了父亲幸福的宅院和她永远无法割舍的子女。父亲幸福的宅院被深深地锁闭了起来,在故乡麦地的包围中,静听白杨的歌唱。

在祭日来临的时候,我和我的姐姐和哥哥会匆匆赶回故乡,重新打开这座宅院,但是宅院中已经没有了我们的父亲和母亲,落叶满阶,衰草连天,满树桃红独自寂寞。在那一刻,我感觉庭院是如此巨大,如此幽深,如此陌生和如此不可想象。它的存在是属于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的,我们只是这座庭院的过客。

2010年10月,又是八年之后一个秋阳高照的午后,我的哥哥突发奇想,他找来了泥瓦匠,准备修缮我们的父亲母亲钟爱一生的这所宅院。对于哥哥来说,这所宅院充满回忆也充满想象,它是我们父母存在和延续的象征,它也记录和镌刻着他的每一个文字理想的萌生和完成。十七年前,就是从这座宅院出发,哥哥怀揣一个伟大的梦想只身踏上了一条未知的漂泊旅程;十五年前,在那些寒冷的冬夜,哥哥一边陪伴我们病重的父亲,一边怀着无以言状的忧伤写下了那篇后来引起广泛争议的《白手帕 红手帕》;再一年之后,仍然是在这所宅院,他陆续写下了《村事》、《国家大事》,编制了《羊倌儿之死》。五年之前,也就是2005年,当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年,母亲也已经去世了三年,这所宅院早已变得很寂寥和空阔了的时候,哥哥却独自一人返回居住了半个多月,在宁静的春夜中构思出了《昨日重现》和《渐行渐远》的雏形……这是一座我们的父母深深庇佑着的宅院,这是一个让哥哥的文字充满灵动和激荡的宅院,他的童年和少年在这所宅院周围嬉戏,他的青年和壮年在这所宅院周围梦回,他所有的关于故乡和生命的记忆从这所宅院出发,他所有的关于理想和爱情的追逐在这所宅院中感悟出了归宿。

我始终无法想象,二十多年前,如果我年轻的哥哥没有在桃花河边那次毅然决然的出走,他的未来又将怎样?今天,他也许应该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呈现在我的面前,宁静、满足,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充满磨难,尽管命途多舛,然而,却又注定了是一个灿烂夺目的人生。我们的父亲母亲因为我哥哥的选择而骄傲一生!他们作为我哥哥的文字的最忠诚的阅读者和收藏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一本厚厚的由我的哥哥——他们心爱的长子独自出版的作品名扬天下。然而,这样的愿望在他们有生之年最终没有实现,这是一个永远的哀痛。

此刻,坐在故乡静谧的宅院中,我轻轻地翻阅着哥哥准备结集出版的这部手稿。二十多年的积累,让他的文字变得如此丰厚,如此沉重,如此令人惊讶。我作为哥哥小说最狂热的推崇者,已经阅读了他的文字整整二十二年。我见证和猜测了他的全部生活经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作品呈现的是一些真诚和基本真实的故事,她们是我的哥哥对逝去时光的一次忧伤和令人心碎的复述。她们浸润着哥哥体验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关于理想的激荡和幻灭,关于爱情的萌动和破碎,对于生命的尊敬与祭奠,对于往事的追忆与咏叹。二十二年前,哥哥用年轻的生命体验为自己开拓了一条蜿蜒东去的河流,而又一个二十二年之后,哥哥却用更为丰盈的生命体验为自己修筑了一所宅院,坚硬、真实、充满故事,却内敛而沉默。

在这一刻,我突然发现,哥哥和我们的父亲是如此相像,他们用巨大的激情和梦想在故乡广袤的田野上修筑着各自形态迥异的宅院,只为了安顿一颗细腻柔弱、充满理想又渴望幸福的心灵。

2010年10月9日于故乡新宅

(注:张华钰,系作者胞弟,现任中华工商时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