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给朱老师的例子加一个佐证。大家记不记得去年高考的时候,有一篇阅读理解,那篇文章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写的,里面写到下雨。最后出题的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选择题:作者在文中三次提到下雨,请问有什么含义,ABCD四个选项列了好几个云山雾罩的含义。最后文章作者就哀叹,没什么原因,真的没想什么,因为当时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天就在下雨。所以有时候我们就以一种荒谬的猜测,来得出一个貌似的标准答案,其实这个答案跟事实相差万里。在这里不妨跟大家透露一下,朱老师在回国任教之前在国外不仅教过大学,还教过高中,您能不能跟我们透露一下,在我们这里是标准答案,国外的基础教育有没有标准答案,他们怎么启发孩子的智力?能不能把这方面的见闻或者自己的观感给大家说一下。
朱大可:我曾经在美国的一所高中当过四年的兼职教师,教的是高三,一直教到他们高中会考,他们没有高考,就是高中的会考。我教了一年的语文,他们是没有教科书的,小学才有教科书,中学没有,都是老师自己根据教学大纲定一个目标,然后自己去找教材,在课堂上发给学生。
另外,课上要求写作文是非常少的,我们这边文科主要是写作文,他们不做作文,做什么呢?做调查。这个调查在中国大学都没有展开,到研究生才做调查,他们在小学就开始了,所以中学做调查很正常。我先说中学的调查,比如说我们这堂语文课的题目就是石油现在开始涨价了,于是要求学生回去做一个调查,说你认为石油涨价好还是不好,就讲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宽泛的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话题,学生就会找家长商量,到网上到处做调查、找想法,把观点罗列出来,然后根据一定的逻辑得出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一个调查报告。然后在班里学生自己先讲,讲完之后互相争论,老师绝不会说哪个是正确的。比如有的同学说涨价好,涨价会抑制石油消费,使得地球的资源会得到适当的保护,这是一个观点。有的同学就主张降价,要捍卫人类生活的品质,只要石油降价了整体物价就会下降,我们才会过上好日子,这也对。这就是两派,诸如此类,老师只是总结两派的观点,绝不说哪派是正确的,这是中学的情况。
小学也是一样,老师在课堂上绝不说这个孩子说的对,还是那个孩子说的错。没有对错,所有观念都是对的,关键看得出结论前,学生是否做过多方面的调查,吸收了多方的观点。结论不是来自单一的资讯,而是来自多方的资讯,这就是西方的人文教育,我觉得这种教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没有现在我们推崇的标准答案。
主持人:有一次我碰到美国的一位中学老师,他说他觉得全世界中小学教育最好的就是在中国,你想你们的孩子教育出来这个基础多好啊。2007年我正好有机会去美国,在佛罗里达,布什当年竞选丑闻的地方,我到一个小学五年级考察。美国孩子问我,你从哪来的?我说我是中国来的,小孩眼睛瞪得很大:中国,德克萨斯?他以为中国是德克萨斯的某个地方,我说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地方,他说亚洲?我不知道。这种事情在中国的孩子身上,哪怕是在偏远农村地区,二年级以上也是很少出现的,这是不是也算我们的一个优势所在?
朱大可:在早期是一个优势。比如说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刚刚去美国两个月,昨天他跟我说,小孩在一个很好的精英学校读书,两个月就考到他学校的第一名,尤其是历史,美国历史考98分,为什么?中国孩子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东西,背课本。那个小孩很好玩,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民族主义者,在网上跟他的朋友痛骂美国,很有意思。确实在考试上,我们的孩子在西方有优势,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尤其到了研究生阶段后,这种优势完全丧失了。也就是当他需要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不行了,这是很典型的。当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种有天赋的孩子,我们中国的孩子确实有很多很有天赋,他们能够超越这种制度的长期毒害,包括我在内。能超越这个制度,能成就一些奇迹,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但是更多的孩子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