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年中国说
6752700000037

第37章 现场互动:最好的信仰通过独立思考得来

学生提问:请问章老师如何看待独立思考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又怎么看待信仰缺失的问题。

章立凡:这个问题很重大,你一说信仰我倒退三步。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没信仰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已经存在很多年。可能是以往的过度信仰造成的一种恶果,其实过度信仰就是迷信,最后变成大家什么都不信,谁心里也没有权威了。

我个人觉得,你认准一个东西,相信它,某种主义也好,某种宗教也好,最好不是因为大家都信了你也去信,而是你自己思考过后认为它是对的,然后你沿着它这套思维框架去继续深入。如果你把它称为信仰,我认为起码是自己脑袋重新走过一遍,通过独立思考而认同了以后,才能谈得上信仰,我不知道这样回答,你是不是满意。

学生提问:刚才你提到过一个命题,文化是体制的基因,体制是文化的环境。我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现行的体制,现在这个环境是不是能滋生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土壤?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机器,我们制造出来的是统一思想,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一群独立思考的人。那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逐渐跟不上这个时代——碎片化时代,碎片化时代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我们面对的是海量信息,基础教育是不是在这样的时代下应该做出调整呢?是逐渐改良,还是一蹴而就,发生革命式、火山爆发式的改变?我们这些大学生、知识分子能做些什么?

章立凡:我有一个观察,任何改革多少都是被迫的,在能够维持现有的利益机制、维持既得利益和原有体制的情况下,不会有人愿意改革。所以任何改革,一是由于它无法再持续下去,再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外部压力来迫使它改变。

我个人愿意做这种外部因素的一分子,我觉得更需要的是,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所谓“非改不可”。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讲,现在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一是所谓的底层也好、群众也好,已经认为现行的体制不可能再被长期接受;另一个就是上层也意识到,这种体制是没有可持续性的。

所以我想,未来的五到十年间,不仅是教育,可能还会出现其他方面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是一种和平的、渐变的方式,还是火山爆发的方式,取决于双方对这件事的态度。

学生提问:这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章立凡:对,我想是这样。如果说是双赢的话,当然改良是双赢。

学生提问:双赢的两个主体是什么?

章立凡:以往的改良往往是双赢的。我们拿君主立宪为例,君主立宪是最大限度地保持统治者的原有利益,同时也迫使统治者放弃了相当一部分既得权益。君主放弃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利益,和更多的人分享原来专属于他的利益,共和的基础就是妥协,如果是革命就是推翻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