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搬迁点的基础上,移民规划在奠定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整体搬迁”和分散安置的要求报县扶贫办审批,三次公榜,确定移民对象,后按照农户申请、乡村审查、县级批准,与移民户签订“移民搬迁协议”等步骤进行全过程“阳光操作”,积极组织移民户建房。在协调做好移民工作当中,克服了移民扶贫是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思想,村干部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抓好移民工作,如下洋礤移民集中点,重新装水装电,修村道等,村干部没日没夜为移民点想办法出主意,使整个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杓子嵊移民户巫国昌,一开始准备移民搬迁,后来又不愿搬,通过反复细致工作,他从消极搬迁成为了迫切搬迁的积极分子。马埠村组王兴村,因病因灾是个特困户,在村级经济十分困难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扶持,联系贷款等方法,确保整体迁得出。同时,积极为移民户今后的发展着想,从产业、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确保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协调抓好移民,到2010止,全村22户96人全部从高山深山地质灾害区移下来住进新房。
赣县的“五个一”
赣县是江西省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定贫困县,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2004年开始,赣县将移民搬迁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来抓,按照“搬一批人,建一个村,还一片田,兴一品业,富一方人”的“五个一”移民扶贫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移民扶贫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2328户10147人实施了移民搬迁。特别是赣县江口镇樟木移民新村的建设,成为移民新村建设的示范工程。近几年来,全省扶贫工作现场会和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多次到樟木移民新村参观。2010年2月22日王平市长在樟木移民新村慰问了解情况后,对樟木移民新村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了保证搬迁工程进度和质量,不遗留一户贫困户,达到整村整组搬迁。赣县在搬迁建房过程中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因户制宜确定建房标准和建筑面积。对各移民户屋内设计建设不做统一要求,由群众根据各自经济状况选择建房模式和建房标准。规划了70至90平米大小不等的地块供移民户选择,做到了建房模式多样化,又不致使群众负债累累。目前,移民新村里建有一层楼板房的有18户,选择70平米小户型的有62户。
二是统建自建相结合。在房屋建设中,抽选群众代表成立移民搬迁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对主要建材(砖、水泥、预制板),根据群众要求实行统一联系,群众自己购买,群众自己找施工队组织施工建设。
三是及时兑付移民补助资金。在房屋主体工程建成后,及时组织扶贫、财政、监察等部门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扶贫户兑付国家补助资金。
在移民新村建设中,赣县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各类扶持资金,整合各种资源,集中用于扶贫移民新村建设。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优势,为移民新村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将移民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据统计,樟木移民新村目前共捆绑农、林、水、电、路、教育、基层组织建设等各种资金680万元。如自来水公司为218户移民全部安装了自来水或采用集中无塔自动供水;供电公司在新村内新设置变压器2台,为主干道两边安装了40盏路灯;交通运输局为新村内硬化道路1.2公里,新修排水沟1.3公里,铺设彩色吸水砖人行道9000余平方米;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部门为移民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主路线等。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为此,赣县在组织实施搬迁的同时,结合原樟木村有做蜡芯的传统习惯,通过积极组建蜡芯产业合作社,着力培育蜡芯专业市场等方式,大力发展蜡芯产业。合作社采取“统一进购原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收购、统一销售定价、统一拓展市场、分户安排生产”的“五统一分”模式发展蜡芯产业。合作社成立后解决了过去各家各户定价格、各家各户找市场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效益,产品远销省内外。同时,由合作社牵头对原樟木村因整体搬迁而闲置出来的耕地、山地和宅基地实行集中流转,耕地流转给灯芯草种植大户,解决了蜡芯生产原料。山地和宅基地流转给养殖大户养鸡养猪,实行立体养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移民扶贫政策就象阳光雨露一样,在一个荒坡地,浇灌出了一个崭新的移民的新村。到2010年,樟木移民新村已新建楼房167幢,硬化水泥路面1.2公里,种植行道树150棵;安装电话100户、宽带20户、闭路电视167户、自来水167户,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水,建上了卫生厕。就医、就学非常方便,学生就学率达100%,村民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从大山深处搬迁到江口圩镇旁后,移民新村人口更加集中,房屋美观整齐,村容村貌改观,公路交通方便,人畜饮水便利,电力通讯设施齐全,改变了深山缺医少药、信息闭塞、上学困难、致富无路的落后状况,逐渐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建造了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
移民开发,移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能致富是目的。目前,樟木移民新村已引进了1家制衣厂,组建了1个蜡芯产业协会,带动大部分移民实行家庭作坊式生产。同时,临近圩镇周边的居民都开起了店铺,做起了生意,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统计,樟木移民新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860元增加到目前的3200元。现在新村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还有20多户移民买了轿车或小型货车。
瑞金市的“五结合”
移民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课题。2008年以来,瑞金市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工作宗旨,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责任在乡,工作到户,部门支持”的原则,认真实施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截止2010年,已投入移民资金1561万元,落实移民计划856户4300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22个,已有506户2500人搬入新居,352户1800人的新房正在建设和装修中,移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度瑞金的民生工程受到赣州市政府表彰。
瑞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工作,赣州市委常委、瑞金市委陈晓春书记经常到移民集中安置点指导督促移民扶贫工作,同时市里成立了由傅春荣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扶贫、教育、公安、国土、规划、卫生、水利、供电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市移民扶贫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各乡镇把移民扶贫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傅春荣市长每年都要主持召开2次以上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部署移民扶贫工作。在本市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市政府协调解决移民配套资金和移民工作经费。市财政安排移民配套资金2008年45万元,2009年100万元,2010年90万元。分管领导市委常委、副市长、农工部长严水石同志和副市长许和山同志虽然分管的工作很多,但两位领导对移民扶贫工作一直高度重视,经常深入乡、村调查研究,解决移民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几年来,瑞金市坚持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与圩镇建设相结合。从2008年以来3年中共落实新建移民安置点32个,其中有28个设在圩镇或圩镇旁边,占集中安置点的87.5%。
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3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已有14个安置点在2009和2010年间被瑞金市委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点。这些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户不仅能享受移民配套资金政策,同时也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3年来共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380万元用于集中安置点建设。
三是与企业帮扶相结合。沙洲坝镇莲江柯达移民新村,由柯达集团捐资300万元,新建了学校、卫生院及路、电、水基础设施,该移民新村已成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四是与社会力量扶贫相结合。壬田镇富民集中安置点,总面积4000平方米,安置移民户42户220人。该集中安置点是壬田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刘东海先生致富不忘乡亲,捐资96万元,无偿帮助移民户征地,建起一层住房,并结合移民建房补助资金,在半年之内建起来的。移民户李九称在搬入新居后,激动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搬出深山,住上新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移民好政策,也要感谢刘东海先生的慷慨解囊”。
五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移民户的后续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最终目标,壬田镇双巴岭、富民集中安置点的移民户紧紧依托亿顺养牛场和香山综合养殖厂,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移民户有54户发展了养殖,安排了109人就业,人均增收400元,解决了移民群众后续发展难题。万田乡万田圩移民集中安置点,万田乡乡政府引进深圳骏兴制衣厂,在安置点建厂,当地移民群众就近进厂做工,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当年即可脱贫。
鄱阳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鄱阳县莳山垦殖场牌楼分场地处鄱阳县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早在90年代初这里是一个又穷、又苦、又闭塞、又落后的地方。这个村有虎峰山、沿山冲、钨矿、金竹山四个居住在深山库区的自然村,
1629户,6518人,90%村民的住房是土砖泥巴墙,还有不少人住茅草屋,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鄱阳县莳山垦殖场从2004年至2009年,在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与深山库区移民等项目相结合,将位于深山库区的虎峰山、沿山冲、钨矿、金竹山等四个自然村499户、2567人,分四批集中安排在牌楼中心村。第一批122户,518人;第三批289户,1510人;第三批70户,385人;第四批18户,91人。如今牌楼中心村有760户,按回字型规划建设,当地群众称:“远看像条街,近看像个镇,走进去是座城”。
几年前,虎峰山、沿山冲、钨矿、金竹山四个自然村住在大山深处和库区,就学、求医、物流等困难,有不少老百姓过着“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生活。对此,县里给了莳山垦殖场122户,581人深山库区移民指标。然而全村共有499户,2675人符合移民条件。面对指标少,移民人数多的情况,怎么办?莳山垦殖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村委会先后11次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会,让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出谋划策。最后决定:把新农村建设和移民结合起来,用3至5年的时间,分3至4批将移民集中“搬迁至牌楼中心村”。就这样当年便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和符合移民条件的499户,2675人,按时间顺序全部排好了名单,从此牌楼中心村的整体建设开始。
为了把新农村建设和移民工作结合好,把新农村建设好,牌楼村采取“六统一分”的办法,集中抓落实,整体搞建设。
1、统一设计。请省建设厅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把牌楼中心村建设成鄱阳县新农村建设和深山库区移民的示范村。
2、统一规划。在中心村按“回”字型建两排相向楼房,将其建设成具有特色的集商、居、办为一体的商业街道,可聚居3000人的中心繁华地带。
3、统一平基。着力解决地基平整难易、经费差价问题,使移民在经济负担上同等受益,不分输赢。
4、统一组织施工队。为解决移民单家独户请建工队难的问题,统一组织施工队伍,按照定人、定点、定位的方法进行施工,使质量确保、时间提前、规划不走样。
5、统一批发购进施工材料。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建房施工材料统一批发购进,杜绝了哄抬物价现象,降低了建房成本,使建房造价每平方米仅达248元,为建房户节约了奖金。
6、统一工程结算。实行资金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结算,分户办理结算手续,控制了结算混乱情况,解决了承建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结账的后顾之忧,使工程成为廉洁工程。
“一分”即分户建房,有利于消除猜忌,还干部一个清白。
在实行“六统一分”的同时,村委会还实施了委托建房,有30多户深山库区移民委托村委会建房,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着力解决一些贫困户资金困难的问题,即“国家扶一点、个人筹一点、亲戚助一点、银行贷一点、村委会借一点”。几年来,村委会为建房困难户担保贷款达200万元,村委会借给建房困难户现金50多万元。
移民建房户张禾生,因经济困难,只能勉强建起一层楼,村里就为他担保贷款3万元,并借给他5000元,使他建起一栋2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至2007年,牌楼中心村建起了491栋三层高的新楼房,已全部完成了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绿化,100%居住户用上了自来水和冲水式厕所,并建起了村办公楼、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广场、篮球场等。2009年,全村有760户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和深山库区移民相结合,搬进了新居。
为了使搬进新农村的村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村里推出了五项举措:
一是搞好有土安置,为1200人解决了田地问题,每人分配了3—6分田。
二是办好个人私企业,因地制宜,创办了红砖厂、编制袋厂,安排了100余名富余劳力。
三是搞好招商引资,引进浙江客商来村投资800万元建起了一个连杆厂,一次性解决了200余人就业。2007年引进了3个超100万元项目。年初,引进了深圳恒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发展养殖业,种植花卉苗木200多亩,实行立体养殖,创办了养猪场,承包了水面养鱼,年创收300余万元,当地移民年获利100余万元。8月份,该村又引进浙江老板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占地面积30亩利用机械化生产的环保砖厂,年产值达1000万元,当年,安置村民就业80余人,村民获利80余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争取国家扶持项目,发展了3000亩泡桐种植基地,种植油泡桐苗木180万株,预计5年后,这批苗木成林可创收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