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的好经验
修水,是江西移民扶贫工程实施的实验田,更是先行者,他们的移民扶贫工作不但走在全省的前列,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
早在2003年9月21日,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吕飞杰,到修水县视察移民扶贫工作时,就盛赞扬修水县的移民扶贫工作,确实做得好。修水县采取的整村推进的移民扶贫方式,在全国还是第一个。
2004年5月,全国移民扶贫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修水县召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一个全国性的工作经验交流会,能够在一个县里召开,这就充分说明了修水县的移民扶贫工作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江西省的移民扶贫工作在全国的地位。
2003年,江西省其实有三个地方实行了移民扶贫的试点工作,除了修水县作为深山区的典型外,万安县作为库区的典型、遂川县作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典型,同时也开展了移民扶贫工作。三个县的移民扶贫工作进展的都非常顺利,通过一年多的试点,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因此,全国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选择在修水县召开,其实也就是对江西省移民扶贫工作的一种肯定。那么,包括修水在内的江西实的施移民扶贫工程,在刚刚实施了1年多的时间里,到底有什么经验,给了国家扶贫办以启示?国家扶贫办培训中心主任余鹏总结说,在当时,江西主要是在以下面几个方面有开创之举:
一是确定了“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移民扶贫工作思路。这条工作思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是关键,富得起是要求,确保移民脱贫致富、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移民扶贫的战略目标。因此,移民扶贫的要求具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运作清晰。
二是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的适合江西实际的移民路子。全省围绕走好这条移民扶贫路子,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政府积极引导与移民自愿选择的关系、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关系、政府扶贫主管部门为主导与政府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的关系。
三是合理利用县域资源,迁出安置形式多样。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将数以万计的农民迁出大山,实际上是对县域资源的调整利用。只有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交通资源、水利资源、城镇资源和人文资源,移民扶贫才能做到迁出多条路子、安置多种形式、就业多条门路。各个移民扶贫县按照“沿公路、靠城镇、选农场、在平原、近水电”的要求建设移民新村,创造出了多渠道、多形式安置移民的经验,如有土集中安置、无土集中安置、有土无土分散安置等。
四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移民扶贫工作机制。在组织领导上,建立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督促运行、落实到位的领导责任制。在工作运行上,建立了整体部署、分段实施、分段验收、上下联动、相互推动的高效运作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了各种资金统一立户、专账管理、村由乡管、县里监督、封闭运行、定期审计的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
当然,江西省移民扶贫系统的广大干部,并没有因为探索出了这么一条道路就沾沾自喜,他们深知在移民扶贫这条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等待着他们。在主任刘永思的带领下,江西省移民和扶贫办公室只有50多人、在所有的省政府直属机构中可能是最年轻的机构,迸发出了令人吃惊的创造能力和行政效率。在接下来的6年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他们指导和带领全省各地各级扶贫干部,面临移民扶贫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没有退缩,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各种问题。经过6年的发展,江西的移民扶贫工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大,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
成绩的取得,很多时候只能用数字来表达。一组组数字从表面看虽然冷冰冰的,但它却是一滴滴的心血,是一颗颗的汗珠,折射出江西省委、省政府对贫困群众的亲切关怀和各级移民扶贫干部对困难群众的无限牵挂。
自2003年试点至今,江西省完成移民搬迁37.01万人,相当于移掉一个中等县的人口。
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在移民扶贫工作中财政累计投入9.25亿元,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262个,为移民建设住房7.1万栋969万平方米。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江西各地不断开拓创新,总结出一套具有特色的移民扶贫新模式。截至2010年底,仅江西修水全县就搬迁山区群众10913户53212人,建立安置小区221个,基本实现了“搬迁一座山头、建设一处新村”的目标。
经过搬迁移民扶贫,江西各地移民安置点全部实现通路、通水、通电,移民户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江西省共为移民建设社区活动场所10.6万平方米,修路305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2733公里,安装自来水管8000公里。
从实施效果来看,贫困移民的生存环境明显好转、发展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移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可以说,移民搬迁扶贫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成为了江西省民生工程中的亮点工程。
正是因为有了全省移民扶贫干部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在原有的经验上,江西省在移民扶贫工作中又探索和总结出了更多的经验: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江西省移民扶贫工作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坚强保证。到2010年止,江西省政府已经连续四年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的范围,在组织保障上,为搬迁扶贫工作赋予了新内涵。
江西省各市县也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年终目标考评。全省41个有移民搬迁扶贫任务县均成立了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除个别县外,绝大多数县由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中遂川、莲花、万安、赣县、永新县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各县都成立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移民扶贫工作,有些乡镇还配有移民专干,兴国、吉安、安福、横峰县的移民点还成立了村级移民扶贫工作理事会。有些县(市)财政还拨出专门工作经费,用于移民搬迁工作。乡(镇)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委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吉安市的一些县(市)采取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兴国县每个集中安置点由一名副科级干部领导和两名乡镇干部负责,全程监控和服务移民搬迁工作。莲花县从县直抽调26名科级干部组成13个工作组进驻各乡镇,协助搞好移民扶贫工作。各级领导逢会必讲,下乡必看。正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西省的移民扶贫工作才得以高位、高效推进。
第二,在“搬得出”上,探索了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模式。“整体搬得出”是江西省开展移民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扶贫成本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地探索和总结了多种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模式,比如:依托小城镇建设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工业园区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特色产业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亲朋好友分散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安置移民的模式等。
在安置点的选择上,各地可以说是科学筹划,精心选择,做到了几个心中有数。一是选点的原则心中有数。每个集中安置点都必须做到有利于移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二是移民的意愿心中有数。每个集中安置点都必须征求移民的意见,组织移民亲自察看,尽最大努力满足移民的要求。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心中有数。安置点及附近的基础设施情况要通盘考虑,比如通路、通电、通水的情况,上学、就医、就业的情况等。四是安全环保本质程度心中有数。安置点有无安全隐患,有无环境污染,是否是在易涝、易旱、易洪地区等都是选择安置点的重要因素。
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上,各地都能采取“五统一分”的方法,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建房”。石城县集中安置点注重节能环保,吉水、铜鼓县为节约用地,十几户移民合建一栋房屋。在分散安置方面,资溪县不但将移民建房补助资金全额发放给移民个人,县里还按其在县城购房150元/每平方米进行补助,铜鼓县引导分散安置的贫困户购买城镇的二手房。
在宣传引导上,各地都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宁都县推行三个100%,即:整体搬迁村宣传动员会村民到会率100%,政策宣传登门上户率100%,搬迁责任书签订到户率100%,并采取请已搬迁的移民现身说法,组织村民代表到移民村参观见学的办法,引导移民实施搬迁。南丰县有线电视台滚动字幕播出移民扶贫宣传资料。安远县印发了《安远县深山区移民宣传手册》,修水县制定和下发了《移民搬迁工作操作指南》。
在移民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各地都能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组织实施,确保了资金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不出问题。
第三,在“稳得住”上,实施了搬迁扶贫工作的新举措。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让移民有搬出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江西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江西省始终强调移民搬迁户才是移民扶贫的主体,县乡政府是移民扶贫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稳得住”上,各地创新了多种搬迁扶贫工作的新经验,比如: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行业帮扶相结合;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等。都昌县近两年的集中安置点均列入了该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乐安县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当年搬迁安置点均成为下年度新农村建设点。如今,全省许多集中安置点建设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城镇建设的新力量。
修水、乐安等21个重点县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把搬迁扶贫与危房改造有机结合,通过摸底调查,把搬迁移民户中的特困户同时列为危房改造户,普惠加特惠,让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充分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在行业帮扶上,各地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集中安置点建设添砖加瓦。
第四,在“能致富”上,梳理了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思路。移民搬迁是手段,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是目的。各地始终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促搬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让移民在创业中看到希望,实现移民“逐步富得起”的目标。为此,各地梳理了多种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思路。
一送政策。各地结合实情,制定了搬迁扶贫工作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移民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对移民在种养业、加工业、以及个体经商等方面给予税费减免优惠。
二送技术。各地都把移民纳入“雨露计划”实施范围,通过培训,使移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送岗位。各地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将移民安置到园区企业务工、安置到扶贫龙头企业务工,安置到产业基地务工,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
四送资金。遂川、宁都等地在移民集中安置区组建扶贫互助基金,帮助移民户发展生产;有的地方鼓励和引导移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壮大产业发展能力。
五送项目。各地扶贫办根据移民的实际情况,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基地为纽带,积极扶持和推荐产业发展项目,为移民走上致富路提供良好的平台。于都县石上镇3户移民户将全村原有近千亩山林进行承包经营,长胜镇的21户移民租赁场地发展蘑菇生产;鄱阳、余干、都昌县移民户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广昌、黎川移民发展茶树菇产业;上犹、井冈山、永丰等地移民发展油茶产业等。
遂川县在移民“能致富”上,动真情,出实招。他们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训移民,让6200多名移民学到一技之长,有3800多名移民从事种养加工业,有1100多移民从事个体工商业。
此外,遂川县在移民安置社区管理方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区组织是一个好的抓手,既可以解决移民的管理问题,同时又是组织和帮助移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后续帮扶的平台和载体载体,是实现“逐步富得起”目标的有效保证。没有这个平台,就没有帮扶的着力点。
第五,在检查督导上,搬迁扶贫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为确保移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各地始终把加强督促检查作为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建立了督查机制。省扶贫和移民办建立了定期报表制度,每月报告工作进度;每年还将结合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省。赣州、上饶、抚州、九江等市着力加大对县移民搬迁工作督导的力度,以召开现场调度会、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动全市移民工作。万安、泰和县制定移民扶贫工作日程安排表,及时下发提醒催办工作通知。万安还将每月的16日确定为移民接待日,接待移民上访,解决移民问题。上饶、横峰县建立和实施移民搬迁工作倒计时制。遂川县采取了半月一报告,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调度的方法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督导。
二是建立了协调机制。各地充分利用领导小组这个平台,建立和完善了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研究解决移民搬迁扶贫安置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三是建立了反馈机制。省扶贫和移民办坚持实行月报制度,认真审核并全面掌握全省移民搬迁工作进度,及时通报反馈情况。
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它是全省移民扶贫干部用将近10年的智慧和汗水,用他们勤劳的双脚走遍全省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而换来的。
2009年12月11日至12日,“非洲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官员30余人专程到修水学习考察移民扶贫工作,当得知深山移民搬出大山告别贫困,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这些来自非洲国家的官员不停地翘起大拇指,称赞:“江西的移民扶贫,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