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曾光裕今天的成功,除了迁出了深山这个先决条件外,一半缘于他的聪明,一半是政府的关心。曾光裕是个未雨绸缪的人,在迁出的同时,他就找到一起积极主张搬迁的年轻人,说:我们既然已决定迁了,就得考虑迁出后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好,我们应该有个打算啊,不要让老人们失望和笑话呵。那些年轻人想想也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好几次,恰巧这个时候移民干部也在关心他们,得知情况后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并向他们介绍说,现在县乡已把大力发展脐橙种植作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还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希望移民户也能参与脐橙开发。曾光裕一听,眼睛一亮,当即带着村里的那帮年轻人到周遭已经开发脐橙的乡村去考察,几个来回后,他觉得发展脐橙种植确实是一条快速、稳妥致富的好路子,因此联合了20多户移民在镇里规划的果园开发区种脐橙。曾光裕承包了20亩山地,白天全家上山劳动,晚上曾光裕带着满身的泥土直奔种果技术培训班,聪明的他很快地掌握了技术,将果园管理得井井有条。
当曾光裕了解到全镇开发的果园有近万亩时,他有了新的想法:这大面积的果园需要大量的农资,这可是另一条致富路呵!因此他向政府提出兴办果用农资超市的设想,他这一想法得到移民干部的积极支持。当时农资还没完全放开,干部协助他办好了经营执照,帮他筹集了开办资金。农资超市营业后,曾光裕以良好的服务,活络的经营,当年销售额就超过了500万,赚得30多万元,为他的进一步创业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桶金。在调运肥料送肥料的过程中,他又发现安远大面积、成规模的果园需要较大的运力,需要就是商机,商机就有钱赚,因此他又及时筹资买回了一部货车。
就像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一样,世上也没有天上掉下来的成功。曾光裕之所以能够成为移民中的致富能手,主要在于他的敏锐。他总是在经营中不断地捕捉商机,目光之锐利不亚于猎人,一旦发现商机就积极实施。随着果园的挂果,曾光裕又发现果品加工储藏比种植有更高的利润,而且还可化解降低果农的产品销售风险。2008年的冰冻天气使果品无法外运,价格仅有每斤4毛。按此价销出明显要亏本,他认为天气好转后果品价格肯定有所回升,于是将自家果园收获的8.5万斤脐橙和另收的20万斤脐橙简易地储在临时租用的旧校舍中,待价而沽。果不其然,20多天后,脐橙的价格回升到1.2元以上,曾光裕从中又赚了一把。经过自身实践、反复论证和深思熟虑后,他认准了加工储藏的价值,毅然决然地以孤注一掷的决心拿出了所有积蓄并融资百万元,建立了投资千万的股份制的“真橙”果品公司,在今年脐橙采收前正式投产。曾光裕说:从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他的果品公司订单满、生意火,应该利润不错。
对于未来,曾光裕充满信心。他说自从出山以后,感觉到天宽地阔,到处都藏着商机,都有赚钱的机会,只不过有的利润高些,有的利润低些,关键看怎么取舍、怎么干事。就拿脐橙来说,也许有的人不看好,但他觉得此业还大有潜力可挖,早2年由于很少储藏库,脐橙销售期短,果农风险大,从去年始大家兴建储藏库后价格就上去了,果农效益大增,对市场的担心也减少了,从而激发了大家种脐橙的积极性。目前我们正试验用地窖储藏,不但节能低碳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储起来的脐橙保鲜时间长,不用其他保鲜剂,风味好,将来我们还考虑脐橙的深加工……
善于观察和创新的曾光裕展望未来浑身是劲,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曾光裕年轻的脸庞上流光溢彩。这是由内而外的喜悦,这是诚心实意的流露,因为这时的曾光裕就像古人诗中描绘过的弄潮儿,“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向涛头立”,党和政府给了一个机会,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依仗自己的刻苦勤劳,牢牢地把握住了机遇,从而彻底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如今,30刚出头的曾光裕已是个投资千万的果品公司的4个股东之一;他还独资经营着一家农资超市,拥有一辆运输大卡车,被当地人称为“青年企业家”。
朱袍山庄的喜人变化
“啪哩啪啦”火红的鞭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人们的欢声笑语从雾般浓白的硝烟中飘散出,有一种近乎天籁的纯净和梵音的缥缈。透过烟雾,细心的人可以看见詹元柏老汉眼中闪动的泪花。
这是2009年的某一天,艳阳高照,山川明媚。移民们搬进都昌县和合乡水产村新朱山庄移民安置点的喜庆日子,看着乡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统一设计、生活设施完善、绿化美化丝毫不亚于城里的新居,詹元柏心潮涌动,“朱袍山庄”四个字从脑海深处闪过,让他沧桑的脸上掠过几丝后怕。
“朱袍山庄”,一个似乎更适宜出现在武侠、奇幻类书籍中的村名,的的确确是詹元柏老汉原先所在村庄的“芳名”。这“芳名”颇有来历,完全可以附会、演绎出一部武侠大片。
据说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一次战役惨败后的朱元璋率领残部在朱袍山庄所处的鄱阳湖中的一座孤岛上休整,晒过战袍,转败为胜后,朱元璋赐名此村为“朱袍山庄”。从此,这座孤岛村就带上了皇家的威严和神秘。可惜的是,数百年来,“皇恩”并没给朱袍山村的村民带来幸运,他们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曙光终于给古老的朱袍山庄带去了一抹亮色。
1996年,民政部门对该村每户扶持4000元,将村庄从孤岛搬迁到鄱阳湖边的陈家垴。重新回归热闹尘世的朱袍山庄村民欣喜若狂,燃放的鞭炮屑扫了几箩担。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当时急于摆脱不通电、不通路、常遇盗、常遭抢的窘境,没有慎重考虑科学迁址,村民们竟搬迁到一个血吸虫病重灾区,不到百余人的村庄98%的村民感染了血吸虫,连摇篮里的婴儿都未能幸免。村支部书记詹开河谈及那时村上血吸虫肆虐的惨况时仍痛心不已:
“村子搬迁后十年,出生人数为仅7人,死亡人数是8人,人口出现负增长,村民的主要收入都用于治病或因病无法创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严重,不实行第二次搬迁,只有死路一条。”
正当朱袍山庄村民徘徊在绝望的边缘时,移民搬迁扶贫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福音,送来了春风。省、市、县扶贫部门深入朱袍山村了解实情,最后确定将该村18户90人全部列入移民搬迁对象,每人给予专项财政扶贫资金3500元,该村2008年开始启动扶贫移民搬迁,2009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生活设施,打造宜居新村。扶贫办和当地乡政府着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以人为本,将朱袍山村搬迁到了乡集镇所在地。这才有了刚才那幅搬迁时的喜庆场面。
朱皇上,你的皇恩不如党浩荡啊,如今我们真的成为城里人了!
那天詹元柏老汉走在热闹的街市上,心里乐开了花,一双有些昏浊的眼睛不够看,耳朵也不够用了。有了电视,没时间在街上观光,可以坐在家中看电视,一个遥控器在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比之当年的朱皇上还要快意几分!
最让詹元柏老汉开心的是,他们搬到移民安置点后财路也大开了,真是一顺百顺。在这种好运连连的情况下,詹元柏老汉一家对生活又有了更新的设想了。老汉的儿子詹开国、詹开旗原来一直在外打工,以前他们的梦想是盖一栋新屋,好让全家老少住上新居。到新朱山庄后,他们觉得不能仅仅是建新房,还得发财致富!
于是,兄弟俩拿出多年的积蓄,同时依靠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分别在新村建起了楼房。今年兄弟俩又投入4万余元新购了渔船、渔具,在鄱阳湖上扯起了渔家致富的生活风帆。让詹家兄弟高兴的是,不但自己的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子孙后代更是彻底摆脱了瘟疫。詹元柏在村上被推举为社区的理事长,他对实行移民扶贫搬迁后的变化如数家珍,用“三字诀”表述着现在村民的幸福生活:
“水泥路,通全村;绿化带、路面旁;高楼房,排成行;休闲处,有广场;房前桂,房后果;生活水,地下过;清垃圾,集中放;脏乱差,一扫光;美环境,益健康;树新风,奔小康。”
在都昌县乡扶贫办的引导支持下,新朱山庄非常注重移民们的后续发展,组织村民改变传统的野外捕捞模式,倡导水产养殖业,如今已有6户村民从事网箱养殖,并建起了60个网箱,增加收入12万余元,村里有好几位青年赴省、市参加职业技术免费培训,普遍掌握了1—2门专业技术,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收入,相信不久的将来,新朱山庄会有更新、更美的图画出现。
草根银行——贫困村经济发展产业互助会
大家一定还记得,孟加拉国的尤纳斯博士创办的乡村银行,帮助400万孟加拉国农村妇女和儿童摆脱了贫困,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在中国,类似的行动在农村基层一直在开展。江西的移民扶贫工程中,我们就了解到了这方面的事例。
据专家的最新统计,我国的2.4亿农户中,大约有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利用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和两户联保贷款获得的户数大约是6700万家,占农民总人口的33%,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还有城市信用社和政府合作发放的小额贷款,还有财政补贴指导下的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近2000亿的扶贫贷款。这些,对于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问题帮助极大,但是,不可否认,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缺乏外界的资金支持,他们要想发展,可谓起步维艰。在扶贫实践中,江西一些县发展出一种名叫“贫困村经济发展产业互助会”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农村扶贫发展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各个方面的扶贫资金和政府贷款贴息,再加上农民们自己的筹资,形成一个小额贷款机构,这种机构类似于政府和农民组成的“股份银行”,管理模式为政府宏观掌控,农村村民理事会具体操作,全体村民监督。它的资金可以根据每一户的具体经营需求而下达,还款赖账会受到全村一致的谴责,故而基本没有发生过。有人研究这种模式为:它形成于农村经济开始由原始农业模式向集中种养模式和商品流通农业转变、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启动资金紧缺的现实,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增强扶贫重点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有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互助会”的目的和资金来源方式决定了它没有一般银行“嫌贫爱富”的特点,它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亟待摆脱贫困的农民,因此它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草根银行”。
恰好遂川县在扶持和发展“草根银行”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当移民工程从搬迁进入到生产发展阶段后,当地立即启动“互助会”的借贷机制,帮助那些亟需资金的农民尽快开展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
按照遂川县“贫困村经济发展产业互助会”管理章程,互助会的建立一般以镇或村为单位,不能以社区或村民小组为单位。但是,当地考虑到移民社区(也即移民安置点)群众尚未完全融入当地村委会,又未加入互助会,在村、镇互助会借贷不方便,于是破例在移民点建立了互助会。
互助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拨付的扶贫资金和银行无偿贷款,为在移民点建立互助会,遂川县首先从县财政拨出一笔资金,向每个移民社区互助会投入现金15万元,而农民则按照每户500元的数额“入股”,入股之后方成为会员,可享受借贷资格。
移民每户500元的资金,数额其实很小,即便100户的社区,农民总股金也就50000元,而连政府投入一块儿计算,互助会金额则有20万元,有了20万元,农民小额贷款难题基本可以解决。
互助会的借贷信誉采取了与银行纯商业运作不同的模式——即纳入了中国农村传统的诚信模式。第一次借贷,会员最多只能借2000元,如果及时还款,则在姓名上加注一颗星,下次再借可增加借贷金额500元,以此类推,5000元封顶。这叫互助会的“星级管理”模式。随着农民生产发展,资金需求量逐步上升,遂川县移民社区互助会又扩充了经营内容,由政府牵头,与银行联合搞了一个1:8的放大贷款试点,就是把会员入股的资金、还有财政拨款存入指定的金融机构,作为抵押,这样就可以按照银行借贷规则,扩大入股和贷款规模,比如原来只入股500元,现在可以入股4000元了,相应贷款的规模也可以扩大8倍,比如原来一次性贷款只能贷2000元,现在就可以贷到16000了。
通过互助会形式解决了生产资金,并逐步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农民致富典型的,移民当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人。当地给我们提供了好几个例证。比如,原大汾镇米岭村村民薛爱民就是一个典型。
薛爱民2003年搬迁到红太阳社区,移民前,他主要靠种植稻谷和零星加工绞股兰茶为生。绞股蓝是传统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清肠等多种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发掘了它的药用价值,认为它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繁殖、抗疲劳、保肝、抗胃溃疡、调节脂质代谢等药理作用。1974
年以来,日本学者从该植物中分离出50多种皂甙,其中4种与人参皂甙结构完全相同,11种完全相似。我国从1984
年开始对绞股蓝的分布、资源进行调查、开发,将其作为茶饮料投入市场,销量很不错。由于绞股蓝主要产地在南方,故有“南参茶”或南方人参的美称。提起过去的生活,他感叹说:
实在讲,当年在山里种那么点水稻,别说致富,连温饱都没法解决。高山冷浆田,一个人的责任田收割后不够一个人吃半年,剩下的只能靠种点红薯之类的旱作物补充。至于买盐买酱油等等必不可少的零花钱,向来都是靠‘鸡屁股银行’(他跟我们解释什么叫‘鸡屁股银行’,就是养几只母鸡,下了蛋后拿到集市上卖,卖了的钱再去买油盐酱醋,不然连打酱油都困难),那日子过得叫艰难。后来政府教我们进行绞股蓝加工,尽管我们住在山上,可由于绞股蓝都是野生的,分布零散,采摘起来费时费力,比采茶麻烦多了,全家人一起动手也采不了多少,加工出来的绞股蓝茶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质量也差,一年卖不了几个钱,能挣到孩子的学费就谢天谢地了。搬到山下以后,我想我没别的本事,还是搞‘老本行’吧。如果自己能办个厂,搞规模加工,收益可能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