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6747100000024

第24章 扶贫干部好作风(5)

天心镇共有16个村属于边远村落,从镇上去最远的村落要走整整半天,近的也要走上2个小时。这些村庄的群众,有些别说县城,就连到集镇的机会也非常之少。谢世荣到他们那里,对村里百姓来说就是稀客。稀客归稀客,但对谢世荣动员他们搬迁的来意,他们却充满担忧。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这些村民中,几乎没有初中毕业生,读过小学的已经算有文化了,有不少人连初小都没有读完就辍学了,甚至还有少量文盲。这样的文化程度,别说和城里人比,就是和山外的农民比,素质也要低上一个层次。搬下山去,他们一无所有,又身无长技,甚至连怎么跟人打交道都没有把握,怎么生存?

面对疑虑重重的村民,谢世荣只有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跑,一家一家地登门做工作,他跑遍了16个村庄,共组织召开户主会36场,直到县里的移民搬迁政策家喻户晓,村民的疑虑基本打消,报名工作基本完成为止。嶂脑、竹湖、洞头等8个山区村的深山区群众参与搬迁的热情高涨,水头、深溪等村小组农户多次联名申请要求移民,他们从“不愿搬”转变为“我要搬”,这让谢世荣打心眼里高兴。县委领导表扬老谢,夸奖他群众工作做得好,还问他:“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些老百姓的工作做通的?”

老谢回答说:“这没什么诀窍,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只能用农民的心理去分析、去判断,用农民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你和他们用‘心’交流,他们就会和你以心换心。”

天心镇嶂脑村白沙坳组的叶顺锦,是全镇居住最为边远的农户,他住得那么远,一年难得上镇里一趟,更别说去县城了。对于外界的一切,他抱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老谢到他那儿去过整整5回,每回去,他和叶顺锦的谈话,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第一次去叶家,正是山下农忙季节过后,可就像古诗所吟的一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上气候来得比山下晚,他到叶家时,叶顺锦正好在插秧。老谢二话没说,脱了鞋子就下田。他小时候干惯了农活,插秧是把好手。农民嘛,你能用他们的语言说话,他就感到你跟他们亲近,你要是农活干得比他们漂亮,他更会佩服你。老叶就是这样,他见谢世荣秧插得整整齐齐,就像划了格子一样,竖起拇指说:“谢主任,想不到你一个干部,秧插得比我强多了。”

老谢也不谦虚,告诉他自己稻田里的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从选种,到育秧,再到耕、犁、耖、耙,他都能干得很漂亮,要是在过去人民公社时期,自己这样的劳动力,那是要拿最高工分的。叶顺锦敬佩得连连点头称“是,是”,他们就这么成了朋友。

不过,说到移民搬迁,叶顺锦还是狐疑得很。他犹豫来犹豫去,依然下不了决心。他说:“我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人,没见过世面,又没有文化,山下那些人,个个油嘴滑舌、油头滑脑的,我怕跟他们打交道上当。”又说:“你说下山可以去做工,我能做什么呢?现在这把年纪,教也教不会呀。”他还说:“不说别的,我在山上煮饭烧菜,用的是柴火,下了山,听说用煤球、煤气,还得花钱,我连煤气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不会用。那我下山不是连饭都吃不上了?”

叶顺锦的问题,有些听来幼稚,有些也有一定道理,面对这些连珠炮般的疑问,老谢耐耐心心地、一五一十地给予了解答,尽可能地帮助叶顺锦解除顾虑。到后来,谢世荣用这样的话跟叶顺锦打包票:“搬出去以后,万一你要是没办法生活,你们全家就到我家去住,我保管不会让你和你的家人饿着冻着,我一定对你负责到底!”

老谢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叶顺锦终于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也终于放下了自己那颗一直悬在半空的心。他说:“好吧,既然谢主任你这样讲,我就信了你。我们叶家在外面无亲无故,无依无靠,你就是我唯一的亲人。到时候有什么困难过不去了,我一定找你。”

老谢说:“你放心,你就把我老谢当亲戚看,亲戚嘛,没有什么打扰不打扰、麻烦不麻烦的,你经常到我家里来做客,我还高兴呢。”

当叶顺锦终于在搬迁合同上签下自己歪歪扭扭的名字时,谢世荣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当然,他也知道,这只是在扶贫搬迁这项艰巨任务中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事儿还多着呢!

天心镇的移民新村位于圩镇中心,一共有186户人家,是整个赣州16个县区里最大的移民村。移民们搬下山后,首先要让他们安顿。有人会说,安顿不就是一个居住问题吗?既然移民的住房建设已经完成,他们的家也都搬下来了,还有什么可安顿的呢?对于一般居民来说确实如此,房有了,家搬了,其他的就是工作和生活了,但对于从深山区搬下来的移民而言,却另有一说。这些移民中多数祖祖辈辈生活在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单纯的深山,出门机会少之又少,从来没办理过什么户口迁移、身份申报、一卡通之类的事情,有些事项你费尽口舌跟他讲他也闹不明白,谢世荣便一家一家领着他们去办理手续:镇政府、信用社、派出所、供电所……他不知跑了多少遍。每次他一进这些单位的门,人家就知道,他又是替移民办手续来了。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好心跟他说:“谢主任,你这样多麻烦,累不累呀?你就让村里报个花名册,我们统一给办好不就行了吗?”

谢世荣说:“是啊,这个办法我也想过,可是转过头一想,还是不行。这一回帮他们办了,可下回他们要有事找你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找,我这里一边帮他们办理手续,一边也教教他们。他们以后就是这镇上的人了,应当让他们尽快熟悉镇里的情况,熟悉城镇的一切。”

嶂脑村的移民户叶礼明一家全是文盲,家庭贫困不说,对于外面的一切事情都很陌生,谢世荣先后3次到他家填写移民申报表和“三走一平”验收表,并亲自为他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叶礼明尽管不善言辞,事后还是情不自禁地拉住老谢的手,说了几句听上去有些矫情的感谢话,他说:老谢,你比我的亲戚还要亲。

其实想说这话的不仅是叶礼明,移民黄金虎也深有同感。那一年年底,黄金虎家已经搬下了山,但建房之后再没有一分钱装修,照明电灯没钱买,连门窗都没有安装。老谢去黄金虎家见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是不安:这个样子,黄金虎一家怎么过新年啊?他与村干部商量,说:“无论如何得帮帮老黄,不然的话是我们干部失职呀。”

村干部点头道:“那是那是,我们也一直在想这个事儿呢,可是,要是需要人力这好办,我们动员村民帮一帮没问题的,但是涉及到资金,现在家家为了搬迁建房都借了款,这个事情有些子难办。”

老谢说:“这样吧,有些事我来想办法,你们只要找人帮他把墙粉刷一下,行吗?”

“好的,听你的。”

村干部答应道。从村里出来,谢世荣立即来到天心圩,找到一家认识的门店老板,为他赊欠了所有门窗,又去供电所请来电工为他安装电表、电线,春节前,黄金虎终于搬入了新居。明亮的灯光映照着雪白的墙壁,这样的住处比起他在山上那栋简陋的木屋简直像玉皇大帝的宫殿。崭新的家居在这灯光中浮动出祥云般的色泽,黄金虎的妻儿高兴得说话声音都高了八度,作为一家之主的黄金虎将喜悦埋在了心底。年三十那天,黄金虎的家门前贴上了一幅大红的对联:

移民出深山,而今迈步从头越

乔迁入新居,从此跨入新生活

横披写着:前程无限

隔壁邻居看见黄金虎家的对联,伸出拇指赞扬道:“金虎呀,你这幅对子写得真好啊,把我们移民的心情完全表达出来了。想不到你还这么有才呢!我们家贴的对联是集镇上买的,喜庆是喜庆,可却没有你的这么贴切。”

黄金虎笑着回答说:“你不知道,这是人家谢主任跟我一起琢磨的。谢主任带人来给我装电灯,我就说,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感谢政府,谢主任说,不用感谢,搬下来后能够安下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好。后来,谢主任说,人家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了,你们家也贴一副吧。我说我还没来得及上街去买呢。谢主任说,既然这样,就自己写也一幅吧。我们两个就一起想,主要是谢主任,他想出的对子,跟我想要说的意思一模一样,嘿嘿。”

对于天心镇移民新村的建设,谢世荣花了大量心血。由于工作做到了家,经他跟上级建议,新村被列为县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然后老谢又亲自对新村的社区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建设进行指导,并与移民理事会人员一道,将完善移民社区基础设施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当年硬化道路800米,修建排水沟1200多米,还建立了蓝球场、社区服务中心。2008年,该点被评为全省移民安置先进示范点。

老百姓的新房建设,还有村里的村容村貌建设,倾注了老谢大量的心血,但谢世荣心里明白,对于这些移民来说,除了“搬得下”,还要让他们“稳得住”,而“稳得住”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尽快致富。

谢世荣总是这样说:“扶贫不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这样简单的扶持,而是要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贫困农民找到一条能长久致富的路子。”

这样的路子有吗?

有!

在县移民扶贫办的领导和支持下,老谢牵头组织移民以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电车、种养等技能培训,这种培训班连着举办了13期,一共培训850多人;为嶂脑村的叶安成、叶礼巧、叶树根等38户村民解决了产业开发贷款难题,联系信用社帮助移民户贷款67万元,引导移民户开发脐橙、西瓜等产业340多亩。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如何能够锦上添花呢?

老谢开动了脑筋。

考虑到安远县近些年经济发展很快,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已成为经济崛起的亮点。他便带着介绍信,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跑,到那儿了解用工情况,向他们推荐移民村百姓。他对人家说:

“我们村的百姓可是淳朴得很哦,他们从来没出去过,眼界虽然不足,人却是很老实、很勤快的,做起事来扎实,平常也听话、认真,你们要是能给他们机会,他们肯定会下死力做事,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那些企业老板被他磨不过,让他过两天带几个人来试试,他转身又到移民安置点去动员大家报名,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大家都知道老谢的为人,凡事只要他开口,众人全都放在心上。这不,他只是简单地讲了几句招工的事儿,村民们就很踊跃了。他从中挑了几个脑子灵活的年轻人,郑重地说:

“这是你们第一次打工,尽管是在家门口,也算出了家门,跟在家里种田不一样了。你们自己要注意,眼睛要亮,心眼要明,做事要勤,别人教给你们的事一定要记在心里,不要让人家再讲第二遍,这样就能很快融入到企业中去。明白吗?”

他这一番话,苦口婆心,在年轻人听来,就像父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女的谆谆叮嘱。年轻人都表示:“一定按照谢主任的话去做,不给山里人丢丑!”这些年轻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说到做到,进厂后个个虚心好学,认真刻苦,果然让企业方感到满意,以后,谢世荣再去工业园区,企业的人见了他会主动说:“谢主任,你们村里那些后生、妹子不错,我们很满意。”

谢世荣马上接口说:“你还要人我再给你推荐,我们村里的人全都是这样优秀的呢!”

人家知道老谢用心良苦,也不计较他用词夸张,就说:“好吧,只要我这儿缺人手,我会及时通知你。”

老谢和移民们实在,企业家们也实在,他们有用工需要时,果真经常想到老谢和那些移民们。后来据不完全统计,经谢世荣推荐去版石工业园企业务工的移民达到100多人,到天心灯饰厂、金宝天琪现代农业基地就业的移民计230多人。

天心镇的移民们说:“老谢这个人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移民造福、为移民解困、为移民排忧啊。真正是我们移民的知心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