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高效工作的员工
6737600000027

第27章 附录(1)

切实执行你的梦想,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梦想有多好,除非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

——〔美〕比尔·盖茨

学习楷模

1.敢打会拼的掘进队长刘禄祥

四川永川煤矿的刘禄祥,是该煤矿成立以来第一个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矿工。永川煤矿已有50年的开采历史,到2001年资源已近枯竭,职工为此人心惶惶,管理人员也都纷纷另寻出路。

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是开拓新的采区,寻找新的矿源,但新采区面临的瓦斯、地压、地温等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包括一些管理者在内的人员不寒而栗。

谁去当开路先锋?时为掘进一队队长的刘禄祥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带队啃起了这块事关矿井生存发展的硬骨头。3年里,刘禄祥带领全队100多名职工,每天步行一个半小时,到距地面垂高864米的工作地点,顶着摄氏33度以上的高温,冒着时刻将被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侵害的危险,顶着钻机工作时发出的巨大的噪音,顽强地进行工作,到2004年底按时形成采区,解除了1200多名职工的后顾之忧,使永川煤矿绝境逢生。

作为掘进技师,刘禄祥不局限已有的技术,善于在工作中创新,从而使掘进工效提高了30%。他自学计算机网络知识,建立了掘进工艺流程综合监控井下的掘进工作,实现了掘进管理网络化;他对掘进的工具,进行了多项改造,使之能适应南方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他在运用树脂锚杆新技术和安装巷道钢锚的工作方面,得心应手,并独创刘氏操作法,在公司得到推广采用。

刘禄祥所在的队自2001年以来,职工平均工资都在1万元以上,2004年达到了2万元,这得益于他独特的经营理念。他经常组织队班开展技术练兵和比武活动,并亲自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手把手将技艺毫不保留地教给职工,为全队取得好的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禄祥还打破常规,有效利用资源,将掘进中的煤炭进行回收,开了掘进队出煤炭的先河,仅此一项,一年就从石块中扒出价值80多万元的煤炭。

在成本管理上,刘禄祥是出了名的“神算子”,每一天每一班用多少材料多少钱,刘禄祥都能精确到分,他把成本指标横到边、纵到底,落实到每个人头,年节约成本达100多万元。

作为煤层极薄的矿井,永川煤矿自建矿以来,已累计生产原煤1730万吨,刘禄祥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4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2.拼命工作的质检部主任周新珍

1991年7月,周新珍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之后被分配到中铁十五局五处工作。到工地的第二天,她就被安排到洛阳杨文编组站建设工地。时值夏季,刚刚走出校门的周新珍很快摆脱了女孩子天生的娇气,同其他两位男同志一道开始在施工一线从事测量工作。一天下来,周新珍浑身都被汗水湿透,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但她却没有叫过一声苦。

测量工作技术性较强,而且要心细,容不得半丝马虎,初具理论知识的她一招一式地沉着应对,展现出对业务实践的执着追求。从测量工作中,她认识到现场施工的艰难,体察到施工工人的辛苦,觉得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久,她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探索解决了在工地上遇到的一些难题,使工地上许多实际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使她学会了吃苦耐劳,练就了自立自强的坚韧性格,为以后工作中能拼善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7月,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周新珍调到开洛高速公路第十合同段项目部从事质检工作。开洛高速公路是河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十五局承建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

工作量和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知识面也愈来愈广,尽管周新珍每天依然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但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所以,无论工作再紧张、再辛苦,她每天都要抽时间学习,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1995年3月,周新珍幸福地跨进了婚姻的殿堂,但她结完婚的第二天就回到了公司。

在“蜜月”里,周新珍依然每天早出晚归来往于20多公里的工地之间,认真检查,仔细督导。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1996年10月,该工程提前峻工,并被评为国家级优质工程。

1996年12月,周新珍作为技术骨干被安排到江西昌樟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担任质检负责人,当时她已怀了五个月的身孕。尽管如此,周新珍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各种身体不适和气候的不习惯,每天同其他技术人员一块早出晚归进行复测工作。

1997年4月底,马上要到预产期的她,在领导再三劝说下才回到在洛阳的母亲身边。该年9月,她抱着刚100天的孩子又回到工地。

此时,她既要干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很多时候,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她都会累得睡着了,直到孩子的哭声把她惊醒。靠这种非凡的毅力,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

所有成绩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的酸甜苦辣。在工作上,周新珍从没有退缩过,无论是当初临危受命,还是面对“非典”肆虐,她都始终坚持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2000年6月,周新珍又奉命到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工作,这条高速公路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7月份,工程先开工两个挖方作业面,这里填方都是以风积沙作为填料,主要机械是推土机和双轮驱动的压路机。

填沙路基是周新珍所在的公司从未施工过的,周新珍就到外单位参观学习,回来后编写风积沙路基作业指导书,到土方队组织技术员、机械司机学习,开始搞试验段。在搞试验段的过程中,为了取得真实的数据,她天天都在施工现场指导施工,每填筑一层、碾压一遍,她都要亲自检测,直接取得现场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最后精确的施工数据。沙漠的气候变化无常,但是不管刮风下雨,为了全线填方路基能尽早开工,试验段的工作从未因天气不好而停止过。巨大的风沙使她的眼睛发炎,她也没有休息过一天。试验段成功了,全线填方路基可以开工了,可她却更忙了。

沙漠里常常是前一分钟还晴空万里,转眼就是飞沙漫天,就是呆在活动板房里,一会儿也会成了“灰人”,更不要说在工地上检测了。可是不论再苦再累,周新珍始终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句嫌苦嫌累的话。她的辛苦、她的付出都被领导和所有人员看在眼里,2000年她被评为文明职工。

作为女人,对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周新珍内心有着深深的愧疚。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使她常常忘记正常休息的时间,而且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还会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孩子,更是无力照顾家庭。

她天天在外奔忙,丈夫又长期在外施工,年幼的孩子就只好托付给老母亲照顾。谈及家庭、孩子,周新珍总是忍泪说自己不是成功的。因为忙,她不能像别人那样为孩子上学找个好学校。孩子从上小学起,就是自己骑车上学,知道的人都说她狠心。但现在,让周新珍觉得很高兴、很自豪的是,由于从小就习惯父母不在身边,幼小的孩子变得非常懂事、好学,尽管她和丈夫很忙,每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天,但孩子每天会按照老师的课程,自己学习、自己上学。

凡跟孩子交流过的都知道,小不点的最大爱好就是自己呆在屋里看书,因为会讲故事的妈妈没有时间。在孩子眼里,由妈妈陪着一起看电视、看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为妈妈在工地上太累、太辛苦了,回家应该让妈妈好好休息。公园游玩对别的孩子来说是很平常的,而对周新珍的孩子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于所有的一切,周新珍常笑着说她信奉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学,说她的价值不体现在对更多回报的索取,而是体现在溢出价值,也就是无私奉献上。

3.十载不知年滋味的劳模李育林

距离江苏省南通市区以北50多公里的长江边上,有一座占地1450多亩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该中心主任李育林为了把无害化垃圾处理中心建成花园式建筑,11年奔波在臭气熏天的第一线,连续10年没有在家里度过一个除夕夜。

10年前,李育林他们在这里开始施工时,这里还是满目荒凉、苇草丛生的江边滩地,晴天灰尘满天,苍蝇直往人的鼻孔里钻。下雨天,装满垃圾的汽车经常陷在烂泥里进退两难,工人们身上脸上更是肮脏不堪。

面对这种状况,李育林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垃圾堆上建成一个森林公园。

为了把中心建好,身为主任的李育林天天和工程队的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干。到了夏天的晚上,睡在临时搭建的芦苇棚里,蚊虫成群结队,满身被咬得都是血包,又痒又痛,红肿一连几天都消不掉。

有一年洪水期间,他连续17天没有回过一次家;2005年抗击“麦莎”、“卡努”台风,他带领抢险突击队,在抗洪一线奋战了3天3夜,保证了每天的垃圾都能日产日清,及时处理。

谈起中心的建设历程,李育林说:“这里目前承担着南通、如皋和通州3个市的生活垃圾接卸消毒、填埋任务。2007年全年处理垃圾33.6万吨,处理垃圾渗漏液38.1万吨,创中心建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中心共有30人,只有7人是正式编制,其余23人均为劳务工。早在多年前,李育林就主动为他们办理了养老、医疗等“五险”,2006年中心又为大家交纳了住房公积金,彻底解除了劳务工的后顾之忧。

十几年来,李育林一门心思扑在垃圾场上。中心远离市区,李育林平时难得回去,家里根本照顾不到。爱人患乳腺癌,先后3次住院开刀,他前前后后只陪过四五天。逢年过节,他把同事们往城里家里赶,自己则留下来和填埋场的工人一起过。每年春节前李育林总是说:“今年还是老规矩,年三十我在中心过。”李育林的无私奉献,换来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200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4.全国第一缝纫技工范玫苓

2006年11月,即发集团缝纫技工范玫苓在全国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5年,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举办全国性行业技能大赛18项,仅有8人获此殊荣,范玫苓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办全国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业技能大赛,历时半年。全国共有60万名制作工参与,2006年11月23日,最终来自9省市60家企业的81名选手进入了总决赛。当时范玫苓在其中看起来并不怎么显眼。

1991年,18岁的农家女孩范玫苓中学毕业来到即发集团工作。上班第一周,她每天观看师傅们的操作过程,觉得基本都看会了。谁知一周后她第一次上机操作时,却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师傅似乎早有预料,对她说:“干缝纫,最忌眼高手低!完美的设计,需要过硬的制作技术来体现,多练习吧。”

范玫苓言语不多,生性要强。她暗下决心,虽然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一定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让大家都瞧得起自己!

她开始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操作要领,学习每一种缝纫机的操作方法。范玫苓随身带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技术要点,别人休息时,她就拿出本子仔细研读、揣摩。为寻求理论支持,她把专业书籍摆上了案头。白天工作没时间,晚上回家研读。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范玫苓经常把客厅当成书房、卧室,累了就睡在沙发上,天不亮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她还经常与同事们探讨,不断汲取各方面营养,积累了6大本工作笔记,如今这些笔记不仅是自己的宝贵财富,也成为同事们学习借阅的“秘籍”。

即发集团是国家大型针织品生产出口企业,也是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名牌的定点生产企业,一件衣服在缝制中错一根纹路都要重新返工,对质量要求十分严格。

范玫苓干缝纫活儿求好不求快、做好再求快,慢慢地,缝制技术日渐精湛。

现在,范玫苓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十余种缝制设备的操作,在难度大的T恤衫样品制作上,她制作手法新颖,缝制出的T恤衫美观大方、立体感强,深得外国客户赞许。

在别人眼中单调乏味的缝纫工作,范玫苓却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一些复杂系数高、制作难度大的活儿,别人都不愿意接,范玫苓却从不挑活,接过来就干,难题破解后,那种快乐真是无以言表。

“缝纫工作很普通,但只要用心去做,就能体验到变化之美;如同达·芬奇画鸡蛋,假如只靠惯性不动脑筋,哪有故事的精彩结尾?”范玫苓如是说。

2006年6月,即发集团接到山东省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工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通知,经过严格筛选把关,公司决定派范玫苓等5名职工代表企业参加比赛。9月18日,比赛在省城济南如期举行,来自全省的缝纫工比理论、比技术,范玫苓以总分120.64的优异成绩获得大赛第一名。

范玫苓心里明白,全国比赛一定会高手如云!她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打气:“再加把劲,好好练,一定要比出水平。”企业里参加全国大赛的5名选手,范玫苓的工龄最长、经验最丰富,她把姐妹们组织在一起,采取岗位练兵的方式,讲授理论知识,现场实际操作示范,相互切磋技艺……在集体的氛围里,每个人的竞争力都有了提升。

2006年11月22日上午,江苏苏州,全国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工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81名选手,每人要在限定时间内做出5件T恤衫。大赛比的是速度和质量。

比赛铃声一响,选手们顿时忙碌起来。只见范玫苓拿起裁片,眉头微锁,思考片刻,即开始下料,技术娴熟,手法迅速,在大家还没有看出门道时,一件漂亮的T恤衫已在她手里诞生了。

27分钟,5件T恤衫全部做完,比规定时间提前了23分钟!

经过仔细测量、综合考评,范玫苓赛场夺魁。专家评委们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用时27分;门襟、里襟、上口,缉线顺直,领型平服,领尖对称……山东选手范玫苓,真棒!”全场响起了持久、热烈的掌声!

范玫苓哭了:“没有想到,我会得全国第一!”

5.每天多上4小时班的劳模张根兴

张根兴的事迹是平凡的,他参加工作26年,车工干了26年。从进厂第二年开始,除了正常上班8小时以外,他每天都多上4小时班,中午1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25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