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绝非偶然(人生篇)
6727600000059

第59章 八旬翁跳台展雄姿

“快看,快看,你爸爸成名人了!”那是2003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我们当时刚刚携儿子和父亲第一次去老家山西五台寻根访友后返回美国。太太从邮箱里取回积累成堆的一大包邮件,一边先睹为快地读着信,一边招呼我看信。父亲早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当时正在准备到美国来探亲,怎么一下子成了名人了?我赶快抢过信来,急不可待地读了起来:

为众,承宁:

这封信可在你们到家时看到有关我的近照。

虽然我即将赴美,但看到你们还要两到三个月,所以就先发个信,因为新闻是愈新愈有味道。

1986年8月12日的《南京日报》曾刊登了《三叶杯“家家乐”游泳比赛花絮》关于我们家祖孙三代同池参加游泳比赛的报道,好像承宁当时尚在南京,也许还记得十七年前发生的事?

8月28日动检所八十二岁的老专家邀我到玄武湖新建的游泳馆戏水休闲,巧遇《南京日报》的一位摄影记者也在那里游泳,他看到我们两个老人在游泳,嗅出了“新闻”,于是就穷追不舍地猛拍了一气我们的照片。第二天该报登出了一张我跳水的照片,大标题是“八旬翁跳台展雄姿”,小标题是“昨天……喝彩”。由于《南京日报》是官方报纸,现在报摊一般很少出售,所以我浑然不知此事,后来还是老同学赵毓文的夫人看到后打电话来告诉我的。于是上街跑了很多报摊才买到几份报纸,分送亲友,不亦乐乎。

回家后不久,南京电视台打来电话说他们从报上看到我高台跳水的新闻,希望邀请我当天下午再去跳水,他们想拍制一个电视节目。

下午二时我欣然应邀前往,不料因为泳池负责人见我年事已高怕出事,劝阻电视台记者不要拍。而可怜的记者则因为已经兴师动众带来了一帮剧组人员更加上作为特邀嘉宾的我也已到场却临时受阻也很尴尬。后来几经磋商,由我这个“当事人”签下了“生死状”这才同意我们入场。

节目拍制得非常顺利,应摄影师的要求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姿势跳了十几次。虽然游泳池的活动一切照常进行,可是电视台摄影记者的到来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观望者众,到后来跳水池旁已是人满为患。最有趣的是那位游泳池负责人,虽然我签了“生死状”,他还是不放心,一直在池边很紧张地盯着我,不过随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在空中大展英姿和干净利落的入水动作,他脸上本来紧张的肌肉愈来愈放松,到后来他干脆就和其他观众一道忘情地为我喝起彩来!等我跳完了,他还特地过来与我握手,祝贺说:“老先生,宝刀不老,宝刀不老!令人钦佩!令人钦佩!”

电视节目当晚就播出,我一下名闻石头城,熟人、亲友看到后纷纷打来电话祝贺,好不热闹。

信中还附一张我在张家界的留影,送给你们做个纪念。因为我到广州美国领事馆签证时未带相机,所以这张照片是同行的一位南京食品公司的朋友拍了寄给我的,张家界山清水秀,实在是美不胜收,供你们一饱眼福。等今后有时间,值得一游。如果可能,最好把飞飞带回来,我八十老翁愿意届时为你们做向导,来个祖孙三代同游张家界,有儿、孙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前几天我去承宁家探望亲家,他们很客气又来回访。刘老师目前身体状况不及王老师,但精神很好,望你们勿念。

就写到这里。

祝好!

父手

2003年9月1日于南京家中

看到老人的信真的为他感到高兴,八十岁的父亲长期坚持不懈地游泳,身体极佳,中年时更是迷上了跳水,当时家里最多的照片就是他在空中展臂翱翔的雄姿。我的孩子1980年出生时恰逢我们和失散多年在台湾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等一大家子刚刚联系上,爷爷他老人家看到自己当时已经五十六岁的儿子的跳水英姿和刚刚出生的重孙的照片,大喜,为我们的儿子取了个小名“飞飞”,迄今为止,家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叫他飞飞。

我受父亲影响从小酷爱游泳,可惜的是始终没能学会跳水,这辈子看来上电视成名是没戏了。不过多年的游泳不但让我练就了一个健壮的体魄,锻炼出了超人的毅力,而且促使我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游泳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可以这么说,没有游泳,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

游泳更是我生活中产生思想火花的源泉。人生其实本身就很像是在大海中游泳,有惊涛骇浪无情打击,有暗流、漩涡看不见的威胁,有筋疲力尽的挣扎,有遭受挫折的沮丧,有漫无止境的水给人带来的绝望;也有学习的快乐,有成功的喜悦,有到达彼岸的欢欣鼓舞。可是游泳最像人生的一点其实是游泳者享受游泳本身的过程,一个猛子扎进水中,虽不能捞月,但是那种忘却一切,惬意销魂的感受更是只可意会,妙不可言。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长距离的游泳,不是吗?